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货币的发展史对我们研究价值(价格)理论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至少能补一定的因为马克思只谈价值不谈价格的弊端。
那天兴趣来了,俺就会去淘一本这类书籍看看。
========================
转发,但是图片转不过来。
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ns/1523444347
为什么贝壳作为货币会被淘汰掉?
先说结论: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
首先,不是什么贝壳都可以作为贝币使用。在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贝币一般是宝螺科的贝类,就像下图这种:
光洁的外表是宝螺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
这类贝壳上天生长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珐琅质,使得它们有很高的光泽度和收藏价值,于是古人就喜欢用它们来当货币(有学者认为“宝贝”这个词的来源就与宝螺科有关系)。
宝螺科颜值的扛把子——黄宝螺,它的另一个称呼就是“货贝”
出土的贝币
但是,宝螺通常分布在东海、南海区域,内陆根本没有,这对于中原政权而言是很不利的。而且贝壳毕竟是贝壳,即便有了珐琅质保护层也坚固不到哪去,很容易破损。随着贸易不断发展,贝币就不够用了。
为了解决货币不够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用石头、骨、陶、金属制成类似货贝的形状,用来代替天然贝币,它们与天然贝币并存过一段时间:
石制的贝币
当金属制贝币出现后,人们就想:为何不干脆拿金属当货币?天然贝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就是铜钱的时代。
铜贝始于殷商,大家都知道的楚国蚁鼻钱是铜贝的一种,是贝币向铜钱过渡的产物
秦半两钱是中国最早的方孔铜钱,方孔应该是对“给贝币打孔穿绳”这一使用习惯的继承
【放心拼购】海螺标本天然海螺贝壳地图宝螺精品收藏级
京东
¥39.00
去购买
中国货币史 【荐书联盟推荐】
京东
¥163.80
去购买
编辑于 2020-12-0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