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随着官员微博越来越多,最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召集干部进行学习培训,研究“微时代”如何提高干部的“微素养”。尽管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在语态上要尽量“网络化”,“说话要有街坊味”、“多用网络语言”、“不要板着脸说话”,等等。
确实,身处网络时代,微博用户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思想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精英,如果把端着架子说的官话套话搬到微博上去,结果就会像穿着西装参加运动比赛,自己别扭别人也不自在。扔掉官腔官调,学会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话,让自己的微博有“街坊味”,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是干部在“微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微素养”。“微素养”不能仅仅“微”在嘴上。要防止形“微”而神不“微”,名“微”而实不“微”嘴上很“潮”,表面上很亲民,骨子里却依然是官僚主义,这样的“微素养”,说穿了就是一种“伪素养”。
几年前,官员博客流行之时,人们就期待,借助网络特别是博客这种新的形式,干部能够更亲民,干部和群众的联系更为密切。再往前溯,市(县)长热线刚刚设立之初,人们也曾认为,有了政务热线,干部了解民情、化解民忧、联系群众的状况将大为改观。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实际效果同人们的预想大相径庭。许多市(县)长热线成了摆设,官员博客也没能成为改变官员话语体系、促进官民即时互动的催化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让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营造为民亲民的形象,最重要的,不是渠道、方式的多与少,而是干部为民亲民意识的强与弱。
现在,微博来了,很多部门和干部在嘴上已经“微”起来、“潮”起来了,这是否就能让干部亲民为民有一番新的天地?恐怕也未必。前段时间,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发布公文时纷纷用起了“淘宝体”、“凡客体”,比如,某国家部委在发布招聘信息时说:“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我们招人啦”;在一些地方,警方在发布通缉令时说:“亲,回家自首吧!”对这种语言语态上的亲民,有网友直言,如果机关作风没有本质的变化,如果骨子里还是旧的官僚主义,嘴上再怎么“潮”,再怎么“亲民”,也只是摆设。
应该说,面对微博日益壮大的影响力,干部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微素养”,力图运用微博展示形象,宣传政策,联系群众,这种努力难能可贵。但是,亲民不亲民,群众对干部有没有好感,根本问题不在于干部选用哪种交流方式,也不在于干部会否说几句“俏皮话”、用几个网络潮语,而在于干部在感情上、内心里有没有百姓,愿不愿意密切联系群众,能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百姓谋利益。对干部而言,“微时代”最重要的“微素养”是站稳群众立场,在心里装着百姓,有了“心有百姓”这样的强大“内功”,无论使用什么招式,都能够威力无穷。反之,过分追求语言技巧,却忽视百姓意识、百姓情怀的培养,忽视亲民为民的机制建设,这样的“素养”只会舍本逐末甚至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