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王国的皇冠
——对于“方法论”的思考
前几天我参加了学校一个关于“辛亥百年”的学术沙龙,人文学院教授首先发言,发言内容并没有表明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而是用劝诫的口吻教育年轻一代学生要掌握一种相对客观的历史方法论,其次才谈得上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当然,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而言,方法论同样重要。在我看来,只有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方法论上的社会学理论才能被他人理解、接受或者批判。所以我认为方法论是知识王国的皇冠,方法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鲁默的著作《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中首先就提出社会互动论的方法论立场。布鲁默认为尊重并接近现实的调查是社会学的首要,因为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现实世界,也有着不同的人类生活领域,而且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领域还不断变化着。同时布鲁默也强调,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讲,特别是对于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一定要亲身深入调查,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的观点颇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味道,即实践决定认识,没有实践也没有发言权。我认为纯思维的逻辑推理固然可以对理论有所贡献,但是逻辑推理的内容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实践调查基础上。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领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要想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就必须尊重并且深入客观世界调查,不带自己主观前设。布鲁默对此做了一段生动描述:“理论框架应该建立在对真实经验社会世界的直接调查上,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前设模型,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零散观察,不是为了塑造现实世界而去迎合一些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科学过程,也不是对部分或者未经验证的客观世界的描述上。对于符号互动论来说,经验社会世界的本质需要去发掘,需要通过直接、仔细、探索性地验证来挖掘客观世界。”
布鲁默认为田野调查比其他调查方式更好,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直面经验世界,直面这种自然的、行进中的活动,而不是抽象的、量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数据,搞社会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获得结果,做民意调查,采取差别性的临床检验,使用标尺和精密测量仪器,把社会行动变成可控制的实验场景,采用计算机对社会生活进行仔细的模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注入自己主观感受,最终会使分析结果与客观现实存在偏差。
社会科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上,不同的社会理论站在不同的方法论角度上来解释现实世界。比如以米德、布鲁默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学者批判了功能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把客观世界的人或物当作社会这个大组织的有机体、人的行为是外力的回应是不够准确的、整个社会要保持均衡,符号互动论认为还需要包括“自我”对自身、他人行为的解释。从符号互动论的立场看,社会组织是一个框架,行为个体在社会中发展他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理解之上。
在我看来,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都有可取之处,二者都是对社会采用不同视角进行分析的结果,前者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后者更加接近微观世界。虽然在社会学上,这二者都是理论,但是我认为他们也可以被视为方法论。如果将社会比如一台大机器,功能主义关注机器内部零件发挥的功能,符号互动论关注零件之间的咬合、转动。理论并没有正确、优劣之分,区别只是方法论的差别;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产生理论的过程,即方法论更加珍贵。
所以对于《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我更加看重方法这部分,观点只能代表一部人对于客观世界的看法,同时观点也建立在方法论的基础上。方法论是知识王国的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