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比较优势,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最早提出,后人不断完善,瑞典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素禀赋学说,这是当今世界自由贸易的奠基性的理论,现在世界上世贸组织所制定的所有自由贸易的一揽子协议,都不过是这个理论的实践而已。我们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谋求入关,到2002年入世,就是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经济有今天的宏大规模,也正是比较优势所起的作用。
什么是比较优势呢,简单的来说呢,就是各国生产的各类商品,相对的价格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在英国一个面包可以换十个土豆,在美国一个面包可以换五个土豆,那么土豆就是英国的比较优势,面包就是美国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哪一个东西更便宜,哪一个东西就是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告诉我们,只要各国生产并出口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抑制并进口自己的比较劣势产品,交易的各方都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上,哪一种商品是比较优势,哪一种商品是比较劣势,我们不是看这种商品的绝对价格,而是要看这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比方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很低,任何商品的绝对价格都是世界最低的,一样的设备,加上不一样的劳动力,中国的商品应该是世界上最有成本竞争力的,如果我们是这么想的,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受沿海地区开放成就的鼓舞,谋求加入关贸总协定了,就是所谓的入关,这个总协定的理论依据,就是比较优势理论。这个时期我们自己的经济学家,也开始研究起比较优势了,这里面以林毅夫、樊纲为代表,这二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经济界非同小可的人物。那么我们中国的学者,不止是前面的二位,都研究出什么结论来了呢,那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
前面我们说过,比较优势理论后来发展成为要素禀赋学说,其中心思想就是认为比较优势的不同,是因为各类商品中所包含的要素禀赋的不同。所谓的禀赋就是指要素的稀缺程度,某一个国家的要素较其他国家的要素稀缺,那么这个国家该要素价格就贵,富含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就高,就是比较劣势,反之就是比较优势。这个要素包含自然要素,包含土地、劳动力等等。我们中国的学者在研究的时候,把问题简单化了,所有的商品就二类要素,一个是资本要素,一个是劳动力要素,这样所有的产业也只是分二种,一种是资本密集型的,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
中国是一个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很显然富于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说服装、玩具、日用品等等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产业,反过来说,富于资本要素的产业,比如说汽车业、高新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是我们的劣势产业,后者一次性投资很大,对投资依赖性很大。有一段时期,是中国最感困惑的时期,那时候国有经济占国家经济的主体,而国有经济以重化工业为主,都是资本密集型的,一方面国家想尽快入关,经济走上快车道,另一方面,国家要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所以入关谈判非常艰难,非常纠结,二方面的利益都要兼顾。那时候的中国汽车业,面临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发展的问题,而是生存的问题,全国一百几十家的整车企业到底能剩下谁的问题。
我们在这样的纠结中度过了十年,突然间峰回路转,不仅是我们汽车界、企业界,也包括经济界,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认识是多么的狭隘,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曲径通幽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中外合资。借助于合资这种方式,中国汽车业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中国汽车业不仅没有消亡,而且实现了全面扩张;通过合资,中外企业找到了利益的契合点,实现了双赢;通过中外合资企业的成功演示,最终为中国入关,即后来的入世,铺平了道路。
中外合资是何方神圣呢,为什么对中国经济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翻开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有了,本意是为了引进外资,同时保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的属性,就是姓“社”,与其说这是经济方略,不如说其是政治谋划,再后来我们发现中外合资为国有制企业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出路。严格说,合资这种经营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怪胎,不知道合资这种方式究竟是哪一位高参的谋划,它让一家子企业同时拥有了二家母公司的身份,一仆二主,二家公司实施权利分配,同时对企业实施控制,跟国外议会制下的ZF差不多,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利益的均衡,因此上不是市场化的产物,只有中国这样的在社会主义中脱胎出来的资本主义,才搞得出这个玩意。
其实合资的受害方是外企,受益方是国企,这是个基本事实,不接受这个事实的,是没有勇气。对于外资方面来说,这是个不可选项,因为这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唯一途径;对于中资方面来说,是个可选项,放弃这个权利,要不就是能力不够,要不就是目的性不纯。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合资是一种机缘,是国家给我们的一种成长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国家压迫外商和我们国有企业合资,选择了一种低效率的体制,本身也作出了很大牺牲,这样的牺牲最终还是要由我们的老百姓买单,能作出这样的牺牲,就是对国有企业以及国有经济的政策扶持,拒绝这样的机会,是政治上的幼稚。未来真正有实力,扛起中国自主大旗的,不是中资自主,而是合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