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
抗震重点章节知识点汇总
震源: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震中距越大的地方受到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按照成因分为三种: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地震按照震源深浅分为三种: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分为:5类。
场地覆盖层厚度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反映谱振型鞭端效应:鞭端效应又叫鞭梢效应,是指高层建筑物末端形状和刚度发生变化时,端部产生的力和变形忽然增大,远远大于其按重力分派到得地震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的重要方面。 并不是所有高层都有鞭梢效应,只有在靠近顶端处建筑物体形发生很大变化(一般是收缩),才会像鞭子那样形成一个鞭梢,进而产生鞭梢效应,这也是高层在设计立面时规定上下一致,变化不要太大的因素。
承载力调整系数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映谱法、时程分析法。
剪压比:是指水平作用与竖向作用的比值
;轴压比:是指柱(墙)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墙)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