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422 9
2011-10-15
前几日朋友聚会,聊到时下的经济政策和形势,似乎现在的讨论总绕不开这个话题,因为它越来越和我们的生活相关,不过谈话中,他对于某几人的推崇和赞赏,引起了我的反感,我一直不喜欢把樊纲,叶檀之辈放在经济学家的队伍中,勉强的说,他们属于经济评论者。为什么,你喜欢他们的文章和提供的思路?为什么,你喜欢他们对于财经新闻的解读? ”可是他除了告诉我提议有多么好,建议有多么高瞻远瞩之外,没有更多的声音。我问这些那么好,怎么实现呢?适合发展中国家吗?过程中的变数怎么办呢?考虑到国内形势,发展阶段,人口素质,社会体制等问题了么?他回答的就像教科书一般,或者说像我们的政治课本,我不相信这样的讨论可以改变彼此的观念和思考程度,事实上我首先不认同他对于经济的解读。

前些日子,和友邻讨论一点学术性的经济文章,是郭凯和金科玉(郭凯在哈佛的师妹,现在好像在LSE)的文章,我一直很推崇他,他的每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有着严格的模型假设和推导过程,继而有最终的结论,当然最后也有可能部分被证实错误,并不是文章本身的错误,而是假设条件的改变,使得结论产生了偏差,每一个有信仰的经济学家都不会凭空的说几句预测,都要经过严格的分析,也可以这样理解,有些经济学家一生没有几篇论文,一篇毕业论文,一篇拿大奖的,这种情况很多见。但也不乏高产的,比如恒甫,但是论文或者观点的提出,确实意味着一个人的层次,随意的说辞,只会降低自己在圈内的地位。郭凯能够在自己的博客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平实的语言去让人理解,也是源自对于模型的熟练深刻的掌握。没有好好看过模型的中间过程,发现怎么说都有理,并且会很容易的被误导。

为什么说模型重要呢?要看一系列的文章,必须经过高微和高宏的训练,,要不然K-T条件,微分方程都导不出来,对于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月看到鞠建东,林毅夫,王勇的文章,endowment structure,industrial  dynamics,and economic growth(世行的working paper,英国人也叫discussion paper)中间最核心的部分是12-25页的模型推导,把禀赋结构用到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他们是第一个吧,后面的appendix有22页是推导的过程,次年,也就是2010年6月,在MPRA上,有人用计量方法对鞠建东等人的理论做了检验,名字叫factor endowment,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把林在2002年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做了补充和推广,好的文章都会有详尽的过程,国内许多期刊上的文章,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中间某些重要的步骤总会省略,真的让人很遗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15 12:59:18
国内其实没有一个人在真正搞学术,都在玩学术,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8 14:32:48
简直是在亵渎学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8 14:33:03
拿来主义害死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8 16:58:55
http://www.douban.com/note/175496244/楼主超文水平一流,你起码得把我的源地址写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8 21:49:01
呵呵,知道你们这些一开始就入经济学这行的人的局限是什么吗,就是陷模型太深了.模型更像一张照片,它根本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