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对期货市场功能的认识误区
1.不理解价格发现功能与市场的投机机制。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投机机制,作为风险偏好的投机者参与其中,不仅解决了投机者自身资本流动性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期货合约流动性,使套期保值者的风险规避成为可能,并借助于高质量的信息来最终发现商品的未来价格走势。但过度投机和违法操纵市场最终会破坏期货市场,使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背离,导致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的丧失。过去我国期货市场上发生的上海“粳米事件”、大连“玉米C511事件”、苏州“红小豆602事件”、“胶合板9607事件”、“天然橡胶R708事件”以及直接导致金融期货消亡的“国债327事件”等,使国人对期货市场及投机的认识走向误区,认为我国期货市场是个投机而非风险规避的场所。可以说这是直接导致今天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2.套期保值者往往模糊和迷失了入市目的。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就在于为生产经营的企业锁定利润、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经营风险。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价格的变动,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保值或者卖出保值时可能获利也可能亏损,但最终却由于期货、现货市场的反向操作而锁定了企业的正常利润。尽管我国很多企业最初是抱着保值的目的参与期货市场的,但在操作中却往往谈亏色变,扭曲套期保值的真实面目,认为企业进行期货交易必须盈利而不能亏损,部分企业甚至把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完全分离,独立考核,对其期货部门规定了利润指标,结果使企业正常的套期保值行为最终蜕变为纯投机行为,从而放大了市场原有的风险性。一旦发生现货市场赢利、期货市场亏损现象时,为了防止财务账目的难堪,不得不以现货交割来粉饰。这也是2002年5月,大连期货交易所发生高达75万吨大豆实物交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现阶段大力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完备的商品市场,还应包括一个完整的金融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不仅应当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还应当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近几年国际市场上金融资本借助“中国因素”大肆侵吞我国经济利益的现实都表明,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朝着以期货市场为纽带的商品、贸易和外汇领域的高端竞争发展。因此,我国应当认真总结过去十几年期货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大力促进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保驾护航。
二是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定价权的需要。由于期货市场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目前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原则已经简单到“期货价格+升(贴)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宗商品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中国因素”成为影响国际市场上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具有强力发言权的“中国价格”,因此尽管作为一个大宗产品的消费大国,但在国际贸易中却缺乏相应的议价能力,也难以根据自己真实的供求状况影响商品的国际定价。结果,“中国因素”反而演化成中国劣势,国际上普遍存在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产品的“中国溢价”和“亚洲升水”现象(褚玦海和张宏民,2004)。
2004年8月25日,随着燃料油期货合约在上期所的挂牌,我国燃料油的进口已经逐步摆脱了新加坡普氏价格,使国际上的大油商联手抬高普价的做法难以为继;另外,就铜的国际定价而言,上期所的铜期货价格也越来越具有发言权;大商所的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价格在国际大豆市场上也逐步显示其重要性;郑商所的棉花价格不仅是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的“晴雨表”,在全球棉花市场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国内国际市场日益融合的形势下,大力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形成能够反映我国自身供求关系的“中国价格”,可以使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流动中占据主动地位,获得利益,减少损失。
三是化解国内外经营、投资风险的需要。当前,由于国内期货市场发展滞后,我国的经营主体和投资主体在从事国内外经营和投资活动时,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缺乏控险工具,常常束手无策。由于缺乏股指期货,股民面对中国股市的暴跌风险只能无奈地接受惨重损失;由于缺乏煤炭期货品种,在现行煤价电价机制和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的形势下,我国五大发电企业煤炭成本风险无法规避,2008年上半年出现集体亏损局面,最终因缺乏发电动力而导致在装机容量十分富裕的情况下“意外地”发生了新的“电荒”;农民由于缺乏套期保值的工具,面对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只能蒙受损失;由于缺乏利率期货,面对利率的连续上涨和变化,债券收益率不断下降,金融机构面临着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无数企业和大量房贷个人只能默默忍受沉重的利息负担;由于缺乏外汇期货,我国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和大量的出口企业只能接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同样由于缺乏国际定价权,而且政策上又不允许更多的企业到国外期货市场上参与套期保值,我国很多企业在大宗商品的采购上往往只能接受“无端”上涨的国际价格,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即使有资格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企业,也往往因为势单力薄、孤军奋战而遭受国际金融大鳄的狙击和蚕食,“中航油”和“伦敦铜”事件就是如此。
因此,必须大力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内、国际经营和投资行为提供合适的风险控制途径。
四是促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没有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期货市场不可能获得生命力;同样,没有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市场化改革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当前,期货市场的巨大需求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之间出现了矛盾和背离:一方面,我国目前对原油、成品油、煤炭、电力等能源期货品种和钢铁、农作物等期货产品以及外汇、利率、股指等金融类期货产品形成了强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却由于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缓慢等因素,使上述期货品种迟迟难以推出。
因此,需要站在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大力促进期货市场发展,将期货品种的设计与市场化改革的设计相互衔接和统一,并以此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期货品种过少,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期货交易品种单一,大量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商品没有推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现货相关行业对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和行业的自身发展。据英国《期货期权世界》杂志统计,2007年全年,全球46家交易所共上市1303个新期货品种,而我国期货市场仅仅上市4个新品种,仅占0.3%的比例,具体包括上期所的锌,郑商所的菜籽油,大商所的聚乙烯和棕榈油。截至2008年7月,包括年初在上期所上市的黄金在内,我国仅有20个上市品种(表1)。
另外,我国金融期货品种空白。尽管我国已经成立第四家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期货交易所(中金所),并设计出了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沪深300股指合约,但到目前依然未正式上市。而全球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期货品种的市场份额已达到80%以上,是商品期货交易额的4倍。显然,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
2.期权品种缺失,制约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当前,三大交易所没有上市一个期权合约品种,限制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不能使市场风险得到更进一步的有效规避。以郑商所为例,江苏省洪泽县小麦生产的“白马湖
模式”就得益于小麦期货的推出,使
传统“公司+农户”转变为“订单+期货”经营模式,通过套期保值功能既
保障了公司经营的价格风险,也促进了当地农户的增收。但是,由于郑商所没有推出期权合约,使龙头企业无法规避部分农户在小麦价格上涨时不履约的信用风险。因此,市场普遍呼唤小麦期权合约的推出,以“订单+期货+期权”模式来优化资源的配置,真正保障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利益。
3.市场流动性不强,交易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与世界上成熟的交易市场相比,我国期货交易呈现出交易规模偏小、流动性不强的特征。2006年,我国三大交易所的成交总额为21万亿元人民币,仅占全球期货交易额的0.2%,刚接近我国GDP水平,但全球期货交易额却是全球GDP的30多倍,差距明显,空间巨大。
而且,我国期货品种的发展不平衡。随着国际市场行情的动荡和波动,我国期货交易规模也随之扩大,2007年,上海、大连和郑州3个期货交易所全年成交量达到72846万手,成交额为40.97万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2%和97%,成交额首次超过全国GDP总额,三大交易所和20个期货品种的市场份额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就各期货品种而言,不均衡发展现象明显。20个上市品种中,排名前两位的为上期所的铜和天然橡胶,共占去46.15%的份额;不足1%份额的有7个,其中有3个品种处于停滞状态,分别是大商所的黄大豆二号和郑商所的绿豆、硬冬白小麦。
4.交易所与期货公司关系颠倒,权利和义务失衡。按照国际惯例,期货交易所不管实行公司制还是会员制,期货公司都是交易所的老板,拥有包括收入处置、交易规则制定在内的诸多权利并享受到良好的
服务。但我国的三大商品交易所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制(中金所为公司制),期货公司和交易所的主次关系颠倒,交易所的管理层都由ZF来任命。这样,本来作为权益主体的期货公司反而成为期货市场的弱势群体,作为最了解市场运行情况的市场参与主体却缺失交易交割规则的制定权。于是,权益都朝着交易所倾斜,造成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成本大,手续、交割费用高,期货公司承担着巨大的市场风险,而交易所却成为只赚不赔的机构。常清(2006)的研究表明,前几年全国近200家期货公司,一个月只有几百万的盈利,而大商所的十几个交割库一个月就有一千多万的盈利,两者的资本盈利率无法相提并论。
5.市场内在机制存在缺陷,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由于现行交易机制的存在,期货经纪公司只能从事经纪业务,业务结构雷同,专业化经营能力弱,竞争激烈,生存空间狭窄,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这也直接导致我国期货市场缺乏实力强大的直接参与市场的投资主体和套期保值群体,而通过期货经纪公司参与交易的中小散户投资群体却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表3显示了2007年上期所、郑商所、大商所的会员数量及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