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网 作者:陆振华
给社会运动贴标签往往给人一种刺激和眩晕感。宏大,不可匹敌。比如去年底到现在的中东和北非局势——从突尼斯、埃及到利比亚、叙利亚等国——我们起初还只他们贴上“动乱”的标签;不想事态步步惊心,就改口称之为“革命”;等到革了“强人政治”的命,我们最终惊呼,这分明是“阿拉伯之春”。
所谓“之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犹如春天般的温暖。但是现在就算自然气候中的春天之迅速变短,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甚至是迅速进入“秋天般的残酷无情”。就像现在走在立宪道路上的埃及,突然就将流血的宗教冲突摆在我们面前;就像推倒卡扎菲的利比亚的土地上,也尚未摆得下一个平静的故园。
等不及贴实标签,就已经要开始复制。不少评论说,”阿拉伯之春“已经光临美国华尔街了,这是蝴蝶效应,预示着”美国之春“的到来。”占领华尔街“的组织方和一些年轻人说,他们要用埃及人民的战术,”恢复美国的民主“,要将曼哈顿金融区变为美国的”解放广场“。于是,”革命开始了“。
“革命”一词朗朗上口。但是只要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所谓”美国之春“的说法还只是一种臆想和造势。”占领华尔街“不是”美国之春“;虽然有主题有诉求,但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嘉年华。
”阿拉伯之春“以推倒强人政治和独裁为目的,建立新的、民主的国家制度。在埃及,立宪和大选是通向终极目标的关键途径,军方势力也承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选举出来的政府。在美国,我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如此目的。失业者、年轻人要求社会公平,要向富人征税,99%的人不能在1%的人代表的利益下生活。”占领华尔街“是改良,而不是革命。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同样可以在集会游行的队伍里分出99%和1%来。99%的人有组织且自律;1%的人出现在花边新闻里。
所以我们看到新闻照片说,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举着牌子,上书I hate cardboard boxes(我痛恨硬纸盒)。硬纸盒即借指公司裁员时,被裁员工收拾家当撞进硬纸盒扫地出门的情景。这说的是痛恨裁员和失业。我们也看到新闻说,不少纽约的流浪汉混迹其中,因为露天示威地点有各界资助的免费食物,更有年轻人在如此公共场合聚会酗酒,当众“偷欢”。真是和谐社会的嘉年华;而在北非和中东,我们看到的是流血冲突、强人退位(这并非厚此薄彼之意)。
在西方国家,游行示威确是司空见惯之事。这不由得导致西方媒体也待之以”审美疲劳“,何况华尔街是否被真正占领还是个进行中的故事。美国媒体(尤其是严肃纸媒)在9月17日开始的游行示威前三周里未做报道,或未重点密集报道。
令人奇怪的是,这被《中国日报》(China Daily)驻美记者视为——正如这位记者的文章标题——《新闻封锁华尔街抗议潮是美国媒体的耻辱》。此文质疑美国主流媒体在”占领华尔街示威游行爆发的第三周仍选择”失声“。文章甫一发表即在多家网络论坛引发巨大争议。可是,拿《纽约时报》来说,事实却是在第一周,印刷版未做报道,网络版City Room专栏已有大量跟踪;第二周印刷版出现大量新闻、分析和评论。
中国媒体有出现如此误读,至少可以理解为对美国政治、媒体和社会生态的理解不到位。而隐含在做出所谓美国媒体封锁新闻的定性背后的,至少是对”占领华尔街“事件性质的过度渲染和耸人听闻。
同时,“占领华尔街”、抑或是“占领华盛顿”等等,并未出现领袖式的人物将运动推向实质性进展,游行示威尚未有就其诉求与政府、金融机构等的面对面谈判和讨价还价;虽然有工会组织加入表态支持抗议,但诸如”罢工“等强力推进手段也尚未进入预期。
这恐怕是要界定“美国之春”和“美国嘉年华”的关键分野。目前,在“占领华尔街”中出现的美国政客是前纽约州州长帕特森,而帕特森也只是与民众交谈;在导致穆巴拉克下台的埃及革命中,下届总统大选热门人物巴拉迪就在1月27日现身解放广场参与示威。关键人物的出现,鼓励了更多埃及民众走上街头。
还有一个原因,让一些观点认为“占领华尔街”是“阿拉伯之春”的蝴蝶效应:时间发生先后。自然美国人民此次上街都到了卡扎菲不知所踪之后,但这能说明问题吗?CNN的一位主持人现场连线问:为什么示威是现在,不是四年前?是因为经济衰退吗?电视镜头里有人回答说:You never know, hard to know, who know,you don't know(你永远不会知道,很难知道,谁又知道呢,这你也不知道)。真的如此回答吗?往美国失业率、债务上限谈判、两党政治失效等美国国内因素上找答案就很清楚了。
无论如何,把“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联系起来、并冠之以“美国之春”的说法分外牵强附会。“占领华尔街”的改良目的,领袖式人物的缺乏,广场上的花边“行为艺术”,民主党对游行示威的有效利用,都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远远没有走到“革命”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