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52 2
2011-09-29

各位来宾、同志们:

    非常高兴在这金秋时节来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龙城太原,参加2011年中部论坛。中部论坛自2006年举办以来,影响日益扩大,现已成为中部地区开展区域合作和向国内外展示其发展机遇的重要平台。衷心希望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本次论坛办成发展新理念碰撞、发展新思路交汇、发展新机会共享的盛会。我谨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六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扩大和深化区域合作,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迎来了中部崛起新的曙光。2005~2010年,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由3.7万亿元增长到8.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上升到21.5%,提高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3.5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提高7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中部地区发展既有十分有利的条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条件历来比较优越;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网络的现代化,又进一步凸显了其区位优势。这一地区人口众多,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沿海地区资源要素价格的相对上涨,东部地区产业乃至境外产业正在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

    同时,也要看到,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条件与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时期已显著不同。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调整迟迟未能到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频频面临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根据对于长周期的全球经济增长研究,未来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有可能已进入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而且这一时期可能会较长。世界各经济实体围绕国际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日趋激烈,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将使这种竞争更趋白热化。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进展,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加快不期而遇,其未来发展的劳动力和资金供给条件将相对偏紧。同时,面对全球愈来愈激烈的资源争夺和全球气候变化,面对国内日益增大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这一地区的发展也将受到更为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

    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中部不可能复制沿海地区过去那种依靠大量廉价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要真正实现崛起,必须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转型、产业创新和区域合作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中部地区应更加注重内需的开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依托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未来,我国的发展仍然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条件已大为改变,在“十二五”以致更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需的扩大。中部人口密集,自身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大;地理位置居中,具有连通广大国内市场的便利条件。中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构成也更符合国内市场的需要。中部有基础、有条件在开拓内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中部地区应牢牢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当前,各主要国家为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得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环保技术等一系列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也使得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现出端倪。在这同时,我国劳动力全局性过剩已演变成结构性短缺,土地等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东部地区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而中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却日显突出。这有利于资本和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国际和东部的资本、技术要素与中部的劳动力、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中部地区应确定合适的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结构顺利转型。经济保持合理适当的增长速度,既有利于就业的扩大、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产业的调整和结构的转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部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应抓住这一重要的“时间窗口”,通过扎实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提供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当然,也要看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市场需求条件和要素供给条件的变化,中部一些地区的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可能会下降。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趋势,实事求是确定这些地区经济合理的增长目标,切忌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人为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大的波折。

    第四,中部地区应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中部有人口3.56亿,中部地区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和谐稳定。中原定,则天下安。目前,中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区域差距,可以说中部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它的大部分人口还生活在农村,尚未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它既有比较现代化的大都市和城市化地区,也有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此外,中部还存在不少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地区就业机会减少,环境状况欠佳,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中部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重、压力大,应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和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之路。

    第五,中部地区应继续扩大和深化区域合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各地之间是相互掣肘还是互联互助,是区域保护还是广开市场,这应该是中部地区共同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只有真诚的、广泛的和深度的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中部6省分别受到不同经济区的影响,它们或者与长三角、珠三角,或者与京津冀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由于经济同质化程度较高等原因,中部六省内部的联系反而较为松散。这非常不利于中部地区整合区域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加快崛起步伐。中部崛起,不图其名,而为其实。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中部地区机制化合作的途径,开辟出一条新型的区域合作道路。中部地区应加强规划协调,合作建设连结性基础设施,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应加强政策协调,尽快消除地区保护等阻碍要素和人口流动的体制障碍;应加强战略沟通,改善投资软环境,构筑公平竞争平台,形成互补性较强的产业结构体系。

    同志们,抓住机遇,适应新的条件变化,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方式扎实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相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中部地区一定能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一定能够早日实现经济腾飞的美好愿景!

    最后,祝2011年中部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本文系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2011年9月25日在2011年中部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9-30 08:46:3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 04:10:53
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