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交易技巧
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短线交易始终是最引人入胜的投资方式,它的魅力在于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快速、复利的赚钱机会;然而,在一个博弈激烈的市场下,想做好短线交易并非易事,特别是面对当下快速起落的市场行情,以及不断发行、为数众多的股票,很多投资者都会觉得陌生甚至茫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有效、准确地捕捉到短期快速上涨的股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希望透过自己的炒股经验,为大家介绍一种短线选股的思路和方法。
一、对于短线选股定位的看法
制约短线操作最大的瓶颈在于选股,而选股的难点在于定位。面对着纷繁众多的股票,究竟哪一只更好?有投资者也许会想,选股的定位当然容易,只要未来能够上涨的股票,就是值得短线交易的标的。
此念差矣!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投资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买了之后才发现手上的股票最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有专业知识方面的,有经验上的,还有交易者本身个性的问题等等。
客观的讲,触发股票短期异动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内在动因导致股价短期波动幅度、持续性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决定了行情的空间、持续效果等等。如果在选股时没有对交易对象做定位分析,那么短线交易难以提高。举个例来说,我们看看下面这些对触发短期股价异动的事件,交易价值有多大:
1、上市公司金融创新:比如说分拆上市,上市公司把旗下的业务再次独立上市,对原来的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2、上市公司回购股本:上市公司购回流通股,增强对公司的控制权,短期提振股价。
3、上市公司含权套利:比如说两家上市公司合并,持有某一家公司的股票可以按照一定价差换取合并后的新股,由于存在价差,利好相关公司。
4、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通过增发,购买母公司资产,如果注入的资产当期比较热门,对原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5、上市公司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市场需求增加,产品供不应求,当期对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6、上市公司受到政策奖励: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作用,政策鼓励发展。
上述事件都有短线交易的价值,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从第一个事件到第六个事件,获利机会是逐渐增大的,如果我们选择有上述事件背景的股票,作为交易的标的,那么第六种类型的事件有可能短期获利最大。
反而言之,如果我们总是去捕捉那些事件背景不够好,股价上涨幅度小的股票,无疑错失了许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毕竟每只股票的获利机会都是建立在风险之上,从买入股票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承受市场风险。因此对于选股的定位,笔者认为要树立“同样的风险,利益最大化”的观念。
二、短线选股的策略
在市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上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下跌。”短期股票之所以出现异动上涨,可以说是由于某一因素的触发所引起,而引发异动的催化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由上市公司自身变化所引发的因素是内部因素,比如公司内生性的增长,包括销售增加、产能扩大、产量提升、新产业链的开辟、成本降低;其中还包括收购兼并、资产注入、并购重组等产生的外延性增长等等。而由于上市公司以外所引发的变化是外部因素,比如政策环境变化,经济周期循环,行业兴衰更替,无法预测的经济事件等等。一般而言,外部因素对股价短期的催化作用要大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相对于内部因素更容易被投资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因此当股价上涨时,市场参与者表现得较为积极,行情的持续性和幅度比较好。而内部因素由于其信息相对隐秘而难以被投资大众及时了解,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股票也容易被个别机构操纵,行情不易把握。所以选股的策略首选外部因素触发的机会,其次在考虑内部因素触发的机会。
三、短线选股的要点
在股市中,每年几乎都会炒作上市公司业绩、产品涨价、矿产资源、出口退税、资产重组、股权增发、分红送股、突发事件等等,这些概念在当期都表现出明显的板块热点性质。而板块热点对市场的影响力极大,由于板块热点一般至少有4只以上的股票,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的跟风热情,而对个股行情启动后的延续力度更大。一般情况下,除资产重组题材较难提前获得信息以外,其他题材基本均可第一时间从网络等媒介的公开信息中快速获得。短线选股首选当期热点板块龙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尽量保持和市场同步,对过期的炒作概念要坚决回避;比如说当前市场在炒新材料产业升级概念,如果大家还停留在前期炒作的稀缺资源概念里,思路上就没有跟着市场走。当没有明显的板块热点时,大盘风险也不大时,具备炒作题材的个股也可以考虑,但要严谨、慎重对待。
四、投资和投机在思维上的差异
被誉为“证券分析之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师)认为,价值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投资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股票,以获取稳定的股票红利和收益,在未来股价严重高于其内在价值时出售。传统的价值投资者并不在意股价的短期波动方向,而更在乎是否具有高分红能力的公司。这一点短线交易时需要特别注意,传统价值分析人士与投机者之间的理念差异,导致了在选股方法上可能截然相反。比如说,价值分析者关心的是有事实支撑的数据和信息,例如通过对比相同领域的数家公司过往的业绩、报表、资产状况等等,以选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股票;而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前景却有所忽略。当然,他们并非不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但他们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不是希望从中获利,而是防止因这些变化遭受损失。而投机者恰恰相反,对过往的事实并不太关心,原因在于过往的事实在价格中已经得到反应,而未来的变化才是投机者要把握的重点。所以,投机者在选股上倾向于对比上市公司未来的前景,而不是它们的业绩。通俗点讲,投机者倾向于捕捉华丽转身、乌鸦变凤凰的股票,这些股票当然不具备良好的背景材料可供分析,也不会进入分析师、研究员的视线内。所以大家别指望券商研报上介绍的股票会成为黑马。
通常价值分析师采用这样的逻辑来分析股票:公司经营状况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决定了股票价格。于是投研团队调研公司、行业及经济环境等相关内容,通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来进行股价的分析评估。这比较接近于产业资本的思维方式,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现实中我们面临有两种情况可能说明这个原因:一是数据不足或者不准确,客观上不可能收集到准确的、充足的数据,而且就算实地调研,上市公司透露都是经过掩饰或者对他们有利益导向的信息,实际价值不大。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有关因素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让立足于当前事实和明确的发展前景的预测落空了。
而站在投机者的角度来看,既然对于过往的事实以及未来的前景同样难以得到准确的评估,那么为何不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未来的前景上呢?从近几年的市场趋势来看,股票价格已经不再是单纯被动反应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股价也超前反应未来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比如说去年最火爆的新能源锂电池、新材料稀土永磁的行情等等,股价上去很长一段时间后,公司经营状态也没有太明显的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未来的业绩释放,或许会将这类黑马股的市盈率逐渐稀释。然而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这样的现象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由于篇幅有限,对于选股的具体思路在此不做介绍。附上笔者去年6月到11月短线操作交割单,水平有限,仅供大家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