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2005-2-19 19:56:00

nie兄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每个人的主观概率与实际概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论实际(或客观)概率有多大,但当这个人的主观概率为0时,他就会选择过创红灯过马路,因为不论是否是理性人,他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主观概率支配的,而与客观概率无关。此外,经验在人的行为中也很重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往往其主观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接近,因此其行为往往不会出错,而一个缺乏经验的人其主观概率可能与实际概率相差很大,所以,较容易导致行为出错。

正是由于人的主观和经验的这种差别,所以当一群人都在等红灯时,实际的撞车概率都一样时,而有些人选择了过,而有些人选择了不过,这就说明了每个人的主观判断是不同的。

顺便想问一下各位大师们,你们觉得是经济学最终解释人的行为,还是行为科学最终解释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19 21:08:00
以下是引用wintertide在2005-2-19 19:20:54的发言:

1、张三兄的对概率论理解问题很大。好好看看概率论吧!对于这么浅显的问题不想多说。

2、对第二个问题,对次数很多时,为了处理的方便常常假设称n趋向无穷大,这里也不想举例子浪费时间了。我这里为什么提到无数次,就是为了说明过马路死亡的概率虽然为正,但对个人而言,这个概率可能为0。虽然马路上每天都有车祸,那是因为有n个人在过马路,而这n是趋向无穷大的(还是要提一句,虽然实际上不是必毕竟世界只有50多亿人口)。所以对个人而言,这一次过马路死亡的概率为0或者说无穷小。

3、我这里反复强调只是为了说明有限次和无限次的区别。

4、为什么提到一辈子不过马路。nie提得问题是为什么会过马路。如果对一次而言不过马路,每次都会这样(每次过马路都是独立的),那么这一辈子都不会过马路。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活着有什么意义义?这会导致一个悖论。

winter朋友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也可以怀疑我的概率论水平。但对于问题本身,可能更重要的是论证,而不是随意的下结论。

当然这个问题确实很简单,随机变量的概率是定义在概率空间上的单值实函数,对于一个有限取值的离散性随机变量(发生或不发生车祸是两点分布),根据定义,给定事件,则有唯一定值与之对应,它可以是一个很小的正值,也可以是零,但不会是一个“无穷小量”,因为无穷小量是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19 22:14:00
1、张三兄的对概率论理解问题很大。好好看看概率论吧!对于这么浅显的问题不想多说。

1、张三兄不必动肝火。从来都是版主笑话游民,我不过是借机给张三兄弟开个玩笑而已。并无小看之意。张三兄弟的功底我也是很佩服的。每个人都会范错误。我的发言错误可能更多。

2、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我也不敢贸然断定自己一定对。

解释: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有n个球,其中有一个白球,n-1个黑球,n趋向于无穷。那么你取一次球,取到白球得概率是多少。取n次,n趋向无穷,有一次取到白球得概率是多少。

张三总是强调有限次,但离散型并不一定是有限次,虽然古典概型强调样本的有限多个(但实际题目中也涉及n趋向无穷),但离散型并没有这样得要求。

对于一般概率,P(A)要求:非负性,规范性即P(Ω)=1,可列可加性。

对于离散概率空间,并无有限样本的要求。但是还要满足,Pn是非负实数列,满足ΣPn=1,n趋向无穷。并无其他要求。

所以我的叙述应该没有问题。

3、对于张兄的提法“(发生或不发生车祸是两点分布)”, 只是张兄得看法。从样本空间的角度来讲,不发生车祸得方式可以有n种,n趋向无穷,发生车祸的方式是1种(或有限种)。每一种发生的方式可以等概率。这样,样本空间是离散的,但是是无限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9 22:43: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0 08:10:00

越来越有趣了。除了概率论的争论,俺觉得有两个重要问题被大家提出来了。

1、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和习惯兼容吗?

一般认为,习惯是一种行为规则,不同于法律等外在规则。面对法律,参与人会计算得失,面对习惯,参与人会遵从,即在习惯下参与人是不需要计算的。所以,经济学家基本同意,习惯和有限理性兼容,超理性不可能出现习惯。道理很简单,超理性的参与人面对任何环境约束都会求出最优解,因而不可能有一个沉淀的习惯,除非环境不变。而有限理性的人就不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还是会遵从习惯,即理性本身是稀缺资源,因而需要节约。因而习惯就会沉淀下来,并遗传下去。

因此,习惯和理性兼容,但不和新古典超级理性人兼容。

2、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

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行为经济学,在现在的理解当中,都应该是主观概率。不过新古典贝叶斯决策理论强调无偏估计,而行为经济学强调参与人的有偏估计。比如卡尼曼等人的很早的实验就发现参与人对损失或者收益的不同阶段的可能性会高估或低估。这也就是行为经济学中过度信心、乐观主义、信心不足等的体现。而新古典贝叶斯决策不会出现这些异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0 23:12:00

1、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和习惯兼容吗?

一般认为,习惯是一种行为规则,不同于法律等外在规则。面对法律,参与人会计算得失,面对习惯,参与人会遵从,即在习惯下参与人是不需要计算的。所以,经济学家基本同意,习惯和有限理性兼容,超理性不可能出现习惯。道理很简单,超理性的参与人面对任何环境约束都会求出最优解,因而不可能有一个沉淀的习惯,除非环境不变。而有限理性的人就不同,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还是会遵从习惯,即理性本身是稀缺资源,因而需要节约。因而习惯就会沉淀下来,并遗传下去。

因此,习惯和理性兼容,但不和新古典超级理性人兼容。

1、其实说白了就是习惯是什么?靠左还是靠右在现实中是习惯,但在新古典经济中是迅速达到的一种均衡,签订的一种契约。不需要经过时间形成。

2、闲人认为新古典超级理性人包含包含交易无成本的假设,信息完全对称的假设。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和习惯不兼容。但我觉得理性和交易无成本,信息完全对称是另外的假设。比如信息经济学并不否定人的理性,但却认为存在信息不对称。

3、所以我个人认为只有有限理性才和习惯兼容这一说法不准确。有限理性和信息经济学所说的理性并不是一回事。所以我认为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只有新古典超级理性人才和习惯不兼容,后面补充的有限理性才和习惯兼容是画蛇添足。

不知理解是否正确,多多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1 08:42:00
不同意楼上所说。给定外在的信息成本约束,如果不会到有限理性,那么完备合同总是可能的,结果习惯就不可能存在。关键在于合同完备与否。信息经济学重在完备合同的设计或者机制设计,也就无需习惯等非正式制度。这才是学者们分析习惯等问题时总是寻求理性有限假定的缘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1 09:02:00
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5-2-21 8:42:31的发言: 不同意楼上所说。给定外在的信息成本约束,如果不会到有限理性,那么完备合同总是可能的,结果习惯就不可能存在。关键在于合同完备与否。信息经济学重在完备合同的设计或者机制设计,也就无需习惯等非正式制度。这才是学者们分析习惯等问题时总是寻求理性有限假定的缘由

我是信奉不完全契约的。还有一个交易成本问题。有人说过(记不清是哪位经济学家了)不知道完全契约与新古典理论有什么区别。我虽然不是无条件支持,但是感觉两者查别不大。

我想起了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中,个人是理性的但是帕累托改进没有实现。过马路也是,签订完全契约的成本很高,个人的理性选择是不签订契约,和“搭便车”是一个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1 11:20:00

很明显,楼主的假设前提不对。“死亡的效用是负无穷大”不成立啊。如果人对死亡的恐惧到了“无穷'的地步,无法衡量的话,也就不敢过马路了。

何止过马路,只要出家门,就有危险。照此说,人可以做的事情还真不多了,为什么人们还是照常的做那些有死亡机率的事?就是因为其效用并非负无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10:00:00

Twintertide

完全契约理论假设在信息不对称,这是对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完全信息的突破。但是,前者又假定当事人能够知晓对方的效用函数,这就超过了新古典要求的理性人假设,因此是超级理性。是的,完全理性与信息不对称并不矛盾,我在制度高阶对话3(2?)有一个总结。

我同意超级理性与习惯不兼容的看法,因为超级理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随机最优的,无须习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4 20:15:00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5-2-23 10:00:17的发言:

Twintertide

完全契约理论假设在信息不对称,这是对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完全信息的突破。但是,前者又假定当事人能够知晓对方的效用函数,这就超过了新古典要求的理性人假设,因此是超级理性。是的,完全理性与信息不对称并不矛盾,我在制度高阶对话3(2?)有一个总结。

我同意超级理性与习惯不兼容的看法,因为超级理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随机最优的,无须习惯。

这个解释比较好。

在新古典的世界、完全契约的世界,都不需要习惯。但在现实世界需要习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5 20:50:00

我说处理不好无穷大、无穷小会使推测的验证无法进行,假设人的生命价值无穷大,与下面的论述犯了同样的错误。

永远有多远? 乌龟和兔子赛跑。乌龟在兔子前方,两者同时起跑。因为乌龟是在前面,所以兔子要跑到乌龟刚才那个位置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就在这段时间里乌龟会向前跑了一小段距离,如此反复,兔子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了。 近十年前,我在一本中学生刊物上第一次看到这题目,类似奥林匹克竞赛题,是一个比赛试卷上其中一道题目,优胜者可以获得免试推荐读名校。多年以后,我终于知道了这题目的作者是2000多年前的芝诺,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芝诺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了40个各不相同的悖论。这个龟兔赛跑是最出名的了。 这个题目迷惑人的地方就是在于它所用到的无限概念。因为题目本身已经从“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偷偷演”变成了“兔子在追及乌龟前,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这样一个命题。题目中乌龟先跑,兔子追到乌龟之前那个位置需要一定时间,而这段时间乌龟又向前跑了小段距离,我们其实得到的并不是无限的“时间”,而是无限的“时间段”。这些无限的时间段加起来,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就是兔子追及乌龟的时间。这个定值=兔子和乌龟距离差 / 它们的速度差。这个故事实际和中国的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句等同。 老庄那句话说的是无限,但这个无限却是次数的无限,而不是距离或者时间的无限。老庄说的话没错,可惜就是因为太对了,所以他不能好象长他一百多年的异域的芝诺那样做悖论上的思考。若果当时的老庄,脑筋能来个转弯,想一下假如把“日取其半”之椎接续在一块,虽然是可以永远接续下去,但是,那棰的长度却不会改变,中国是否也会出现一个伟大的思考的时代,中国的思考环境也会因而改观呢?可惜庄子的感叹毕竟仅仅是对表面现象无限的感叹。中国也还是有技术而无科学、有分叉而无系统、有智慧而无自由的中国。在这里可以出现庄子孔子可以出现鲁班诸葛亮,却永远出现不了芝诺牛顿,出现不了波普尔爱因斯坦。 永远是什么呢?究竟永远有多远? 永远从来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时间有永远么?距离有永远么?时间或者距离如果没有永远,那么有限之外的又是什么呢?我们把生存的空间称呼为宇宙,两百多年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属于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还是圣·奥古斯丁说得聪明。当他被问及: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做什么?他说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根据爱因斯坦的发现,我们大可把时间称呼为“相对时间”吧。永远有多远,其实就是芝诺悖论中的兔子追及乌龟时间那么远,也就是庄子的“一尺之棰”那么远。 《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最终还是给爱加了一个期限,因为他知道,即使是神仙妖精,都没有无限广义上的永远,他根据神妖界的年限给爱定义为一万年。人类却是愚昧的,刘德华不是也学着唱爱你一万年么?这个一万年是如此的虚伪,远远比不上“永远”的真诚,因为“永远”永远都是个相对的概念。 所以请不要怀疑“永远”,不要问“永远有多远”这样的话,不要怀疑“永远爱你”这句话所包含的诚挚。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你,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 在我不爱你之前,我永远爱你。 能错么? 一个美妙的套子,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叫它“套套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5 21:31:00

人们的确是很难判断无穷大或者无穷小这样的概念。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数学家。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曲线,人们对概率的判断在接近0和1时,都会发生偏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 14:50: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 15:41:00
以下是引用warner1218在2005-3-3 14:50:13的发言: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就像聂自己所说,的确有点无聊!!!

谁说死亡是负无穷大效用呢?这个假设本身就不成立。

正如,歌德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谁说死亡的效用是“负无穷”呢???

如果,死亡真的是负无穷大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根本不存在马路,更何况“过”马路乎???

[em15][em15][em15][em15][em15][em15]
错误,死亡的效用真的是无穷大,人依然会过马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7 23:20:00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过不过马路这个决策是由预期来决定的,也就是说预期过马路的行为效用是大于不过的,我们不能把结果的效用和决策的效用等同起来。何况国外的很多行为经济学理论都不是很正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8 22:16:00

对于闯红灯过马路的人来讲,决策时候的情景,启发式和代表性偏差影响他的判断,使他认为此时候过马路死亡式一个小概率时间,在数学中极小的概率我们可以认为不存在。而且。楼上一位师兄所说的无穷大乘以高阶无穷小,那么概率应该怎么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 14:24:00
抛除那些玩命之徒,死亡的负效用是无穷大的假设是成立的。但是,我认为认识到这一点,即死亡的负效用是无穷大这一点的人,在中国恐怕还是少数。所以,我们现在也能够,而且越来越多的见到站在十字路口等待红灯变绿等的人了,这部分人认识到了死亡的效用无穷大,而在红灯亮的时候过马路将导致它的总效用为负而选择不过马路。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比如在德国,或许应该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并不是一开始、或者并不是自己认识到死亡的负效用是无穷大的,但是,政府告诉了他们,并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让越来来越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政府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但是在中国,没有。或许因为中国人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1 20:32:00

哈哈哈哈,太好笑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笑话呵。

但我要说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无聊,关键在大家讨论的方向在哪里。我认为我们首先应当谈的是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说利益在哪里,只有搞清楚这个才好谈死亡的损失是多少。首先我提出一个假设,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那么生命的价值应该就是所有享受的折现,当然是有价的,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同时我认为

负的 死亡的效用=正常年龄全部折现-(正常-死时)折现 这里同时可以解释为什么年轻的生命更可贵。

假设不过马路无法让享受继续下去

负的 不过马路的效用=正常年龄全部折现-(正常-不过时年龄)折现

现在假设一过马路就死那么上面两个效用是相等的 所以死亡概率就是决定因素。其实只要不是必死大家还是会过马路的要不你想像过马路9成会死但不过的话没有任何享受。你会过吧。。

这里粗略提出 欢迎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2 23:48:00
有一天三人准备过马路,一个是普通路人甲,一个是理性人乙,一个是精神病患者丙,路人甲先过马路,丙站住不动,乙大惑不解,逐问丙:"你干嘛不过马路啊?"丙说:"......我很害怕,我看到我孩子全身是血!我很害怕,我看到我孩子全身是血!..."乙听得一头冒水,追上甲问:"先生,请问你干嘛要过马路呢?"甲很生气地说:"你有病啊,我要上班你别挡着我路!"甲忍不住发疯了,扯着甲的衣服大喊:"告诉我人为什么要过马路!谁能告诉我?"-理性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而已.
根据卡尼曼的风险展望理论,由于死亡的概率太低,已经是忽略不计,人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考虑被车撞死的结果,正如不会害怕有外星人袭击而躲在家中一样,正确来说,在负展望中确定效应导致了人们对损失的"风险探求"偏好,因此人会"冒险"过马路,而且在损失的"风险探求"偏好中应该存在一个人能接受的临界概率值,如果人预期的事故发生概率高过自已的临界值则会逆转成"风险厌恶",事实上情況也远比卡尼曼的理论复杂得多,如偶然事件的强化,例如人们认为坐飞机要比坐火车危险得多,这都不是"经济人"假设能解释的.正常人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代表性策略,只考虑事件的发生而不考虑事件发生的概率,应该是一种生物功能,沒有做任何事之前都考虑半天那我们的祖先都被老虎吃光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2 23:50: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4 09:06:00

人的行为选择取决于人的自行值大小。而决定自行值大小的有三方面的主观因素所决定,一是行为所得价值的大小,二是行为所付价值的大小,三是对行为实现的把握系数大小(0~1),其中所得价值和所付价值的绝对值差值又称为行为价值。

其表达公式: 自行值 = 把握系数 X 行为价值自行值 = 把握系数(|所得价值| - |所付价值|)

对于一个人是否选择过马路取决于自行值是否够大。

当一个人急需过马路时,那么对他来说早点过马路可满足他的更大需求,所以他过马路的所得价值就很大,其行为价值当然就很大。这时如果他自己认为过马路被车撞的可能性为零,即对实现过马路这个行为的把握系数为1,那么过马路的自行值将是很大的,他当然会选择过马路。同样,如果他对过马路的行为价值很大,但他自己对安全过马路的把握值不大,那么自行值也不会很大,因此他将会放弃过马路。

对于死亡为负无穷大的假设我个人觉得也不现实。死亡的负价值(所付价值)应该等于一个人活着时对未来预期获得的所有价值的总和。有谁认为自己未来所得价值是趋于无穷大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未来将获得无穷大的价值,那么你的死亡将是无穷大的负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 13:12: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6 16:53:00
累不累,学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3 01:55:00
个人觉得对死亡的效用假设是无穷大可能有问题。如果合乎逻辑的推理跟现实不符,那么就是假设存在问题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死亡的效用无穷大有问题。一个更直接的例子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即使死亡的风险显著大于零,如果给予的金钱足够高,就会有人愿意冒风险。因此死亡的效用不可能是无穷大,否则重赏的金额也应该是无穷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26 18:54:00

为了钱,杀人,放火 ,贪污 …… 都敢做,何况过马路 。

难道他们不知道被抓了就没有了生命吗(在次假设他们的罪将被kill)? 如果个人觉得死亡的效用是无穷大,如何解释社会上那么多的英雄和罪犯(世界终于太平了 ) ?

我觉得:1,对于英雄来说死亡的效用不是负无穷大,再他们心中有一个正的效用比死亡的负效用要大所以英雄才能称做为英雄。

2,罪犯,我认为在他们心中死亡的效用是负无穷大,但是他们不是理性人。因此存在短视行为把当前的利益效用看作最大。因此存在很多的罪犯最后流下悔恨的泪水。

3 个人(我认为在他们的心中死亡的效用是负无穷大)那么他们如何敢过马路?因为在过马路的过程中,个人在不断小心去减小死亡的概率。因此在他们的心中 s=效用*概率 (效用→负无穷;概率→0)在人门的心中概率→0 的速度更快一点,因此人门敢过马路。 (个人拙见,大家指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30 16:56:00

搜索器把我带到了这里,看到大家的讨论。

恕我冒昧,

我想这是主观心理基准零值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只考虑所谓的效用,是不能彻底的解释过马路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15 13:35:00
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常识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 10:26:00
非常不错的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6 07:41:00

概率小所以就做了,更何况很多人不是理性人,并没有过多思考就闯红灯了。理论上那么多假设的东西跟过马路这么实际的东西没必要讨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 11:22:00
没有人会预期自己过马路会死的,所以在正常人过马路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马路的效用问题。这里的效用负无穷大只是理论上的,并不能改变人的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5 15:11:00
因为人主观估计的死亡概率为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5 16:42:00

还有其他选择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