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231 0
2011-10-09
【学术、学者与宗教、圣人(宗教家)的差别】从个体看宗教与学术的特征
  
  1、主动性:学者与圣人,必然要让自己的思想让尽可能让所有人都看到,但表现上是完全不同的。学者把自己的知识直接传达的范畴,定位于所有可能的人,圣人把自己的知识直接传递的对象定位于自己直接接触到的人,而自己不能直接接受的人,一般不直接考虑,也不主动去传递。例如:学者必然要写书,而且要出版,希望让所有自己能直接接受和不能直接接受的人,都能看到。而圣人大多不写书,而且一般不会想办法大规模出版。圣人的方式,大多是当面的有问有答,至于其他接触不到自己的人,也不会主动想办法让他们知道,而是采取让自己直接接触人自己再以同样的直接传递方式来转达。一个圣人,不会想办法让自己身边的人凑钱,目的是为了去一趟美国发表自己的言论,而学者往往会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到各个不同的地方进行交流。
  2、社会责任:学者把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上来就直接定位于全社会或全人类,圣人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定位,但其很少以此为直接的行为表现,其直接的行为表现,更多给别人的印象是完全投身于在时间与空间上离自己最近的人。再加上由于前边所说的主动性问题,圣人似乎给人一种不太关心更远地方的人,只关心眼前自己可以接触到的人的印象。学者遇到一个陌生人,往往不会强烈的希望与其沟通并传达自己的思想,而圣人大多如此,只不过有时是借用一些交往技巧,引发对方主动来问自己。学者更关心把自己的思想泛泛的宣传,以达到读者量上的广度。而圣人,更看重与自己直接交往者在接受自己思想上的深度,更广泛的人类对自己思想的了解,一般交由自己眼前这些跟随自己的学习,去间接完成。
  3、功利表现:这里说的是功利表现,而不是功利主义,不管是学者还是圣人,只要其不是虚假的,主观上都不可能是功利主义者,但在表现上,是不同的。因为学者要追求通过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思想的宣传面更广,所以,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与财力支撑。例如:我是学者,我出了一本书,我就要要稿费,否则我下一部书的材料收集、出版前的其他准备可能就无法支持下去了,我需要作学术的交流,如果不是公费的,我就要自己出钱,但不管是公还是私,都是要功利性的支持的。所以,在功利的角度上,学者在涉及可能导致自己思想进一步宣传的角度考虑,会有所主动。而圣人不必有这样的考虑,一般来说,圣人只关心自己的学说,在自己可接触的人中是否得到的接受,出版著作等情况,一般没有必要考虑。圣人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高,学者不是说怕死,而是总想搞出些新的、以前无人深入或涉及的新知识,所以,他们必须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来交换得到更多的书籍、信息等内容,而圣人,一般比较满足对事物的最抽象的考察,及对同一问题的无限深入性,所以,广泛的知识,在其学说一旦定型以后,一般不再需要。所以,功利财富对学者,可能不是喜欢,但是客观的必要条件,但对圣人,则可有可无,甚至更多时候,无比有强。
  4、补充:学者,可能也同时是圣人,但也可能不是,反过来,圣人,也不一定是位学者。老子、庄子、孔子、佛陀、耶稣肯定都是圣人,同时老子肯定也是位学者,尽管他没有更多著作传世,而耶稣肯定不是学者,仅是圣人。但象奥古斯汀、龙树菩萨、陈那、法称论师、孔子等人,应该可以肯定不只是圣人,也同时是非常有学识的学者。圣人大多不会故弄玄虚,圣人讲的东西,一般是以听者听懂为最根本的,所以,有时候为了照顾听者,圣人讲的东西,针对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说法与解释,例如佛教中对极乐世界的解释。而学者,一般只考虑我讲的,是不是符合我自己想法的最佳表述,所以,读者往往不是完全能看懂其讲的东西,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正面沟通问题,圣人的教育是面对面的,中间没有其他转换性,而学者的知识,除少数面对面的传递以外,多是通过文字方式间接传递的。而且面对面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圣人往往是根据你所问或所疑,给予让你明白的回复,而学者回答问题时,主要考虑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观点。所以,仍以极乐世界为例,当对方不能接受客观世界的极乐世界存在的说法时,在佛教中,是承许极乐在心中的,而在学者的角度,必须要搞明白到底唯一的答案是什么并讲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