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9)]今年3月以来,黄人天发表了《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被事实证伪!“腾笼换鸟”产业转移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等文章和视频,引起了关注。
[color=rgba(0, 0, 0, 0.9)]有林毅夫支持者辩称:“淘汰落后产业是对的,人口的红利早晚还是会被推倒。”
[color=rgba(0, 0, 0, 0.9)]这种观点非常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社会中,但是它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所谓“落后产业”是指落后于当前平均技术水平的产业,例如地条钢、立窑水泥等使用过时机器设备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回报产业,但是服装、鞋帽、箱包、电子装配等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当前平均技术,因此并不是所谓的落后产业。
[color=rgba(0, 0, 0, 0.9)]如果完全按照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决定产业结构,中国的工资水平早在十几年前就远高于东南亚,但在2023年之前并没有发生规模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截至2022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总值一直在增长,显示该“人口红利”理论不符合事实,这是为什么呢?
[color=rgba(0, 0, 0, 0.9)]因为中国不仅拥有全产业链比较优势,同时还拥有国内多层次的收入水平梯度、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社会治安、汇率稳定等比较优势,还有至关重要的产业政策比较优势。例如黄人天在2013年底以论文《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大论战》向决策层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并被采纳。这些比较优势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抵消“人口红利”理论及其背后的西方经济学比较优势教条片面夸大的劳动要素价格(即工资)的比较劣势,从而仍然具有相对全面化比较优势。这就是黄人天提出的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片面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对全面化比较优势理论。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林毅夫依据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西方经济学片面比较优势教条,长期鼓吹中国要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才能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有利于产业升级,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看作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矛盾对立面,回避片面追求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产业空心化危机,片面美化并且极力鼓动产业外迁,结果劳动密集产业转移之后,却没有迎来足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导致大规模失业,进而通过经济连锁传导效应引发中国整体经济困境。
[color=rgba(0, 0, 0, 0.9)]
辩论背景介绍:
黄人天,本名黄伟,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秘书长,中国共生智库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财富时间栏目副总编辑。2011年出版《富国阳谋》,提出主张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对全面化经济学框架。2012年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出版《新结构经济学》,同年黄人天开始批判林毅夫照搬西方经济学比较优势教条误导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