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什么?
曹国奇
此文被许多网站转发,包括德国网站。
vagabond批评我道:价值是什么,怎么产生的(你)都没搞清楚,怎么谈分配?就算你把萝卜当人参卖,你也得有萝卜吧,也许阁下是“空手道”高手。你还是歇歇吧。别研究经济学了,也别研究马克思或其他人了,先把逻辑学(特别是数理逻辑)当作小学语文学好吧。曹国奇说:你口气别太大,做人得谦逊!
正文======================================
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价值的定义或是理解,可谓品种繁多,如:价值是劳动,价值是关系,价值是效用,价值是规律,价值是权力,价值是耗费,……,只剩下 “价值是商品、价值是人” 这两个品种没人开发了。所有这些品种的一个共同点是:价值是一种客观实在或实在间的联系。这些实在本来已都有自己的学名,但是我们学术界将它抱养了,自然得重新取个名字,叫价值。所以价值仅是客体的同义重复。这种混乱局面说明我们没有真正思考过“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可是说在已有的价值理论中,都可以而直接用其实体的真名字替代价值,而绝不影响其理论的说明和表述。如:在劳动价值论中,可用劳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且表述更简洁;在效用价值论中,可用效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
一、价值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对习惯经典理论表述的人一定会对这个问题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种混账问题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言,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种不同属性,自然不能有这种混账表述;对效用价值论而言,价值就是效用(使用价值),同样不能有这种混账表述。但是,你别慌,这个问题实在得很,它是问你:价值是做什么用的?你总不能说你研究的价值没有用途吧,不然你研究它干嘛?如果你觉得这种表述很混账,那只因为你习惯了经典的表述,一种并不需要价值的价值理论的表述。
那么我们研究的价值有什么用途呢?或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价值呢?从个人看,我们所谈的价值的唯一用途就是度量财富(或商品)的多少,再不会有第二种用途。这就是说价值属于量的范畴,是一种量。给一个苹果,有很多量能度量它的多少,如质量、体积、摩尔,但是它们不符合经济学需要,于是经济学中得找到自己的度量方式,即要找到价值。显然如果有一种已知的量符合经济学需要,则便能统一度量苹果和铁,即在交换方程“10个苹果 = 1斤铁”中两边都用这个量计数时,其数值是等相等的,而非10和1这两个不相等的数。毫无疑问,实际中是通过价格使方程两边在计数上相等的,如10个苹果等于10元钱,则1斤铁也肯定等于10元钱。价格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学量,在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称它为交换价值。但是价格不是理论上说的价值,而是苹果中的价值与货币中的价值的比较值。
显然,价格只是实际操作,属于技术层面的,同用秤和尺子测量物质多少是同一个道理。在科学层面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有这种操作,这就要求回答没有这种操作时商品(包括货币)的多少如何确定。譬如尺子能测量它物的长的多少,只因二者都有长度;譬如秤砣能测量它物的质量的多少,只因二者都质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表述这种关系,就是交换价值的背后必定有一种共通的东西-----------价值。有人批判马克思的这种表述为循环论证,这说明他还没有理解量与测量之间的关系。价格是测量的量,而非原始量。
显然,用价值度量商品多少时将不依赖实际操作,从而消除了因操作产生的误差。这就是说,同质量、长度、摩尔等量在操作之前就存在一样,价值也必定在交换之前就存在,从而价值与交换之中或交换之后的东西无关。也正因为价值与交换无关,且在交换之前,所以它能充当交换的标准。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这将排除很多曾被我们认为与价值有关或决定价值的东西,如供求、交换关系、分配规律等,这些东西与价值无关。
二、价值是什么?
从价值的用途来看,价值应该是指财富(效用、使用价值)的多少,而非价值是财富。显然,当价值是效用时,则有效用度量效用,这违反了“度量A的一定不是A”的这一原则,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但是财富的多少不能直接度量,因为不同效用间不可比较多少。马克思的这一论证是无话可说的。但是马克思对商品进行抽象没有得出商品的质,却得出了生产商品的东西的质------抽象劳动,这是说不通的。
那么为何实际操作中直接测量了各商品的多少,而理论中却又证明商品的多少不能度量呢?这在于商品交换是第二性质的,劳动交换是第一性质的,从而我们真正要度量的(也只能度量的)是劳动这个事件的多少。这就好比色彩,它是第二性质的,从而对色彩的各种度量(如色明度、饱和度)都是从其第一性质“波”上进行的。很显然,马克思也认为到了这种关系,即“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但是很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用这个结论来认识价值。马克思本是可以避免他那个怎么也说不通的抽象劳动的,完全可以直接从“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上说明为何要度量劳动。从抽象劳动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走的一段弯路。
可见,价值不是劳动,而是劳动的多少。至于这个劳动是指人的活劳动还是指生产商品这个事件﹝即劳动整体),是另外一个问题。个人认为应该指劳动整体,因为劳动整体范畴与商品的范畴一致,而人的活劳动范畴与商品的范畴不一致。实质和表体不一致是说不通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价值是指谁的多少,价值必须与财富的多少成正比,这是由正比定理(公理)决定的。所有的度量衡都必须服从正比定理,不可能出现1个苹果计数为500克,2个苹果的计数还是500克的这种“反比”现象,否则度量系统必定乱套。至于怎样弄出价值与商品量成正比,以自圆其说,那就各显神通了。
三、价格是叠加的
价值分配的实质就是实现财富的分配,用马克思的价值论来表述就是价值转形。商品交换是分配财富的一种手段,所以决定商品价格的价值不是生产它时创造的价值,而是分配后商品得到的价值(相当于生产价格)。经典理论中各种被认为决定价值或与价值有关的东西,如供求、欲望、社会关系、分配规律等等,都是影响商品分得价值多少的因素,它们只与分配价值(或生产价格)有关,与价值的创造无关。显然经典理论中将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混为一体了,如马克思的理论中,后来又认为价值是社会关系,从劳动价值论变成了关系价值论。其实社会关系只是从分配这个角度来决定商品的分配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与价值的创造无关。在分配中,各因素是按叠加原理来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的(包括最后的成交价格)。商品的价格是叠加的。如工资作为劳动者的价格,由保险、工龄、职务、奖金、供求等等众多方面叠加的。
叠加原理【见曹国奇“价值(价格)叠加原理”一文,http://www.jjxj.com.cn/】说明,商品的价格是分层决定的,即这个层面由这些因素决定,另个层面由另一些因素决定,然后各层的决定再叠加。任何一种分配规律都不可能决定价格的全部,都只能决定价格的一部分,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要素分配等等。经典的分配理论是高度欠缺的,往往认为一种分配规律决定了价格的全部,这是不可能解释实际的,如解释十六大提出的多元分配精神,如解释自己的工资。顾自安在其“价值理论与分配规则”(http://www.jjxj.com.cn/)一文中认为分配是一元的,即按劳分配,他应该对照自己的工资单来写这篇文章的。即使不说顾自安支出的活劳动与几十年前、几百前的以及国外的顾自安差不多这些事实,起码特保费是与劳动多少无关的。大凡经济学家都应先将自己的价格解释清楚,再去解释别人的价格。(顾自安来信说他在该文中不是这意思,本人在此表示歉意)
前面说价值应服从正比定律,那么如何解释实际中的反比现象呢?这是由平均化规律决定的,该规律主管宏观层面的价值分配,即决定社会总财富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此时如假设A部门生产率提高一倍,其它部门的生产率不变,则A部门多创造的价值(或财富)将在各部门平均分配,于是一个部门得一点。这样对A部门而言,由于多创造的价值分给别人了,而其商品量又增加了一倍,所以其价格就得反比降低。【见曹国奇“价值在宏观上的分配”一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或http://www.jjxj.com.cn/】。但是这种反比降低只是接近反比降低,因为其多创造的价值也要分一点它自己。这就是同工不同酬的原因。在国家间比较,是因为两国的人均总价值量不一样,从而平均分配后工资水平不一样;在企业间比较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总是说要兼顾公平,那么为什么要兼顾公平?只因为我们得遵循平均化规律,只因为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供求规律这些微观上的分配规律总在制造不公平。--------价格是叠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3 12:29:33编辑过]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坚定不移地用劳动来解释价值?
我想问一个问题,可能不太恰当,请各位见谅先:
你认为女支女创造价值吗?她劳动了(体力劳动),也交换了(收了钱),她创造价值了吗?她创造的价值凝结在哪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3 12:32:57编辑过]
我是不接受“创造价值”的表述的,但为了承接历史又这么用了。对此我在早期文章中己经说明。
你与女友恋爱,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换。作为交换双方的付出,这自然有个度量的问题,那么怎么度量呢?这便要引进价值这个概念。价值就是指能完成这种度量的量,它本身既不是财富,只是表述财富的多少。至于是度量恋爱事件的本身,还是度量恋爱的结果(如快乐、孩子),那是另一个问题。
做为价值理论,首先必须明确价值有什么用或准备用它说明什么。不明确这一点那就不好玩了,只有胡扯了。
那么您可以先问自己:财富是什么,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富裕?为什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才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以前各社会形态的人难道不想富裕或努力不足?如果纯粹归结到科技进步的因素,那么您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产生,为什么同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度量和分配(分工)都是次一层的问题。
按老马的理论,价值的确是用来度量财富的,但您搞错了一点,价值其实是财富的构成部分,价值的增加就是财富的增加,所以,我们追问价值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一般人想到的它应该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相对而言物质是守恒的。您根本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如果财富有自己的生命,又不是物质,那老马的其它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没基石了,所以非要解决这一问题,但我想了数年而不得其解。这与“生命越进化越有序”毫无关系。因此,老马接受了李嘉图的劳动理论,而别的流派创造了效用论。您说得对,“可是说在已有的价值理论中,都可以而直接用其实体的真名字替代价值,而绝不影响其理论的说明和表述。如:在劳动价值论中,可用劳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且表述更简洁;在效用价值论中,可用效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如果价值(财富)是劳动或效用,那么人越多就该越富裕,我们见到的情况完全不是如此。不同劳动是不等值的,而且也不能用科技含量来解释,gene21说妓女是否创造价值,按劳动或效用论来说,她们当然创造了价值,而且,她们的低科技含量不妨碍她们的收入高于“造原子弹的”。所以,您在另一篇跟贴中也说的对,老马并没有直接说劳动创造价值(财富),劳动创造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因此李嘉图以降的主流价值论应该是劳动(交换)价值论(可惜这里的许多人都没搞懂)。它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庸俗的马克思或唯物主义经济理论),但价格由市场确定,所以苏联建国后不久就不得不施行新经济政策,而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律之间保持平衡谈何容易,凯恩斯搞政府干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奥地利学派就走另一个极端(纯粹的市场理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剩余价值论,这才进入了您所谈的分工(分配)理论的理论:既然最初财富是劳动,那么社会不公的根源就可能产生于此,粗略地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幅这样的图解(记住,先得说明工人何以能够被剥削,才能继而说明他们如何被剥削,您没搞清楚两个层面,所以我认为您该先读逻辑学而非经济学)。社会不公源自分配不公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光在分配过程中保持公正是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的,当年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层面搞“一平二调”都行不通。所以,我说这里有些人只有一腔莫名其妙的仇恨,没有大脑,因此,没办法与他们理智地探讨问题。您如果在分配问题上打转是不可能击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至于索然,他感兴趣的是技术层面,譬如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会不会变以及如何变),那又是一个层面了,您与他争辩,难怪他也会觉得不耐烦。
我浏览了您的全文,而且回复了您所有的帖子,这才真是谦虚。如果我根本不看您的帖子,也不回复,或在回复里唯唯诺诺,心里却不以为然,那才是虚伪和傲慢。我想我们有可能在这点上有一致意见。我不敢否定先生的研究成果或创见。但我们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问题,而且应该一步一步地试图解决问题,否则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
财富是什么,这是一个尚无法定义的概念,你如能拿有创见性的定义我自然高兴,也好用来回答一些网友的追问。目前说财富是有用的东西,含糊不清,我也不满意。
也许财富包括劳动,但是财富不仅是劳动。你说劳动是财富我也没法反对,但是劳动肯定不是人们认同的终极财富,如大米、电视节目。也许劳动是创造财富的财富。
价值其实是财富的构成部分,价值的增加就是财富的增加,所以,我们追问价值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一般人想到的它应该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相对而言物质是守恒的。您根本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根本没想到你会认为价值是财富的一部分,所以没法领会你强调守恒律的用意。如果价值如你所述,那么,一、你还得建立一个概念描述价值的量;二、你还得说明价值占财富的百分比,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确定整个财富是多少。且不管你能否完成这两步,你的描述远不如我定义的价值是财富的量来得更简节,这是肯定的。
如果价值(财富)是劳动或效用,那么人越多就该越富裕,我们见到的情况完全不是如此。在马克思体系下,价值不是财富,他区分得很清楚,这是马克思的贡献。相反,是你自己回到斯密体系下,将价值与财富混为一体了。马克思开始认为价值是度量财富的量,但他在抽象劳动之后便抛弃了这一观点,价值变成了财富的替身。我一直将“价值是度量财富的量”坚持到底了。抽象劳动是为渡过财富不可直接计量这一难关而虚构的,显然马克思没有成功。马克思实际上是用的“质料”论,但该论在此不适用。我从两个途径解决了这一问题,两个途径得出的结论一致。本文是谈从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能力论)上解决此问题,另也从测量学上直接解决此问题-----认为通过测量“劳动整体”间接测量财富的多少。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剩余价值论,这才进入了您所谈的分工(分配)理论的理论:既然最初财富是劳动,那么社会不公的根源就可能产生于此,粗略地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幅这样的图解(记住,先得说明工人何以能够被剥削,才能继而说明他们如何被剥削,您没搞清楚两个层面,所以我认为您该先读逻辑学而非经济学)。社会不公源自分配不公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光在分配过程中保持公正是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的,当年中国共产党在政府层面搞“一平二调”都行不通。你已错解我了,这是由上面的分歧决定的。在我的理论体系下,财富是各要素(即劳动整体)共同创造的,这里分不出谁谁谁创造了什么,这种观点只有进入合作分工及系统论才好理解。跟着的便是分配己创造出的财富。怎么分?首先是分给物(包括牛马)的只是保证弥补其自然损耗,多的都分给人。这样人与人之间又要分,当人与人之间的分配不公时便有剥削。经典剩余价值论的问题是,一方面承认剥削是因为分配不公,另一方面又将判断剥削的标准定义创造了多少,这是明显的表里不一。
值得一提的是,分给物(包括牛马)的及社会积累这两部分只能由少数人掌握,这由社会组织规律决定的,那个社会都不能违背。而让那些少数人来掌握取决于制度,而应选择那种制度则取决效率和公平。参见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2116
这还有点探讨问题的样子。其实你与索然的争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你们谈的不是一回事。再谈下去只会意气用事。他感兴趣的不是价值论,也不是分配制度,他是想研究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生产组织形式对社会制度的影响,进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自马克思以来的演化(也许还预言其未来)。我理解了他。他没理解我。
第一,如果弄不清财富是什么(你倒是我所知道的现实生活中敢于承认这点的第一人),那你如何度量它呢?追问财富是什么,就是追问财富是如何增值的,然后我们才可能找到致富之路以及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分配制度。财富恐怕难以用哲学上的物质定义来界定,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球从星际得到的新增物质可以忽略不计,而现代自然科学明明告诉我们在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是守恒的。但财富的增值肯定也不是劳动的增加,否则人多就该财富多,即便考虑到劳动的不等值因素(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那么妓女确实付出了劳动也赚到了钱,而且其收入水平完全可能高于“造原子弹的”。所谓的网络经济也是一样。据说有中国的经济家建议牺牲一代少女以便使国家富强,可真要实行起来,我们已经看到全民经商所导致的恶果了。那么实体经济到底是什么?农业?在欧美农业要靠政府补贴。工业?现在中国的轻工业产品充斥美国市场(可没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比美国发达),美国的重工业也在向外转移,那美国靠什么越来越富?服务业?旅馆服务在劳动性质上与妓女服务没有差别,会导致个体富裕,不会导致社会富裕。
你说“在马克思体系下,价值不是财富,他区分得很清楚,这是马克思的贡献”,又说“马克思开始认为价值是度量财富的量,但他在抽象劳动之后便抛弃了这一观点,价值变成了财富的替身”,那最终你还是认为马克思把价值当作财富了。你其实同意我的观点。实际上价值的确是他度量财富的工具,是财富的分子,而且他也没抛弃这一观点。
至于你的分配理论,分工就意味着“财富是各要素(即劳动整体)共同创造的”,现实生活中就行不通。我不明白我对神州五号上天有什么贡献,我相信帮杨利伟烧饭的师傅(尽管不可或缺)的贡献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当年中国的研究机构内分配奖金不忘门房的做法实际上是中国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其结果是拖累了中国的整个科研水平)。一点建议:你去研究一下西方的公平理论,其主流是不同于极具破坏性的中国“均贫富”的小农思想的,所以西方实现的公平反而比中国多,而中国农民起义对社会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异族的侵略。
最后一点,效率和公平如何体现,或者说我们如何选择(设计)制度呢?多数人能有所作为吗?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被归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里的原因。他最感兴趣的是政治而非经济。为什么分配只能由少数人掌握是需要论证的(我不以为现在有规律可言)。如何制约这批人则远远超出我们的讨论范围了。
曹国奇的“价值是财富的多少”,似乎以为价值只有“量”上的规定,而没有质以至本质上的规定。实际上,我们只有首先规定一种质,才去规定它的量。比如单就“财富的多少”这句话来说,就使人看不明白,就象我说“曹国奇是多少”、“地球是多少”那样。我们要说的是“曹国奇的体重是多少斤”,或者“曹国奇的身高是多少寸”等等。因此,当我们说“财富的多少”时,我们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们只能说:财富作为物质量是多少件或者多少个。
另外,“价值是财富的多少”具有两个相反的意义,一个是指财富作为物质财富的多少量,另外一个指财富作为价格的多少量。财富具有两个方面的衡量标准。相同物质量的财富,它的价格在不同时候往往非常不同,同样,相同价格的一种物质,它所包含的财富量在不同的时候也往往不同。
黄焕金的问题早就回答过几次,“价值是财富的多少”本身己说明了价值的质是谁,。价格是两商品价值的比值。
vagabond讫说“如果弄不清财富是什么(你倒是我所知道的现实生活中敢于承认这点的第一人),那你如何度量它呢?” 答: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科学从来是以无知为起点的,当你真的准确描述财富时你又会碰上另一个无知。
我说马克思后来将价值当成财富的替身,那是其逻辑系统有问题及表述不严谨造成的,譬如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不将价值当成财富的替代,能理解这种陈述吗?也许马克思知道这是替代表述,但我国普遍却因此认为价值比使用价值更有实在意义,如认为价值少了社会就穷、企业积累少等等。价值作为一种表达财富多少的量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资本家或人追求的是财富而非价值。
至于我的平均化规律,你千万别当成我国过去的平均化,我只是说宏观上要遵循这个规律。微观上还有许多分配观律,它们专门制造不平均,这也是合理的。明白我的叠加思想(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2026),就明白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应该说平均化规律是政府行为准则,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行为准则。
至于索然,我是见他就烦,但我还是敬佩他。他虽然没什么创新天赋,但是作为一名教授其渊博知识己表明其称职。作为我国的教授,一般人都习惯一团和气,没几人愿在网上骂翻天。他是难得的!
凡用经济学能说明的旧思想我兴趣都不大,这同男人不感兴趣男人没什么区别。倒是西方的平权学我很想细读,但是根本弄不到这种书。据说有人不许引进平权学。
最后一点,效率和公平如何体现,或者说我们如何选择(设计)制度呢?多数人能有所作为吗?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被归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里的原因。他最感兴趣的是政治而非经济。为什么分配只能由少数人掌握是需要论证的(我不以为现在有规律可言)。如何制约这批人则远远超出我们的讨论范围了。
关于组织规律,我没有研究,只是归纳了一下。凡有组织的群体必定有个“头”,且“头”是少数个体。我还没发现例外。我在《价格论》一书中是此为宗旨分析制度的变迁的,但是我没找到这个规律的原因,极不满意。所以我在网上几乎不谈制度问题,尽管像索然这样多数人的有关的分析,都在我给定的分析框架之下。依我的分析框架有结论:社会制度是多元的,但又将趋于一元。制度学的最终结论是逃不出这个巴掌心的。
这是曹国奇先生的主贴,因此我就曹国奇先生的观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如曹先生所言,“价值是度量财富的量”,我认为曹先生是将价值视为与公尺、克拉、摩尔等一样是经济学中衡量财富多少的尺度,这样理解应该没错吧?那么接下的问题是价值是个主观尺度还是个客观尺度?我们能够理解一克拉的钻石不论谁来称都是一克拉,但里每个人对同一颗钻石的价值评价就天差地别,有人视之为粪土,有人却不惜冒生命危险也要得到它。那么这个尺度的作用是否还存在呢?
马克思以“凝结一般劳动量的多少”来度量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为“价值”尺度确定了一个客观依据。由于劳动量的大小又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显然时间是可以比较的,由此价值也可以进行比较了。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成立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完全相同的,即社会是由原子一样的许多相同个体组成的,他们对任何一件事物的主观需要都是完全相同的,在此基础上从而可以按照付出劳动的多少来度量财富的价值多少。显然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特殊个体,对社会上任何事件(物)都有各自不同或大或小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因而价值评价也是主观的,当然,劳动量的小大可以作为主观评价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因素,即使对于时间这一上帝赐予人们的最公平的礼物一样,对某些人而言时间贵如珍宝,而另外一些人则虚掷光阴对时间的流逝无所谓。如果这一理论要成立,势必要求人们都有统一的思想观念,这似乎使思想的专制成为必然。
如果我们抛弃马克思对价值度量的规定(必要时间),来看价值作为衡量财富多少的尺度这一定义。那么同时也抛弃了时间这一客观依据,不同的人如何度量同一事物的价值呢?西方经济学是通过供求的一般均衡解释的,这个解释不排斥社会成员个体的特殊性,并且这种个体性是通过货币选票表达出来,在庞大投票机制(市场机制)中形成公认的价值。从这个意上说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体制,它的选票就是货币。
谈到价值就不能不谈到财富,财富不论作为有有形的(物质财富)还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均是人基于自身需求的主观评价,有用的东西才是财富,因而在这一点上财富和价值其实是一个含义。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不是财富,同样也没有价值。两个概念不过是在不同语境和领域的不同表述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定义价值为“财富(效用、使用价值)的多少”其实是犯了同意反覆的错误,曹国奇先生认为价值可以作为交换中衡量交换物的标尺,价值越大交换价格就越高,其实换成“财富”的说法也是可以的,交换物代表的财富越多价格越高,不是一个意思么?只不过人们习惯于前种说法罢了。
另外,vagabond几次提到财富增长与物质守恒定律。其实自打人类诞生、社会形成起,人们就面临着外部世界的两类事物,一是能满足于自身需求的(有用的),称之为财富,一是不能满足于自身需求的(无用的),这就不是财富。随着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增强,原来被视为无用的东西也可能转化为有用的财富,从而财富实现了增长。这与物质守恒定律并不搭界,道理很简单,对人有用的并不仅限于物质。
你的理解没错,但是财富和价值不是同一个东西,而是质与量的关系,这同物质与质量间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进入亚里士多德世界你就能理解这一点。事实上所有的量都是杜撰的,杜撰的依据是认识论,而非逻揖学。摆在经济学面前的是“1件A=10个B”这种事实,这便要求有个量使两边计量计数相等,于是便杜撰了价值这种量。其实所有经济理论的最初认识都是这样的,真正问题是:一、这一初始认识不能贯彻到底,马克思就是这样子的;二、在具体测度上全然不引用计量科学这把工具,自己乱创建。
马克思的有关分析,如果引用计量学原理能一步到位,说是通过测度活劳动的多少来间接测量商品的多少。这样他那最具争议的抽象劳动、凝结、形成(创造)、物化劳动等概念便一笔勾销,不要了。这不知简节多少倍。
至于活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尽管我总在批判,但是得承认它的合理性,尤其是那个时代认识。稍注意科学或哲学,就应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中隐含一常量,即你说的“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完全相同”,对此马克思是说平均劳动力,他是在假设每个人都支出社会平均劳动力下得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这样在逻辑上价值应等于平均劳动力(常量)×劳动时间。假设平均劳动力可以,但不等它不起作用。忽略常量则说明它不起作用,这就是问题!
边际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它不变”应以常量形式反映在函数式中,但它们也忽略了常量。
在自然科学中,一旦指出某公式中掉了个常量,会即立得到补充,爱恩斯坦的宇宙常数就是这么补进去的。经济学中就是不理这个查,怕端了饭碗似的。
加入常量后就能为变化提供说明,这点至关重要。如在马克思这儿,就能说因为复杂劳动中的劳动力大一些,所以有倍加关系;就能说因不同国家间的平均劳动力不一样,所以工资不一样。在边际论中,则能说因为常量变了所以曲线要平移。显然常量是后来人发展理论的关键。
显然如取劳动力为变量,则有:价值等于劳动力乘以劳动时间(即Q=f·t)。此时同样依马克思逻辑,则商品的价值由平均Q决定。-------马克思要说明的丝毫不变,但倍加关系已是逻辑上的必然,工资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差别也是逻辑上的必然。
我真正要与马克思争论的是应该测量活劳动还是应该测量劳动整体(即活+物)。我认为应测量劳动整体,因为劳动整体与商品范畴相等,通俗说,因为只有劳动整体才能生产出商品。
最后,受与索然争论的激励,此帖将整成一文。也许学院派容易接受这种小儿科的修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5 0:36:11编辑过]
“另外,vagabond几次提到财富增长与物质守恒定律。其实自打人类诞生、社会形成起,人们就面临着外部世界的两类事物,一是能满足于自身需求的(有用的),称之为财富,一是不能满足于自身需求的(无用的),这就不是财富。随着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增强,原来被视为无用的东西也可能转化为有用的财富,从而财富实现了增长。这与物质守恒定律并不搭界,道理很简单,对人有用的并不仅限于物质。”
这是直接针对我的问题的答复,不错,起码讨论的是一个问题。
其实我问的是财富是不是物质。千年前人们就知道有石油的存在,但没想到有那么大的用处,甚至能成为带动一国富裕的基本资源。但你再改造,比如从石油中提取汽油,你改变的是物质的形态,你总得先有石油才行,在加工的过程中你只可能损失资源(石油)。你有石油,也有利用的技术,不能成功出售你甚至换不回粮食来。因此,无用的东西转化为有用的东西没有导致物质的增加,那我们的财富如何增加?到资本主义阶段人类的生产力和财富才大大增加。看来增加的不是物质(无论有用与否)。其次,有用的物质不能成功交换,还不是财富,所以财富与产品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而交换本身显然不能创造财富。最后,现实生活中的财富并不全是物质的,能赚钱的也不限于所谓的实体经济,那么,我们就会想到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的问题。显然,劳动是不同质的,很难比较(老曹现在就在这里兜圈子),而且劳动量的简单累加不会导致财富的增加(否则人越多就越富了),于是先人只好含糊地提出劳动-交换价值论。有人强调需求这块,有人强调劳动这块,但甚至没有人把价值明确定义为财富的构成成分。你应该继续追问下去并给出明确答案
我觉得在什么是财富上讨论,暂不会有结果。对此我只强调我的观点,经济学中不承认废品(无用之物)。
vagabond说有用的物质不能成功交换,还不是财富,所以财富与产品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而交换本身显然不能创造财富。这不对,交换只是不同财富的对流,其前提是交换的东西已经是财富。交换也创造财富,其财富是不同财富的对流。没有这种对流你没法消费别人手中的东西。
这个世界没有不同质的东西,宇宙原始点统管一切。通常说不同质是受概念范畴的制约,我们不能将质伸展到范畴之外。如“人与一般动物同质”与“个与一般生物同质”就不是同一个范畴,不能相提并论。质也是分层次的,要随概念的种层关系而划分。通常说不同商品不可比较多少(不同质),那只是因为“1件A=10个B”在本质上不是这样,即不是交换商品,从而价值与商品范畴不一致,而非各商品真的不同质。若各商品真的不同质,则商品这个概念没法形成。我研究的结果是“1件A=10个B”是第二性的,劳动交换是“1件A=10个B”的第一性质。此情形下我们只能测量第一性质,如热度、色彩、痛等都是测量其第一性质。
引用能力论观点能很好说明劳动测度问题,因为劳动主体得支出一种力,劳动对象是在这种力作用下转化成劳动产品的。所以劳动量等于劳动力乘以劳动时间。ok!
黄焕金的问题早就回答过几次,“价值是财富的多少”本身己说明了价值的质是谁,。价格是两商品价值的比值。
vagabond讫说“如果弄不清财富是什么(你倒是我所知道的现实生活中敢于承认这点的第一人),那你如何度量它呢?” 答: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科学从来是以无知为起点的,当你真的准确描述财富时你又会碰上另一个无知。
我说马克思后来将价值当成财富的替身,那是其逻辑系统有问题及表述不严谨造成的,譬如无偿占有剩余价值,不将价值当成财富的替代,能理解这种陈述吗?也许马克思知道这是替代表述,但我国普遍却因此认为价值比使用价值更有实在意义,如认为价值少了社会就穷、企业积累少等等。价值作为一种表达财富多少的量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资本家或人追求的是财富而非价值。
至于我的平均化规律,你千万别当成我国过去的平均化,我只是说宏观上要遵循这个规律。微观上还有许多分配观律,它们专门制造不平均,这也是合理的。明白我的叠加思想(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2026),就明白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应该说平均化规律是政府行为准则,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行为准则。
至于索然,我是见他就烦,但我还是敬佩他。他虽然没什么创新天赋,但是作为一名教授其渊博知识己表明其称职。作为我国的教授,一般人都习惯一团和气,没几人愿在网上骂翻天。他是难得的!
凡用经济学能说明的旧思想我兴趣都不大,这同男人不感兴趣男人没什么区别。倒是西方的平权学我很想细读,但是根本弄不到这种书。据说有人不许引进平权学。
曹国奇,你所谓“价值”的立论是相当低档的,认为价值只是一种“多少”,并且还认为“多少”就是一种“质”,不知你的头脑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并且我说过多少次,“财富的多少”包含着两重含意相反的意义,但你似乎并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对价值的立意比你高远得多,因为我决不会把价值的意义只停留在什么“多少”上面。我的价值立意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只有由此出发,才能引伸出一切价值的性质及其“多少”的问题。
而所谓“财富”,即是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意义的东西。衡量财富的多少,就是看这些财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有多大。另外,我们为得到这些财富所耗费的代价的多少,也是“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所必然要包含的。
希望你能发展出更高档的东西出来。
ccggqq: “经济学中不承认废品(无用之物)”,你就错了,没有废品,只有找不到买家的商品,套用中国现在很NB的某学派论述国有企业改革时的论点,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只有不合适的价格(尽管很可笑)。
其次,如果前提是“有用的物质”是财富,那么你非要交换干什么?你得是百万富翁才能是百万富翁。因为通过交换你的财富不可能增加(除非你搞诈骗)。那么富者恒富(除非有革命)。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财富?漏洞太大了。
搞学问只能但问收获。我猜想你的妻子对你搞这些研究恐怕不以为然。为什么不研究点能增加家庭收入的东西呢?
曹国奇,你所谓“价值”的立论是相当低档的,认为价值只是一种“多少”,并且还认为“多少”就是一种“质”,不知你的头脑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并且我说过多少次,“财富的多少”包含着两重含意相反的意义,但你似乎并不理解。
我告诉你,我对价值的立意比你高远得多,因为我决不会把价值的意义只停留在什么“多少”上面。我的价值立意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只有由此出发,才能引伸出一切价值的性质及其“多少”的问题。
而所谓“财富”,即是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意义的东西。衡量财富的多少,就是看这些财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有多大。另外,我们为得到这些财富所耗费的代价的多少,也是“人的生存发展”价值意义所必然要包含的。
希望你能发展出更高档的东西出来。
在我的定义中财富是价值的质,价值是财富的量。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所有的量都是这么杜撰出来的,没有例外。量没有任何实在意义,他仅仅在于将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人类实在太善长用数认识自然了。当你赋予价值有意义时,我只能你的理论中不要数,那是超人类的价格理论,人类不能理解。
当然你也可以像马克思、萨伊、斯密前辈那样,在赋予价值有意义后再去建立一个量,以连接数学,但那已说明你的价值是完全多余的,你的价值论是不要价值的价值论,因为那个量背后的质是有经济学意义的实在,这自然包括你那个有意义的价值。
ccggqq: “经济学中不承认废品(无用之物)”,你就错了,没有废品,只有找不到买家的商品,套用中国现在很NB的某学派论述国有企业改革时的论点,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只有不合适的价格(尽管很可笑)。
其次,如果前提是“有用的物质”是财富,那么你非要交换干什么?你得是百万富翁才能是百万富翁。因为通过交换你的财富不可能增加(除非你搞诈骗)。那么富者恒富(除非有革命)。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财富?漏洞太大了。
搞学问只能但问收获。我猜想你的妻子对你搞这些研究恐怕不以为然。为什么不研究点能增加家庭收入的东西呢?
“经济学中不承认废品(无用之物)”是哲理描述,即万物有用,与你的“只有找不到买家的商品”是一个意思。价格是交换中的事。
其次,如果前提是“有用的物质”是财富,那么你非要交换干什么?你这是将财富与不同财富混为一体了,是种属不分。交换在于获得不同财富。交换不改变你是百万富翁,但是改变你是拥有什么财富的百万富翁。你能认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交换行为没有意义吗?如承认交换的结果有意义,则交接创造了财富。
在我的定义中财富是价值的质,价值是财富的量。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所有的量都是这么杜撰出来的,没有例外。量没有任何实在意义,他仅仅在于将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人类实在太善长用数认识自然了。当你赋予价值有意义时,我只能你的理论中不要数,那是超人类的价格理论,人类不能理解。
当然你也可以像马克思、萨伊、斯密前辈那样,在赋予价值有意义后再去建立一个量,以连接数学,但那已说明你的价值是完全多余的,你的价值论是不要价值的价值论,因为那个量背后的质是有经济学意义的实在,这自然包括你那个有意义的价值。
首先,所谓“财富”实际上并非一个具有严格学术意义的术语,只是一种什么意义的俗称。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才算财富?
另外,价值并非单纯是这种财富的量,它本身就表明一种“财富效应”。与其说财富决定价值,不如说价值决定财富。因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由于它不能维持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它并不是财富。
就如废品不能维持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不是财富,也就没有价值。哈哈!

万物皆是财富,何必歪争呢?你不外乎在占目前不能准确定义财富的空子,如果哪天你在定义上将废品排除在财富之外,我就修改“价值是财富的量”这一定义,我会要让废品有价值,我会要让会计做成本核算时有据可依。
首先,所谓“财富”实际上并非一个具有严格学术意义的术语,只是一种什么意义的俗称。到底什么是财富?什么才算财富?
另外,价值并非单纯是这种财富的量,它本身就表明一种“财富效应”。与其说财富决定价值,不如说价值决定财富。因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由于它不能维持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它并不是财富。
交换在于获得不同财富。交换不改变你是百万富翁,但是改变你是拥有什么财富的百万富翁。
老曹呀,你不关心也罢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嘛
但你不能胡说呀。那为什么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才得到极大的提高?难道2005年你的生活水平与1976年时一样?我不知道你是哪年工作的,假定你1985年参加工作就是记者,那你凭什么现在写一篇文章可以得到更高的稿费(换算成实物就是更多的大米)?那你的理论体系不是漏洞大了、多了,是根本没基础嘛
答曹国奇先生:还是那个问题,您认为“价值”是财富的量,那么度量这个量的工具或标尺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尺可以对每件“财富”的价值量进行称量?如果有,那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这个“价值”作为量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答vagabond:对于“财富是不是物质”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上面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财富包括物质形式,不仅限于物质形式。判断是否是财富的标准不是事件的具体形态而是对人的有用性。在人们没有认识到石油的用处(包括潜在用途)之前,石油显然不是财富,甚至可能成为当地人贫困的因素。但一旦人们认识到石油的有用性并能加以利用以后,石油便成为有价值的财富(其实还是同义反复)。石油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性状,变成废渣废气后丧失了有用性便又不再是财富了。因此仅就石油一例,物质仍然守衡,但财富却因有用性的变化而发生增减。vagabond说“无用的东西转化为有用的东西没有导致物质的增加,那我们的财富如何增加?”说明思想仍局限于财富的物质形态,不是从对人的有用性这个标准来判别财富,当然无法得出财富增加的结论。至于说“你有石油,也有利用的技术,不能成功出售你甚至换不回粮食来。”,我不懂为什么一定要换来粮食才算是财富,如果不需要能换来粮食石油也可以称之为“财富”,那么vagabond说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其次,有用的物质不能成功交换,还不是财富,所以财富与产品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而交换本身显然不能创造财富。”则更加难懂。有用的物不能成功交换则不是财富,即隐含这样一个论断:财富与所有权归属息息相关,凡不能转移所有权的有用之物都不是财富,凡是财富则必须能转移所有权。那么请问公有资产如国有土地、国有矿藏是不是财富?所有权归属未定的资产算不算财富?两个从不进行贸易交往的部落或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以抢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
最后,交换能不能增加财富?答案是显然的,交换具有增加财富的可能性。从有用性这一角度来说,A所具有过多的某种财富,那么对于超出该人使用限度这些财富的有用性只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在现实上由于A不可能消费掉这些财富,那么这些财富对于A而言是无用的因而在不存在交换交易的前提下就不是财富。相反,B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有多余的另一种财富无法消费掉(可称之为剩余财富,与剩余产品区分开来)。当两人将各自的剩余财富进行交换,而获得原来属于对方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时,显然A和B的总财富都增加了。还应注意的一点是,交换并不总是必然的导致财富增加,由于存在欺诈、信息不对称甚至交易人的疏忽等多种因素,剩余财富可能换来的并不是需要的东西,那么财富也没有增长,甚至可能导致财富损失。
我既可以从效用的角度来与你谈价值,也可以从“获得效用的难易程度”的角度来与你谈,你只知道前者,并不知道后者,因此你的价值观点是片面的。
我对你说过很多次,我们单纯说什么财富的量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要说我们需要耗费多大代价才能获得这些财富。后一占要比前一点重要得多,否则我们就只是望梅止渴而已。
价值当然体现为一种量,但价值的意义并不仅仅于此。而你的低档之处就在于只看到价值的量的性质,而没有看到它的更深意义。
如果是问财富增长,就看对“对 Q=f·t 的 简 析 ”一文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5265
至于资源稀缺和过剩(别不谈过剩,如沙漠)我是注意的,但不关心。我是研究基础经济学(或理论经济学),立足点是形而上的。再说我也没有能力什么都研究。
下面是该文谈制度与产量的问题的:
斯密没有回答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分工合作提高生产率是在于生产结构的改变。组织要素就是将其它各要素结合在一起的那种要素,它决定各要素间的结构状态。通俗理解,生产组织就是生产管理,但是生产组织绝不只是生产管理。生产组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内组织,是技术中所携带的一种自组织,如拧螺丝只能用扳手而不能用锤子;二是企业内组织,即生产管理;三是体制内组织,即政治法律等。在其它要素不变时,由于不同生产组织改变了各要素间结构关系,从而产生的生产能力不一样。结构有时更决定事物的性质,如碳原子在这种结构下是石墨,在另种结构下是金刚石;如同样的人和武器,在这种结构下是精锐部队,在另种结构下不堪一击。10个裁缝聚在一起,如果还是各做各的,生产率是不会提高的。但是如果组织发生了变化,8个人专职于缝,2个人专职于卖,生产率便提高了。一个资本家有两个同样聪明和勤奋的儿子,各得家产一半,最后一个沦落街头,一个变成比尔·盖茨,其原因不在别的,只在于二者的管理方式不同。 从宏观看,政府是经济系统内的,专门负责生产组织要素。此时在其它要素不变时,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的生产力不一样大。我国当年的农村承包责任制足以说明这一点,承包到户就是通过改变各要素的结构状态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我国现在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以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从而结束目前的低效率局面。GDP增长再不能以高投入为代价。 ……
改变结构就是通过组织方式的改变使各要素间的结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消除生产疲劳,提高生产力。这一种消除生产疲劳的普遍方式,充满人类社会每一个角落。例如主妇们不断重组家具摆设,从而使家庭保持温馨;例如企业不断重组办公室,从而保证工作效率。对企业而言,不断让高层领导流动(换岗)也能起到这种功效,因为不同领导的组织方式是有差异的。对国家而言,领导不断换届是保证国家活力的根本前提。显然,各届领导班子间的血缘关系越淡,则给国家带来的活力越大。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关系的改变并非一定使生产力增加,它也同样能使生产力减小。怎样的组织方式使生产力增加,怎样的组织方式使生产力减小,那是管理学要说明的,与价值论无关。
答曹国奇先生:还是那个问题,您认为“价值”是财富的量,那么度量这个量的工具或标尺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尺可以对每件“财富”的价值量进行称量?如果有,那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这个“价值”作为量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这是实际问题。“价值是财富的量”只是指称价值是什么,继而便是测量价值。这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测量,二是实际操作上的测量,。对前者我没有太多回答,我只能给你一个公式Q=f·t。我对生产力 f 束手无策。实际操作上的测量很简单,是货币作为测量价值的尺度,因为货币本身有一定的价值(纸币是象征的价值)。这同法码测量物质的质量的多少是同一道理,都属于自我测量﹝直接测量)。
我知道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测量都先从实际操作中建立测度单位,如规定多长为1米,多重为1克,然后再用这种单位反过来解决理论测度。这种办法是针对独立量的,但Q=f·t表明价值不是独立量,而是f的演生量。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怎样计量f。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