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游记》有关的佛法智慧
——摘自《大话西游之孙悟空时代的活法》作者:林电锋
1、佛家的因缘思想
佛家的因缘思想:因是引发事物发展变化而产生结果的内在原因,缘是配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外部条件,合称因缘,是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一切事物,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称之为因缘生灭;因为因缘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结果,称之为因缘具合。必须因缘结合,有因无缘,或者有缘无因,都不能产生结果。
2、佛法的普度众生
佛对大千世界认识之初,就以探索如何解脱人世间的苦难为目的。人生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佛从本义来说,就是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
学习佛教的精神,就是学习其“济世爱人”的思想。济世,就是普度众生,度己度人。从个体来说,要爱国,放在当今是爱祖国、爱人民,这是人生立世之本;爱人,就是要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假如每个人都充满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佛在你的心中,佛在你的身旁。教化你的对象就是佛,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小孩。
3、何谓大慈大悲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简单地说,慈就是以乐,给众生以欢乐、幸福、安康;悲就是拔苦,让众生脱离憎怨、愁苦、离恨。
观音菩萨身上真正体现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拔除众生无边之苦而予以喜乐,以无缘之大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法号称为“大慈大悲”名副其实。菩萨以自身的修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度己并且度人,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众生走上解脱的道路。
正所谓身已成佛,心未成佛,虽成也未;心已成佛,身未成佛,未成已竞。正是,有的人成佛了,但是人民没有记下他的名字;有的人没有成佛,人民永远记下了他的名字。
4、人人都可成佛
成佛,是一个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脱、完善的过程。每个人不一定成佛陀,但必须有心中之佛。
普通人心中有佛,其实无佛;佛心中无佛,其实有佛。这就是“色”与“空”的道理。
人人皆可成佛,就是说,人人都有佛性,都具备成佛的素质。人人心中有灵山,要求每个人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长短、大小,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这是战略层面的。人人能够成佛,便是你必须努力的方向。每个人不一定能修炼成为至高的佛,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佛。即取经是个大目标,取什么样的经,这就是成什么样的“佛”了,这是战术层面的。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资治通鉴》中对德的论述非常精彩,“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有德有才,谓之圣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无德无才,谓之庸人。”培养品德,必须修炼心性,坦荡豁达,远离贪欲,使自己清净,使自己忠诚;必须要有爱心,要回报社会。要做自己的“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其次,要树立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佛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百炼才能归真,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很多人离成功很近,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就缺最后的努力。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没有成功,往往叹息“差一点”,有没有想到这“差一点”,正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磨炼,对个人意志的一种考验。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使人成功。
再次,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是只有干大事才能成佛,对个人来说是大事,放在整个国家来说,未必是大事;与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相比,也未必是大事。对个人来说是小事,假如有一天,你的小杠杆不小心撬动了地球,就变成大事了。大小总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它要求你在每个岗位、每个角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精心完成每一项任务,在不断的做好小事的积累中,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近了。
17、猪八戒的爱情观
八戒说,爱情是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饿着肚皮谈恋爱,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哪谈得上“书画琴棋诗酒花”?八戒为妖后,过着“吃人度生”的日子,这是在“大饥荒”的环境中生存的。给卵二姐当“倒插门”,也不丢脸,谁叫他的自立能力那么差呢?
八戒说,爱情是解决下半身问题。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对八戒来说太高深,爱情不是“何”物,爱情是个“俗”物,对他来讲无非是满足个人欲望而已。
八戒说,只要是异性,都可以成为结婚对象。当然,社会上也存在“拉拉”、“gay”、“玻璃”、“兔子”等。不过幸运的是,八戒追求的是异性。有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或者是如醉如痴的情感,都见鬼去吧。八戒比较实在,不需要谈恋爱,马上直奔“主题”,岂不快哉!
八戒说,爱情不需要讲伦理。八戒想,当朝那些皇帝老儿,不是父纳子媳,就是子娶父妾吗?八戒在“四圣试禅心”中,想一起将母女四人娶下来,也不为过吧。
八戒说,老婆可以多多益善。八戒有一句经典语言,“哪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鏖战之法,管情一个个服侍得他欢喜。”
这就是八戒的嘴脸,可能个别女孩子喜欢找这样的对象,绝大部分则深恶痛绝。
从客观上看,八戒就不具备成家的条件,这是他的命运注定的。从离开天庭的一刻开始,命运就跟取经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组织”的安排,也是“制度”的安排。“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体现了佛家的因缘关系。
从主观上看,猪八戒是性格悲剧。他身上存在很多毛病,都是“爱情”的拦路虎。
首先,他对爱情的态度,不够纯真专一。朝三暮四,停妻娶妻,是他的爱情婚姻家庭的主要特点,他不被“妻子”、“岳父”休了才怪呢。
其次是自私自利。爱情意味着付出,双方共同的付出,才构成一个和谐的“太极图”。八戒想到的总是自己,将高妹妹锁在幽暗的屋子里,与外界隔绝,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精神受折磨的程度可想而知。这个婚姻能持久真的见鬼了。
最后是自立能力极差。八戒不仅是“月光族”,还是“精光族”,没有任何财产,没有任何积蓄,加上不会谋生,只有几斤夯力气。所以,他只能去当“倒插门”女婿,他“嫁”给卵二姐,“嫁”给高老庄,还准备“嫁”给几位菩萨。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没有自立能力的男士,始终不会得到现实的爱情。
通过这些原因,大致从外在上可以看出八戒的爱情悲剧,既有因果的问题、现实的问题,也有自身的问题。
从其本质上分析,八戒的所作所为,都是与命运抗争。贯穿对命运的抗争历程,他依然没有“悟色”,由于“空色不二”,悟空悟色道理是一致的。师兄孙大圣真正“悟空”了,最终成了佛;八戒没能悟色,只做到了“悟能”,最终成为净坛使者。
为什么才是“悟能”呢?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是体现心中有“色”,一个是食欲,一个是色欲。这两方面,恰恰是八戒的“优点”,也是成佛的大忌。为了“悟色”,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征服”两字,对爱情去征服,对物质去征服。归根到底,是对心魔去征服。不是脚踏实地去修炼,征服往往适得其反。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以征服为手段,不想付出,只想收获,并且熊掌鱼翅兼得的思维方式,我称为“八戒式爱情”。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很多。
18、猪八戒的优缺点
猪八戒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现实纯粹的人。除了师父唐僧肉眼凡胎外,师兄弟四人(连同白龙马)只有猪八戒投了胎,是有出身的,经历了生命的孕育,使他性格与人类十分接近,大家都感到猪八戒最有人情味。本身他就是“人”嘛,至少是人养的。不像有的是狗养的,有的是石头蹦出来的,从海里被赶出来的,从水里钻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孙悟空纵有万般好处,最缺的一条就是没有人情味。
八戒很实在,他敢说真话、实话。他肩挑重担,跋山涉水,经常吃不饱,忍饥挨饿。不过,吃不饱就说吃不饱,不像孙猴子一样石头肠胃,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老孙还经常以此讥笑他,说他不是肚子饿,是想家。既不实事求是,又乱扣帽子。想家又有什么错,十万八千里长征,不想家才是不对的。如果个个与八戒一样想家,一样对长辈对朋友对爱人坦率真诚,这个社会、家庭不就和谐了吗?离婚率马上减少一半。
八戒一点也不粗心。他知寒知暖,知道世道艰难,平时要有一些积蓄,闲时物当紧时用,有备无患。他当过家,做过主要劳动力,知道柴米贵。唐僧几个就没有这点危机感,吃到哪算到哪,还老搞透支。一旦到了哪个不开化的地方,不化斋给你,一切要收费,过桥过路也要收费,不认可你东土大唐的护照或文凭,岂不喝西北风去。什么叫次贷危机,居民变“负翁”,银行多烂账,就是“次贷危机”;什么是生活危机?米缸没有米,仓库没有粮。什么是心理危机,安全没保障,喝奶怕中毒。
八戒本事强,很勇敢,很聪明,很风趣。例如,他们师徒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抓住,吊在半空中。这时,唐师父六神无主,只会流泪叹气;沙和尚一筹莫展,偏是满脸愁容。八戒一点也不悲观,当他看到孙猴子假扮的老妖婆扭扭捏捏地进洞时,马上看出了破绽。他跟沙和尚说,姓“马”的来了,他的尾巴藏不了,老孙外号“弼马温”嘛。后来,老孙又变成其他小妖,他还是一看就看出来了,指出孙猴子的屁股“两片红”,紧张得老猴子赶快抓起一把黑锅巴,把屁股擦黑了。你看,他不止比沙和尚聪明一百倍,并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忘给兄弟们打气,没有放过任何逃生的机会。当银角大王被孙猴子骗进“金葫芦”、金角大王顿足捶胸时,他要金角放他们师徒出来,去准备一席素宴,吃饱了为银角超度,时刻不忘向敌人攻心,做思想瓦解工作。
我们老批评八戒好色、懒惰、贪财,这是不客观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爱美,人家说他好色。试问,哪个男人不爱美,难道通通叫“好色”吗?这样连恋爱也无法谈了。色者,性也,本身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因为猪八戒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就给他乱扣帽子。
虽然,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由于做人太老实、太真实要吃亏。因此,把“老”字去掉,就“做实人、说实话、办实事”吧。
19、猪八戒成佛的唯一可能路径
一开始,观音菩萨超度猪八戒说:“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八戒取经的过程中,其实用主义的做法,怎样修炼都没能完全扭转。这就是八戒的遗憾!
菩萨告诉老猪,你要通过取经的历程,将你这些猪的“能力”忘掉,你就成佛了。戒是什么?唐师父取这个名时,对老猪要求并不高,就是要老猪管好嘴巴,持斋吃素,断了“五荤三厌”。因此,我们对“八戒”都有点误解,以为要戒什么。其实,就是从“吃饭”问题开始戒。可见,佛祖度人,还是讲究循序渐进的。“五荤三厌”,是佛家和道家两教的结合体,“五荤”是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小葱、韭与渠(跟萝卜相似,味道如蒜),属于佛戒;“厌”的意思是不忍食用,“三厌”,指雁、狗、乌龟三种道家规定不能吃的动物。
猪八戒出身草莽,经过艰苦修炼,得成仙道,被玉皇大帝封为天蓬元帅,统领天河八万水军。不仅有正式的神仙编制,也有不小的官职,比孙大哥还早入真流,成为神仙。由于老猪调戏了嫦娥妹妹,犯了天条,被开除仙籍,发放到人间劳改。不慎投错了胎,变成一头贪吃的肥猪。没有东西可吃时,连人也吃,更加犯了佛家的大戒。
唐师父收他为徒后发现,这个宝贝徒弟要重新修行,接受佛法的熏陶。如果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佛法,无异于对“猪”弹琴,不仅劳而无功,还打击了老猪修炼的积极性。给他取名“八戒”,就是告诉他,你的修炼不要急,慢慢来,先从“戒口”开始,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学习别的东西。
因此,在取经路上,唐师父时刻管住老猪的嘴巴,对他贪财好色等问题,一般不予严厉计较。我们可能觉得奇怪。当你发现,老猪将“嘴巴”管好之后,也将“贪色”、“贪财”等毛病也戒了。可见,唐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为的导师。用孔子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唐师父的“八戒”,从“五荤三厌”的“小八戒”开始,再逐步深化到“大八戒”,这才是佛家的“八戒”,即“八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如果一开始,就让老猪按照这“八戒”来做,可能把他吓跑了。
当然,佛教戒律还有很多,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老猪在取经过程中,时有反复,但也都无伤大雅。最终,在高明的导师唐僧的指引下,克服了诸多缺点,顺利到达理想的灵山。
唐僧的引导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可以归纳为一种成功法则,就是做人做事,要从自己最容易上手的事情入手。这样目标明确,方法简单,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18、猪八戒的优缺点
猪八戒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现实纯粹的人。除了师父唐僧肉眼凡胎外,师兄弟四人(连同白龙马)只有猪八戒投了胎,是有出身的,经历了生命的孕育,使他性格与人类十分接近,大家都感到猪八戒最有人情味。本身他就是“人”嘛,至少是人养的。不像有的是狗养的,有的是石头蹦出来的,从海里被赶出来的,从水里钻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孙悟空纵有万般好处,最缺的一条就是没有人情味。
八戒很实在,他敢说真话、实话。他肩挑重担,跋山涉水,经常吃不饱,忍饥挨饿。不过,吃不饱就说吃不饱,不像孙猴子一样石头肠胃,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以不吃饭、不喝水。老孙还经常以此讥笑他,说他不是肚子饿,是想家。既不实事求是,又乱扣帽子。想家又有什么错,十万八千里长征,不想家才是不对的。如果个个与八戒一样想家,一样对长辈对朋友对爱人坦率真诚,这个社会、家庭不就和谐了吗?离婚率马上减少一半。
八戒一点也不粗心。他知寒知暖,知道世道艰难,平时要有一些积蓄,闲时物当紧时用,有备无患。他当过家,做过主要劳动力,知道柴米贵。唐僧几个就没有这点危机感,吃到哪算到哪,还老搞透支。一旦到了哪个不开化的地方,不化斋给你,一切要收费,过桥过路也要收费,不认可你东土大唐的护照或文凭,岂不喝西北风去。什么叫次贷危机,居民变“负翁”,银行多烂账,就是“次贷危机”;什么是生活危机?米缸没有米,仓库没有粮。什么是心理危机,安全没保障,喝奶怕中毒。
八戒本事强,很勇敢,很聪明,很风趣。例如,他们师徒在平顶山被银角大王抓住,吊在半空中。这时,唐师父六神无主,只会流泪叹气;沙和尚一筹莫展,偏是满脸愁容。八戒一点也不悲观,当他看到孙猴子假扮的老妖婆扭扭捏捏地进洞时,马上看出了破绽。他跟沙和尚说,姓“马”的来了,他的尾巴藏不了,老孙外号“弼马温”嘛。后来,老孙又变成其他小妖,他还是一看就看出来了,指出孙猴子的屁股“两片红”,紧张得老猴子赶快抓起一把黑锅巴,把屁股擦黑了。你看,他不止比沙和尚聪明一百倍,并且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忘给兄弟们打气,没有放过任何逃生的机会。当银角大王被孙猴子骗进“金葫芦”、金角大王顿足捶胸时,他要金角放他们师徒出来,去准备一席素宴,吃饱了为银角超度,时刻不忘向敌人攻心,做思想瓦解工作。
我们老批评八戒好色、懒惰、贪财,这是不客观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猪八戒爱美,人家说他好色。试问,哪个男人不爱美,难道通通叫“好色”吗?这样连恋爱也无法谈了。色者,性也,本身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能因为猪八戒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就给他乱扣帽子。
虽然,做一个真实的人不容易,我们还是要尽量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由于做人太老实、太真实要吃亏。因此,把“老”字去掉,就“做实人、说实话、办实事”吧。
19、猪八戒成佛的唯一可能路径
一开始,观音菩萨超度猪八戒说:“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八戒取经的过程中,其实用主义的做法,怎样修炼都没能完全扭转。这就是八戒的遗憾!
菩萨告诉老猪,你要通过取经的历程,将你这些猪的“能力”忘掉,你就成佛了。戒是什么?唐师父取这个名时,对老猪要求并不高,就是要老猪管好嘴巴,持斋吃素,断了“五荤三厌”。因此,我们对“八戒”都有点误解,以为要戒什么。其实,就是从“吃饭”问题开始戒。可见,佛祖度人,还是讲究循序渐进的。“五荤三厌”,是佛家和道家两教的结合体,“五荤”是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蒜,小葱、韭与渠(跟萝卜相似,味道如蒜),属于佛戒;“厌”的意思是不忍食用,“三厌”,指雁、狗、乌龟三种道家规定不能吃的动物。
猪八戒出身草莽,经过艰苦修炼,得成仙道,被玉皇大帝封为天蓬元帅,统领天河八万水军。不仅有正式的神仙编制,也有不小的官职,比孙大哥还早入真流,成为神仙。由于老猪调戏了嫦娥妹妹,犯了天条,被开除仙籍,发放到人间劳改。不慎投错了胎,变成一头贪吃的肥猪。没有东西可吃时,连人也吃,更加犯了佛家的大戒。
唐师父收他为徒后发现,这个宝贝徒弟要重新修行,接受佛法的熏陶。如果一开始,就给他讲高深的佛法,无异于对“猪”弹琴,不仅劳而无功,还打击了老猪修炼的积极性。给他取名“八戒”,就是告诉他,你的修炼不要急,慢慢来,先从“戒口”开始,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学习别的东西。
因此,在取经路上,唐师父时刻管住老猪的嘴巴,对他贪财好色等问题,一般不予严厉计较。我们可能觉得奇怪。当你发现,老猪将“嘴巴”管好之后,也将“贪色”、“贪财”等毛病也戒了。可见,唐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为的导师。用孔子的语言来说,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唐师父的“八戒”,从“五荤三厌”的“小八戒”开始,再逐步深化到“大八戒”,这才是佛家的“八戒”,即“八斋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如果一开始,就让老猪按照这“八戒”来做,可能把他吓跑了。
当然,佛教戒律还有很多,要求也非常严格。虽然老猪在取经过程中,时有反复,但也都无伤大雅。最终,在高明的导师唐僧的指引下,克服了诸多缺点,顺利到达理想的灵山。
唐僧的引导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可以归纳为一种成功法则,就是做人做事,要从自己最容易上手的事情入手。这样目标明确,方法简单,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