“一言以蔽之”、“总之”、“提纲挈领”……都是在鼓励人们把问题归纳得简要一些。殊不知,归纳方法也有其缺陷。
如果强调精确,我们的思维原本应该给每一个哪怕只与其他感知对象有一丁点不同的事物以一个独特的概念符号。例如,细究起来,一千万头牛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每头牛都给一个单独的概念名称,而不是如同我们现在所做的那样只给它们一个共同的概念名称“牛”,那样的话,用概念代表现实事物才真正称得上精确。但不用我解释读者就知道,那种做法超出了人们用概念代表现实事物的处理能力,因为无穷多的事物会要求无穷多的概念。
人们必须想出一种办法,能用较少数量的概念去代表几乎无穷多的现实事物。人们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归纳,它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归纳强迫人们只感知一些事物的共同部分,强迫人们忽略和不注意那些不同和区别,还强迫人们无视感知对象时刻在发生的变化,这样才有可能用一个概念符号来代表一大群现实事物。例如,“头” 的概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颗头能和另一颗头完全相同,但“头” 的概念却成了所有头的共同的、同一的、无区别的代表。“头” 的概念和哪一颗具体的头都不同,这就是概念与现实的偏离。
我们过去更多注意的是归纳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的便捷,在自豪的同时却几乎完全忘记了,归纳也是在我们的大脑处理大量概念的能力较低条件下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以粗略为前提的。归纳层次越深,误差越大。
(摘编自《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