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半,很多的90后00后,即将上学的上学,就业的就业,在这个时候大部分的80后才意识到,时光荏苒,恍然间竟已到了而立之年。而又有多少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呢,有多少人是因为走的太久,而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或者还有很多人仍在迷茫中寻找,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这一年只是人生中一个并无特别的组成部分,大部分的80后在国家的变革中或是变革后成长起来。工作不再是父辈的分配制,退休再没有退休金,单位也不再有分房制,婚恋再也不是看看照片,就结婚生子相伴到老。新时代的我们在幸运中却也承载了更大的生活压力,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的同时,却发现我们在选择中也会失去更多。
在父母的担心与干涉中,我们中考高考大学就业,恋爱和失恋,结婚和生子,有很多人甚至还没明白过来就已经到了应该成家立业的关键时刻。高考时担心我们考不到好的大学选不到吃香的专业,大学毕业时担心我们找不到好的工作。才刚刚站稳脚跟,家人又催促着完成婚姻大事,当然成家就要安家,要有安身立命之所———房子,于是又有很多人忙碌着成为“房奴”,只为在偌大的城市里有自己小小的却足以安放青春的“蜗居”。被称为“蚁族”的奔波族群可能早已从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到理想在现实中一点点破碎,遥远。不,也许仅剩理想。
就像《风雨哈佛路》中主人公Liz Murray所说的:“每天起床,我看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披着一层膜,无法穿透。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么这么不一样?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不一样?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 圣灵的外公过世前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生有一半都是随着命运漂泊,另一半是不停的和命运抗争,有人羸也有人输,而更多的人,是最终也分不清,是输还是羸。世事看尽,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不枉走这一遭”。
爸爸不是李刚的,没空开着车乱撞,也没郭美美的闲时间出来炫富,为着生计和理想而奔忙。有多少人像主人公Liz Murray一样拼命的想冲破那一层肉眼看不见的膜,拼命的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有的留学了,有的移民了,有的考研读博了,有的考公务员了,有的创业了,有的回故乡安家了……
我们迷茫着,苦恼着,纠结着,不安着,却也欣慰着,至少不会为虚度这一生而后悔。
“人会死,花会谢,看似有价值的东西实际上会毫无意义。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们回忆。”“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选择。我可以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可以迫使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这是Liz Murray在母亲下葬时说的话。她是真实的,她的亲笔传记《Breaking Night》改编的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曾经让年轻的我们被深深触动,坚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改变现状;同时也明白,为更美好的生活燃烧着我们的青春和热血是值得的。
【选自豆瓣陌生人广播 @圣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