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973 18
2011-10-15
        每年春秋两季的拍卖会是中国富豪们“聚会”的日子,这部分人在胡润或者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也许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隐形富豪们的财富却不容小觑。美籍华人王先生是拍卖会的常客,每年多次往返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多年前就已移民美国的王先生说,当年之所以移民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在王先生的周围,和他一样拥有外籍身份,并且为了孩子才考虑移民的人实在不少。

  根据美国移民法的规定,一旦获得“有条件”永久居民身份后,投资者的配偶和未满21岁的未婚子女可享受正式永久居民相同的福利,包括在美国任何地方居住和工作的自由;为其他亲属申办绿卡;享受永久居民在就学时的福利等。移民子女可免费就读美国公立中小学,选择大学时比外国学生更容易上名牌大学,学费也是按居民的标准。美国大学一年的留学费用高达25—30万元,而国际生与本地生的上学费用相差3倍。

  当然,费用问题只是这部分人选择移民的冰山一角,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这群人对中国教育体制的质疑。“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敢于拍胸脯保证中国的教育能造就世界顶尖人才,那么,富豪的移民潮,也不会如此高涨吧。”评论人谢浮名一语中的。失衡的教育促使那些有经济能力的富人们纷纷出国,为孩子寻觅优质的教育资源。据教育部数据,2010年国内有近100万名学生放弃高考,其中出国留学者占21%。与此同时,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每年的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一两百人,猛增到今年的一万多人。

  除此之外,这些富裕阶层的精英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也是导致他们移民的重要原因。《中国商人》杂志采访过的为数众多的中国商人群体都会或多或少地疑惑于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究其原因,一是国内投资环境离法治化和规范化还有不少距离,许多投资渠道限制民营资本进入;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中国社会对财富“原罪”的追问以及不时引发的“仇富”心态也让富人们如坐针毡;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无形中也在加剧包括财富阶层在内所有人的不安全感。

  当然,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是这些富裕阶层们移民的另一个原因。2010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一则移民广告打得相当煽情:在北京买房?不如移民吧!这则广告背后心照不宣的潜台词是:在二套房购买门槛提至史上最高,北京二环以内每平方米均价仍死守3万元时,仍未从金融危机中恢复的美国,已开始推行EB-5类签证,吸引各国有钱人入籍,最低投资50万美元即有资格申请美国绿卡。理论上说,北京二环以内的居民都具备了移民美国的条件。在北京稍好点的地段买个一居室,足以在渥太华买幢200平米的独栋别墅,美国房价还要便宜,新加坡政府保证“居者有其屋”,在加拿大,公民享有终生免费的医疗服务、孩子有牛奶补贴、养老金覆盖所有人群……这所有的一切,对于整日在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中周旋的国人来说,不可能没有诱惑。

  据不完全统计,在申请人净资产符合一定条件下,投资金额由少到多的排序大概是:瑞典移民需要投资最低10万瑞典克朗(约10万元人民币),德国2.5万欧元(约23万元人民币),英国17万英镑(约177万元人民币),新西兰50万纽西兰元(约268万元人民币),美国50万美元(约320万元人民币),澳大利亚50万澳币(约332万元人民币),新加坡250万新币(约1323万元人民币)。这些数字对于财富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的中国富裕阶层来说,并不算庞大。

  国内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花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有哪些问题是富裕阶层们花钱也解决不了只能移民呢?答案无外乎两类:一类来自于物质,比如规范的法律、孩子的教育、好的福利、低税点、优质的空气、健康的食品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要足够高;其二来自于精神,这不仅包括富人们对自己安危、财产的担忧,还包括对于未来的信心。

  “缺乏幸福感”让中国富裕阶层热衷于移民。据最新的盖洛普健康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人情绪都很低落。这项涵盖全球124个国家的幸福感调查分成了三类,分别是“蒸蒸日上”、“勉强糊口”和“非常痛苦”。尽管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但调查结果并不理想:感觉生活“蒸蒸日上”的只有12%,“勉强糊口”的占71%,“非常痛苦”的为17%。中国感觉生活“蒸蒸日上”的比例与阿富汗、也门相同,感觉“勉强糊口”的比例与海地、阿塞拜疆以及尼泊尔基本持平。在国人普遍感觉“不幸福”的大环境中,就算是家产万贯的富裕阶层也未必能独善其身。

  邓小平曾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本是希望“先富带动后富”,但现在,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后,他们走了。

  移还是不移 都是个问题

  移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会太大

  从表面上看,移民潮有很大的影响,它造成了财富和人才资源的流失,但从深层次来看,移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会太大。财富方面,很多钱流向了移民接收国家,但又变相地回到了中国。而且资金的流动是相互的,在流出资金的同时,也有资金的流入。其实他们很多人只是转变了身份,多拿了一个证,他们的生活还在国内,一点都没有改变,有高收入、有别墅。人才资源方面,走出去的人未必都是人才,很多官员和富商的子女在国外,并没有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人放在十三亿的总人口里面,只占很小的比重,影响不会很大,我们不要夸大这种影响。

  在晚清和民国的时候,有很多中国人走了出去,到东南亚各国,很多都成了商业精英,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广东有很多外汇收入,也有很多华人回国投资,是当时的一大景观。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中国有大量的华侨,他们对中国的转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要吸引人才,可以这样入手,香港人有“回乡证”,台湾人有“台胞证”,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华人证”,这样人才可以较顺当地回到国内,我们要提供一个让所有华人都能顺利报效祖国的机制,可以承认双重国籍。其次,我们应该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做到司法独立,假如我们能够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安全的环境,那就能够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要让民众更有安全感,必须让所有国民都享有同等的待遇,只要没被法院认定为有罪,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一视同仁。媒体要注意传播,不要采用一些概念,比如“富二代”、“官二代”,而要用“国民”的概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尼西亚、俄国、东欧都有排华现象,但是在国内,你就是国民,不应该存在排挤任何一个人的问题,每个人都得到法律的保护,包括生命权、财产权等其他延伸出来的权利。

  移民与爱国不能相提并论

  移民与爱国与否不能相提并论。抗战期间,没有走出国门却当了汉奸的人很多,同时期回到自己国家抗战的人也不少,所以我们不能将移民作为区分爱国与不爱国的标准。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移民是一种传统,美国就是由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人移民过去的。

  比如有这样一批移民,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回到祖国的,但回来后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于是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这些人就重新选择回到国外。所以,我们的国家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政策,而不应该谴责这些人。我们应该关注如何改变环境来留住甚至吸引人才。如果这些东西不能做到的话,那移民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客观上讲,中国人口多,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人们选择到国外去更好的生活或施展他们的抱负,也是无可厚非的。

  实际上,精英出去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动力或桥梁。这些人出去不是单纯养老,而是从经济到文化教育多方面沟通两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移民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而大家对移民的消极态度,我认为是因为大家对人才流失后中国的前途和稳定抱有怀疑态度。费孝通曾认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许多有文化的地主从农村流失到城市,结果造成中国乡村社会的凋敝和豪强势力崛起。他把这种现象解释成一种与水土流失相像的现象,叫社会浸蚀。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中国精英的流失在社会层面上对社会的影响可能要大于经济层面。

  什么能让富人移民慢下来?

  中国企业家的海外移民潮正在悄悄地呈扩大趋势,但这一趋势并没有对中国经济构成多大影响,因为这些企业家仍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营着企业,这有点像明星们的移民潮,变动的不过是国籍,不变的仍然是打拼的舞台。更何况,国籍的改变能够帮助企业家的视野更加国际化,这未必不是个好事。

  遗憾的是,企业家是有着灵与魂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当一个人的身份发生改变的时候,这个人对未来的预期就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只是这种变化不像经济活动一样来得明显。有人问,当重大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那些移民的企业家会选择什么?我们不要在道德层面上苛求这些企业家,这与道德无关,而与自我身份的认同有关,因为像“担当”、“责任”这样的词汇,本身就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对“我是谁”的角色回答,而真正值得分析的,是那些让他们选择了移民的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15 12:53:25
“我是谁”?“我到底是谁”?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物质层面的繁荣,但也恰恰是物质层面的这种繁荣与自由导致了“自我认同”的困惑。在许多企业家的创业初期,“我”不过是寻求财务自由的载体,因为计划经济与陈旧的体制让“我”扭曲或变形,所以,挣脱这种束缚就成了对“我”的最好回答。

  然而,在“我”获得了财务自由之后,企业家们发现经济权力并不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安全感与归宿感,因为在经济权力之上的社会结构是封闭的。企业家能够赚钱,但持续赚钱却需要依赖员工的持续付出,可员工持续付出的背后是员工能够获得所在城市人的身份,这是企业家束手无策的。同样,企业的强大需要诚信之上的文化体系,但ZF部门给企业设置的寻租通道,逼得企业家被迫在“当**与立牌坊”之间纠结。一个简单的例证是王石在公开的演讲中说:“万科不行贿”,换来的却是台上同仁的质疑,以及台下不少听众的不信,因为王石的语言并不符合流行的“潜规则”。

  记得王石公开讲过他在当年万科股份改造时,放弃了股份,选择做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对此的解释是,在中国商业界,“名”与“利”不可兼得,“我王石喜欢名,那就只好放弃利”。事实证明,王石的确“悟”透了中国国情,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中,凡是“名、利兼收”的,大多结局惨淡。云南烟王诸时健,三九药王赵新先,首富牟其中,甚至长虹倪润峰、国美黄光裕等?一代枭雄中集体性的“原罪”,到哪里去寻找钉死在十字架的耶稣?反过来看,中国的第二代企业家,大多名利双收,马云、张朝阳、王传福、李书福等,这是不是能够说明我们的经营环境获得了本质性好转?

  在这里,我并不想为哪一个企业家鸣不平,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我在这里想指出的,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经济发展创造了极大的财富群,可如果社会结构没有相应发生改变,创造财富的人就会被财富本身压死。因为财富对于富人是财富,对于穷人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关于财富是否“合理、合情然后才是合法”的价值观,没有与不同阶层财富相对应的价值观,就没有相互尊重与宽容的“阶层意识”。

  经济学原则,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按此道理,企业家理所应当成为新商业道德与新商业文明的输出者,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对未来的投资收益率的判断。如果做新商业文明的推动者,收益远小于付出的成本时,结果就会是两个:要么把收益的预期再拉长,去追求“青史留名”,要么选择逃避,既然不能担当,那么只好选择逃避。

  王石去哈佛学习商业伦理,张瑞敏选择打造中西结合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使命的担当。但担当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选择了“移民”。不要小看了“移民”这样一个身份的变动,按社会学的研究,身份是一系列与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力、责任与社会预期等因素的概括。从这一定义推理,“外籍”这个身份导致的是什么?是这一群人在权力、责任与社会预期上,将经营企业与他们的个人生活完全分开,中国是经商的地方,海外是生活的地方,生意在此处,生命却在他乡。

  短期看,这对企业经营未必不是个好事,扩大了眼界,不再纠结于财产的安全。但从长期看,却大大有害,因为这等于公开宣告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如果老板都如此不安全,有几个员工会真正有长期与企业奋斗的打算?短期行为的种子人为地被种下。企业家移民趋势的扩大,是对现有产权制度结构、社会阶层结构以及价值观念结构的一种挑战。

  当然,企业家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回归传统,国学的兴盛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从祖宗那里寻求答案,在中国是有传统的。非常幸运的是,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哲学,提供的正是所谓的“修身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内而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家对“我是谁”的回答,以自我道德修养作为拯救企业,拯救国家的入口。由此我们才不会奇怪,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干脆把《弟子规》这样的古代入门级教材,做为员工的培训教材。既然老板自己在儒家哲学中找到了答案,那么,他们也希望员工从同样的地方获得答案。

  遗憾的是,国学并不能够解释像“住房的户籍限购”这样的宏观现象。当然也不能够解释,ZF对类似最低工资与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强权干涉。当ZF替代了基层员工的自组织体系,当ZF宣称员工需要保护,这时基于利益的组织化沟通与谈判,基于利益均衡的法制机制就“闲置”了。而在挫折面前,国学中的“权谋或权术”一面就被唤醒了,以不少实业企业家进入房地产为例,这不仅是利益的驱使,更是“国学修身”最好的实战场所,以此推理,从比例上讲,房地产企业家中学国学的人最多,这大概是个靠谱的结论。

  有企业家对我讲,现在ZF权力部门对企业的伤害,比过去更加“致命”。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到,过去的工商、税收这些部门的“乱作为”是可预测的,你知道他们会乱来,所以,你也就会懂得如何对待他们。现在,ZF机关都在打着规范化幌子,行动完全不可预测,他们在你觉得合法经营的时候,突然就可以告诉你,过去合法的,现在不合法了,因为形势变了。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ZF管理部门的行为在恶化,真正变化的是企业家的预期,但凡移民的企业家,都会在法制化规范化上有更高的要求,当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外国人”的时候,他们就会以外国人的眼光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好的一面是,由于他们特殊身份与富有的身家可以实现进退自如,他们不必要再去玩一些“下三滥”的手法来获利。不好的一面是,做企业是一个马拉松,需要持续的毅力来平衡兴盛与危机,但安排好的退路可能使得相当一批企业家丧失了经营企业的使命感。

  结论是,企业家资源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资源,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动机,相当一部分变成了“madeinUSAoroversea”,那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让企业家移民慢下来,或者不移民?我觉得值得关注中国经济未来的人们去研究。

(来源:财识网综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5 19:46:20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目标实现了,这是先贤的智慧。“先富带后富”目标有待实现,这是当代贤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5 21:35:57
好好看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6 01:00:32
这就是负的外部性的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6 19:16:23
你我改变不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