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泛滥与高利贷似乎不应该并存,然而却是当前经济的两个重要特征,这矛盾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经济发展的症结,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种解释是郎咸平很早之前提出的“二元经济”,即部分部门(如房地产、证券市场)过热,受到资金追逐,同时产业部门过冷,资金不懈一顾,因此出现了既有流动性过剩,又有资金缺乏的现象。这种解释到现在依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与当时不同的是,现在证券和房地产已今非昔比,而产业部门依然资金稀缺,钱究竟去哪儿了呢?
第二种解释是流动性集中流向被大型国企,缺钱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不可否认确是事实,但深究起来这还只是现象,而非根本原因。
上面两种解释归根结底,都还是从资金供求关系来看待高利贷问题,把高利率归结为共严重小于求。
这里提出另一种思路,即高利贷体现了当下管制金融体系下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很高,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无法律保障等因素,高利贷的出资方对风险的弹性非常大,要求的边际回报较高,同时高利贷采用类似传销的运作方式也逐层太高成本,因此即使民间资金充裕,但由于官方渠道(银行等)受管制,通过民间渠道融资不得不付出被交易成本推高的高利率。
大企业由于信用较好,交易成本低,因此可以获得较廉价的资金。由上似乎还可以同时推论出,经济形势高度不确定环境下,资金对风险的弹性极大的结论。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