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广西大学“211工程”建设15载纪实
又是一季夏荷飘香。寒去暑来,转眼,广西大学“211工程”建设已走过15个春秋。
15年,励精图治;15载,沧桑巨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即“211工程”和“985工程”,我国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96年,广西大学通过“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2009年正式批准立项后,成为广西惟一一所“211工程”建设院校。从此,学校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人才:精英齐聚,青蓝相继
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他们,是广西大学的骄傲。
校长唐纪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副校长陈保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副校长魏远安、韦化,同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还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师资是人才的保障。
历经“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培养,该校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结构较好、学缘结构均衡的师资队伍。2006名专任教师中,有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正高职称教师395人、副高职称教师69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31人,非本校毕业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5.7%。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997年至2010年,学校共引进人才1159名,其中学术带头人13人,学术骨干27人,博士308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近500万元用于“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等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以及“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等6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的建设。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秉承这一思想,2008年,广西大学紧紧抓住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人才回流契机,实施“引智工程”。通过引进和培养,在每个学科研究方向里培育1—2位学术大师,在学术大师周围汇聚6—8位学术骨干,形成“大师+团队”的研究队伍模式。
“用约15年或更长时间,使广西大学成为培养祖国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这是广西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鼓励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术研究或重大工程技术研究;有计划地资助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到国外一流或国内一流学科进行访学交流(不含攻读学位)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今年8月,在刚刚结束的2011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总决赛中,广西大学获得了演讲赛一等奖2项,辩论赛二等奖2项,风采大赛三等奖1项及多个“优秀营员”荣誉称号,成为总决赛上全国上百所高校中最亮眼的一支代表队。
应该说,这类竞赛成绩的取得,是以该校强大的学科建设为后盾的。
以“211 工程”建设为载体,该校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学校通过“211工程”建设,实现4大突破:1998年获得博士授权,实现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2002年获得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结构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03年获得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大突破;2004年获得生物学、土木工程学、畜牧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
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2005年,该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目前,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66项,覆盖了“质量工程”与普通高校有关的9大项目,在全国地方“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没有放慢前进脚步,在学科学位点建设工作方面趁势而上,取得更为喜人成就。2009年,广西大学获得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学校共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一五”末,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46个)和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175个)。
科研:投入猛增,成果喜人
8月29日,我区依托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广西大学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区基础研究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科研和学术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标志。
在“211工程”建设中,该校十分重视科研领域的投入,科研经费显著增长。“九五”期间,重点学科投入7336万元,占总投入的32.5%;“十五”期间投入1.0866亿元,为总投入的30.4%;“十一五”上升至1.85亿元,占总投入的61.7%。
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已经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学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 —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253、测量58的选育与应用”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每项成果背后都是师生汗水的凝聚:
——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国家“九五”、“十五”重大科研项目“野油菜黄单苞菌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基因组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陈保善教授主持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和973计划课题“农作物抗病种质创建”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基于宿主因子的抗病毒新策略研究,已克隆了一批与抗病毒相关的农作物重要功能基因,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抗病农作物新种质;
——石德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高繁殖力和高产奶量转基因水牛新品种培育”和863课题“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新技术研究” 获得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等多项世界第一;
……
历经15载的努力,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雄厚、科研瞩目、精英齐聚、焕然一新的广西大学已傲然耸立在祖国南疆。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该校正乘北部湾开放开发的东风,立志为做大做优做强广西工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服务。
本文原载《广西日报》2011年9月2日第7版,作者:刘琴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