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选拔方式,类似清华过去两年一直在尝试的重点中学校长推荐制的模式。不过,对于贫困县的学生,大学方面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筛选与考核。”有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
此外,考虑到偏远地区学生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清华大学对“自强计划”候选人的选拔方式和内容也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单独划定笔试通过分数线。除笔试、面试考核外,专家组还将对候选人进行实地考察。
能够进入到这项计划的候选考生,将能够享受到30分-60分的高考加分投档优惠政策。“这个分数,也是目前自主招生高校能够给出的最优惠条件了。”上述专家表示。
回应“寒门难出贵子”?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与之同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也引发关注:
不久前,一项名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公布。数据显示,中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尤其以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名校最为明显。其中,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大学招生办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过去五年,79%的国家级贫困县无一人考入清华大学。
“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
“高校的招考改革在政策制定时,应该要考虑到高等教育对于整个社会阶层流动的意义,尽量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杨东平教授表示,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其实就回应了上述的声音。
而有熟悉教育发展的人士介绍,其实类似清华大学这样的举措,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清华大学已实行多年。
2005年左右,台湾清华大学在研究历年新生资料后发现,其学生来源多集中于几所“明星高中”。而在偏远山乡中学,则由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生成绩相对落后,因此在甄选和考试中处于弱势,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
为此,2006年,台湾清华大学开始采用各高中“推荐保送”单独招生的方式,这项改革方案,被命名为“繁星计划”。
“其目的就是为了缩减城乡差距,给予城乡高中平等的机会。”杨东平介绍。
2007年,台湾教育部门开始推动以“平衡城乡差距、鼓励高中生就近入学”为目的的“繁星计划”,呼吁其它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及顶尖研究中心计划(5年500亿新台币的获选学校)的高校加入。此后,这项惠及弱势群体的教育计划迅速在台湾的各个高校推行。
以2010年为例,台湾地区共有68所大学校院、1397校系参与招生,提供7649个招生名额,外加848个专供原住民子弟的名额,吸引了全台湾地区360所高中近7000名学生参加。
在该项计划实行之初,有观点认为这样的甄选方式,让很多成绩略逊一筹的学生就读,可能令大学选材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但是,有数据显示,一流大学通过该项计划录取的学生,虽然入学成绩可能比照其他录取方式学生低一些,但入学后的学习表现并不逊色,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因教育资源不足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很快得到弥补。
“清华这次的改革,希望能够坚持下来。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如果能够在清华大学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推广这样改革,相信对国内的教育公平能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教育专家表示。
清华大学亦表示,将在新的一年招生中,更多从教育公平角度出发予以倾斜。“2012年清华将在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投放更多的招生计划,同时将继续通过自主选拔面向这些地区的县级中学和乡镇中学选拔优秀学生。”于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