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线有望大幅提高 现行标准仅能维持生存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方可成 
2011年04月13日09:45
[导语] 在中国,你是否算穷人,是由官方认定的。“贫困县”帽子是县级政府争抢的对象。一个段子:某县争国家级贫困县失败,县长含泪说:我们没争到贫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权威消息称,今年中国或将调高“贫困线”标准,可能导致贫困人口大幅增加。“中国式”贫困标准一直被认为偏低,调不调,如何调,面临多重政治和利益考量。
  有专家认为,贫困线标准“如果提得太高,会导致贫困人口大幅增加,从政治、社会稳定等方面考虑可能不太妥当,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从政治层面考虑,恰恰应该大幅提高贫困线。
  “贫困县”帽子一度成为县级政府争抢的对象。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甲县和乙县争国家级贫困县,甲县失败,县长含泪说:我们这次没争取到贫困县的原因是我们县真的太穷了。
  今年,中国贫困人口将很可能增加数千万,这并非因为扶贫工作出现倒退,而是由于官方对“穷人”的定义将发生变化——贫困线标准有望大幅提高。
  在201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中,这条线划在了年均纯收入1274元,按此计算,年末贫困人口为2688万。日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贫困线或将上调至1500元,贫困人口总数“再回到九千多万甚至上亿都有可能”。“中国有上亿穷人”,这一事实并不令人惊讶。对照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政府发布的贫困线标准一直被认为严重偏低,导致不少人“被脱贫”。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公开表示,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计算,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不过,在中国和许多国家,受制于各自的国情特色,国际标准都只是“仅供参考”。究竟谁是穷人?谁应该被扶贫?在中国,鉴于现实的极度复杂性,扶贫标准调不调、调多少的背后,有着许多复杂的政治考量。
  贫困线还是活命线?
  在中国,贫困线之下的人们是真正的绝对贫穷。
  如果恰好生活在本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上,那么每天的消费支出够买些什么食物?
  在中国,答案是六个馒头,或三根香蕉,或两个半蒜头,或一小捧软糖……
  在日本,答案是五条秋刀鱼,或近五十个土豆,或一大块五花肉,或几大捆金针菇……
  在尼泊尔,答案是十二根青椒,或七捆菠菜,或二十多片吐司,或十小袋雀巢速溶咖啡……
  这是几位艺术家发起的“贫困线”项目用照片直观展示的亚洲国家贫困线。显然,中国和尼泊尔处于同一水平,而日本的穷人则富裕得多。
  这既与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更是由贫困线的计算方法决定的。
  中国的贫困线定义的是“绝对贫困”,它意味着维持生计的基本需要。其计算步骤是:根据满足最低营养标准——每天2100大卡热量的食品组合,计算出购买这些食品的花费,再加上一定比例的非食物消费,即得出贫困线。
  这是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被许多国家采用,然而却能得出迥异的计算结果,其奥妙在于:到底加上多少非食物消费?“在我们的计算方法中,非食物消费的比例太低,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而美国却达到了三分之二,这样一来,美国的贫困线必定远远高于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说。
  2010年,美国四口之家的年收入如果低于22050美元,即被纳入穷人的范畴。照此计算,有超过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而在中国,2010年底生活在1274元贫困线之下的人口仅占2%。
  如此悬殊的差异使得中美两国穷人的生活基本不具备可比性。根据两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在美国政府定义的穷人家庭中,46%已购买并拥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平均每家有一个门厅、三个睡房、一个半浴室、一个车库;73%的家庭拥有汽车,其中近三分之一有两台或以上的汽车;美国穷人的孩子,不仅没有营养不良问题,而且他们获得的营养物质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一样,都超过了需要的标准,乃至普遍超重。
  但在中国,贫困线之下的人们是真正的绝对贫穷。一些国际比较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贫困线标准几乎是世界最低的。2011-2015年,越南农村贫困户标准为人均年收入480万越南盾以下,折合人民币约1500元,而2010年越南人均GDP为1162美元,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
  因此有人提出,中国的贫困线更应该叫“活命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就认为:“可以断言,生活在我国低收入标准之下的民众,都处于绝对贫困甚至赤贫的状态;而生活在贫困标准之下的民众,应该处于极端赤贫的状态。”
| 
  | 
| 从1985年至今,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14倍,贫困线却仅提高了5倍,差距越拉越大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方可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