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资将重质不重量 ● 韩咏红
中国政府上周五发布了“重质不重量”的利用外资新战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规划指明,今后五年里,中国在引进外资时将以引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重点,并且跟进注重外资对生态、环保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在历经一年多的“外资威胁中国”论以后,上述新规划的出台,代表了官方对于外资在中国的活动,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中国今后五年的经济与社会需要等问题,做出的全面总结。
新规划内对于中国利用外资所提出的新要求,其中不乏提高门槛的暗示,一些要求甚至让人产生中国对外资“关门”的印象。在发改委新规出台后,有西方研究机构发出“中国挡住外资以确保国内稳定”的评论。
然而,这份新规划(据说也是中国第一份利用外资的五年规划)的出台,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的发展到了新的台阶。中国的开放和引进外资的程度,在某些领域出现“到顶”的迹象。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资的认识和看法也较早期复杂,对于招商引资的考虑正在细致化。
根据新规划的描述,过去五年里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计成本盲目招商引资,片面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时有发生违反国家产业的现象。
新规划认为,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被外资并购情况在增加。中西部与东部利用外资水平的差距,内外资企业在现行法规下不能公平竞争,同样是规划制定者辨识的问题。
新规划还关注到外资对中国环境的威胁,并要求今后五年要强制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制度,加强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严格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准入条件。
有关外资损害中国利益的批评,其中最要害的一项为“外资威胁国家经济安全”说。相关话题在去年新加坡淡马锡购入两家国有银行股权时发展到高点。近半年来,又在徐工集团并购案的一系列风波中,出现外资企图在中国进行“恶意并购”、“斩首并购”的种种说法。
对此,新规划的回应是:中国将加快出台《反垄断法》,细化关系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的发展政策,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对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发展主导权。
综合来看,新规划似乎力图产生两种作用:一是减少甚至淘汰低端外资,其二是规范外资进入中国认为的战略领域,限制外资主导中国的敏感行业和重点企业。
上周来华访问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即批评中国在电信业、银行业、建筑业等市场的开放上不如人意。他说,中国给电信运营商发放了1万6000个许可证,但欧洲企业只拿到五个。中国虽然承诺开放银行业,但是在资本金、业务等方面存在种种限制,中国没有充分履行入世的承诺。
对于这些批评,中国重申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但中国的开放或许与其他国家的理解并不一致。随着中国经济的壮大,中外贸易摩擦肯定会不断发生,甚至可能越来越频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