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5-18日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独立给出“文化命题”的政治求解和战略部署,政治意义深刻鲜明。基于党会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与明确推动的精神导向,近日来传媒板块、尤其是“国字号”公司,表现强势。
由于文化改革发展并不全是文化产业化,我们认为,此次交易性机会带来的估值提升能否维持还要看地方省委和ZF对文化项目的安排部署、产业政策的细化落地——而这在经济效益的体现上必然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政策精神相关,相对看好规模较大、行业地位较高、地方省委重视程度更高的国有文化集团的并购整合,也看好影视动漫等领域内实力较强的民族本土/原创力量获得金融、财政、土地政策扶持的可能性。
1)重申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处于快车道。
——此次重申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表明,中央至地方党委和ZF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还将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开放还将进一步深化,例如,现阶段是非时政类报刊改制工作推进的重要阶段。
“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ZF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的构建与理顺表明,一方面,中央及地方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在下一个文化改革发展新阶段被赋予更多责任,但也受益于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内,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也将获得发展空间。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文化“党性”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我们认为,艺术文化创作的主流价值观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倡导,党和ZF对新兴媒体的监督和引导将有所加强,从中长期看有利于媒体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3)强调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ZF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我们认为,ZF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将继续为地方行业龙头带来ZF采购下的市场增量。
4)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在坚持社会效益在首位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经济手段和支柱性产业地位获认可。预计在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下,后续还将有中央及地方的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国有新闻网站、影视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具体内容请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