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105 0
2005-02-14


商业银行本身属于高风险产业,按照其运行的规律,允许有一定量的不良资产。然而,如果不良资产占比过高,在一定条件下,将影响银行的支付能力并可能形成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危机。作为我国金融运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如果长期背负高额不良资产的包袱,不仅将无法继续深化金融自身改革与发展,也将会给我国经济、金融全局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毋庸讳言,降低不良资产仍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其难点可归纳为几方面:比如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有些贷款客户经营风险加大难以还款;再如在国民经济转型期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社会信用基础薄弱、法制不健全,法院执行难、企业逃废债、地方ZF干预。而银行本身在不良资产处置上也存在处置、盘活手段不多不活,处置成本较高和专业人员缺乏等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多次变更,一些不良资产处置的难度越来越大。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处置存量不良资产时,格外需要警惕新增不良资产的产生。事实上,不良资产并非只产生于经济过热等特定时期,只要商业银行运行就可能存在发生影响资产质量的各种风险,其产生只有程度的不同,没有绝对安全。比如现在,有的银行对单一企业给予过高的授信和贷款,有的多家银行重复对某行业、某企业的大额信贷支持,有的银行为争取新业务份额变相降低房贷、汽车贷款条件等。这些银行资产的运用,静态和短期看起来质量不错,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些原本没有问题的资产,很可能经过将来的一次经济结构调整、一个时期甚至一夜之间,蜕变为令人挠头乃至集合成为触目惊心的新历史包袱。 过去几年,各国有商业银行将降低不良资产作为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银行通过清收现金、追偿债务、法律诉讼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追回大量逾期、呆滞、呆账资产,近两年来取得了每年下降3至5个百分点的成效。按照这个速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完全有望在几年内取得决定性的进展。但鉴于前述理由,国有商业银行非但没有放松的余地,而且相对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应当紧紧抓住当前机遇加大降低不良资产力度。从以往的经验看,银行应高度重视与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强合作,坚决打击各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通过清收现金、追偿债务、法律诉讼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继续加大贷款回收力度,积极催收不良贷款。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还应在新增贷款和授信的各个环节上精耕细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严格按照经济、金融规律办事,努力把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降下来。

《人民日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