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02 4
2011-10-27

向松祚

星星之火

“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整个美国,且有迅速蔓延世界之势。原本是三三两两或数十人的小规模静坐抗议,很快发展成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的全国性运动;原本美国和国际主流媒体懒得报道,如今却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评论和预测的头条新闻;原本只是曼哈顿南部华尔街附近小小公园的星星之火,如今已成左右美国政局和世界多国政治走向的燎原之火……普通民众游行、静坐、抗议、愤怒、谴责的理由千千万万,归结起来无非是找不到工作、谋不到饭碗、收入急剧下降、生活朝不保夕、人生的价值难以实现,美国制造业员工的年均收入不过四五万美元,反观华尔街那些金融大亨大佬们,收入动辄以百万美元、千万美元乃至上亿美元计。

  过去40年发生了什么?今年7月,笔者在伦敦听到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的一个主题演讲,他认为华尔街金融行业从“产业服务模式”转变为“金融交易模式”,是过去4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金融业最大的转变,也是最不幸的转变,这直接导致了过去几十年的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

  华尔街令人叹为观止、眼花缭乱的金融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创造了数以百万亿美元计的虚拟金融财富。譬如金融市场每天的外汇交易量高达4万亿美元(与此相对照,全球真实贸易每年不过20万亿美元);利率衍生金融产品则更是以数百万亿美元计算。再加上股市、债市(全球债市市值超过90万亿美元)、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及其相关的复杂至极的金融衍生产品,难怪华尔街金融行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外行无法理解的“高科技”行业。

  过去40年来,由于全球货币扩张失去约束,再加上浮动汇率体系推波助澜(笔者曾经证明:浮动汇率体系是国际货币无限扩张的一个内在机制),华尔街金融投机行业恶性膨胀,金融投机经济活动或者虚拟经济活动与真实经济的背离日趋严重。

  1980年,美国虚拟经济与GDP之比还不到100%,如今已超500%,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欧洲和日本也大同小异。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的严重背离成为过去40年华尔街“最伟大的创新”,成为人类经济体系过去40年最显著的特征,成为人类经济金融体系最危险的“定时炸弹”。股神巴菲特2003年就预言,CDS和衍生金融产品将是摧毁美国和世界金融体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扩张政策未能拉动经济和就业。果不其然!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世界。当时大多数华尔街大佬、美国政府官员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官相当乐观地宣称,现在对处理金融危机有了更加丰富的经验,我们手中有了更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所以不用担心,金融危机将在两三年内结束。于是,一方面打破人类货币政策历史上的一切惯例,史无前例地推出多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方面不顾财政赤字持续高涨和债台高筑,拼命实施凯恩斯式的财政刺激措施,同时大慷纳税人之慨,奉行“大而不能倒”的哲学,不遗余力地救助华尔街巨型金融机构。

  他们原本希望如此石破天惊的政策组合,能够挽狂澜于既倒,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魔掌,迅速提升经济增速和就业率。美国推出的挽救措施和经济增长刺激措施可以说足够庞大。以美联储为例,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联储资产扩张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1913年成立直到2008年,美联储资产规模不到700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扩张就是基础货币发行。奥巴马上台之后,为挽救危机和刺激经济,2009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6万亿美元,超过GDP12%;2010年超过1.3万亿美元;2011年预计将超过1.5万亿美元(目前已超1.3万亿美元)。

  四年岁月转眼过去。美国、欧洲和日本却几乎同时陷入“二次探底”或“二次衰退”的泥潭,失业率依然高居不下。只要看看各国失业率,我们很能够理解“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什么像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西班牙21.3%,意大利8.1%,爱尔兰13.1%,希腊16.2%,葡萄牙12.4%,法国9.2%,英国7.8%,美国9.2%。

  政策为什么不能起作用?

  于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为什么如此史无前例大规模的货币扩张和财政刺激措施不起作用?我以为当代主流西方经济思想无法回答这个最重大的问题。数十年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无非是在数学模型的海市蜃楼里面孤芳自赏,无非是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框架里面修修补补,无非是数学公式更复杂一些、统计数据更完善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人类经济体系过去40年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没有从最基本的经济、金融、货币制度层面去思考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没有从全球经济权力格局的巨变里去理解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生机制,没有从西方福利制度、就业制度的内在缺陷里去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和变革途径。

  一句话,他们普遍没有大历史视角,无法从人类经济制度动态演化角度去理解今天的世界经济。易言之,金融危机及其挽救措施的惨败,充分说明西方经济思想的没落,借用马克思19世纪后期对西方经济学的批评,那就是西方经济学在数学模型和诺贝尔奖的光环笼罩下,已经日益“庸俗化”、日益浅薄和贫乏。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笔者就写道:“人类经济体系演变到今天,尤其是人类货币信用体系演变到今天,造就了一个异常奇怪的经济金融货币体系,那就是三个"两极分化"相互加强的经济金融体系。三位一体的两极分化体系乃是当今整个人类经济金融体系最根本的制度缺陷,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财政赤字扩张和货币信用扩张无法启动实体经济复苏的终极原因。”

  真实虚拟经济新思维框架

  由此,我提出一个新的思想框架来解释人类经济。新的思维模式可以从逻辑上严格证明:以凯恩斯式的财政赤字和弗里德曼-伯南克式的货币信用扩张政策来挽救金融危机,从根本意义上是错误的政策。

  道理并不复杂。我们依照对人类经济行为本质的深刻分析,将人类经济体系分为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三大系统:货币信用体系、真实经济体系和虚拟经济体系。

  真实经济活动,是一切必须经过物质转换过程之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是购买资产、单纯等待资产价格变化以获利之经济活动,它无须经过任何物质转换过程;货币则是旨在降低一切交换活动成本(交易费用)的媒介或工具,信用则是现在与未来相互交换的媒介或工具。

  逻辑上,人类经济体系可以走向两个极端。完全没有货币和信用,则人类经济活动将蜕变为最原始、最简单的自给自足经济,辅之以极其少量的以物易物活动。此一极端情形下,人类经济活动规模和财富创造能力将退缩至最小规模。假若人类全部经济活动皆致力于虚拟经济,没有人从事任何物质转换和真实财富创造,单纯依赖资产价格的变化以牟利,此一极端情形下,人类真实财富之创造亦将完全限于停顿。人类经济体系必定处于两个极端之间。

  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思维模式的最基本理念是: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行为有本质区别。真实经济的需求和供给是生产性需求和供给(或称为“真实需求和供给”);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则是投机性需求和供给(或称为“虚拟需求和供给”)。真实需求主要来自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亦即很难获得信用的普罗大众);投机性需求则主要来自占人口极少数的富裕阶层和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或投资机构(亦即最容易获得信用的个人和机构)。

  三个“两极分化”

  受金融危机打击最剧烈的人群,恰好就是收入相对微薄的普罗大众。由于失业和减薪,他们的真实需求急剧下降,导致真实经济或实体经济急剧衰退和萧条。伯南克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刺激的信用,极少可以到达低收入的普罗大众手中,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流入富裕阶层和大金融机构、投机机构或投资机构手中。也就是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可以非常方便地刺激投机性需求,刺激虚拟经济,各种金融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与此同时,真实经济却持续萎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首先刺激虚拟经济扩张,然而,假若真实经济持续衰退和萧条,虚拟经济亦难以持续增长,资产价格泡沫必将破灭。

  新经济思维模式最重要的新发现是:人类经济体系演变到今天,尤其是人类货币信用体系演变到今天,成就了一个异常奇怪的经济金融货币体系,那就是三个“两极分化”相互加强的经济金融体系:第一是“货币信用分配的两极分化”。从全球看,货币信用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可以无限度创造货币信用来分配(或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从各国看,货币信用主要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和富裕阶层,中小企业和普罗大众极难获得信用。第二是“真实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第三是“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极分化”。

  “货币信用分配的两极分化”制造和加剧“真实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制造和加剧“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严重背离和两极分化”。易言之,少数富裕阶层人士、大金融机构、大企业获得信贷资源的绝大部分,他们决定了投机性需求和虚拟经济;占人口95%的低收入阶层或普罗大众极难获得信用,但实体经济的需求却主要是由他们决定。货币信用扩张和财政赤字扩张启动的不是真实需求,而是投机性需求,全球如是,各国大体亦如是。“三位一体”的两极分化体系,是当今整个人类经济金融体系最根本的制度缺陷,是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财政赤字扩张和货币信用扩张无法启动实体经济复苏的终极原因。“占领华尔街”运动最直接的愤怒指向就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承认今日人类经济体系已经深陷上述“三个两极分化”,我们就不应再深深迷恋“量化宽松”和财政赤字的魔力,我们需要最深刻的制度变革。“占领华尔街”已经吹响了变革的号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0-28 07:36:04
经济学的衰落与全球经济权力由西向东逐步转移是相辅相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8 09:38:28
《争夺霸权的较量》
(a contest for supremacy),w•w•诺顿出版社2011年8月,384页。,  ○作者 [美] 马丁•杰克斯 ○译 陈荣生
  一味寻求用硬实力反击中国的崛起,势必会造就更加紧张、更加危险的国际环境,可能演变成一场新的冷战。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应受质疑的。
  美国仍将是21世纪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在不太遥远的将来,中国有望获得与美国平等或接近的地位。美中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如此迅速地改变,所以,这种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会如何发展,必然是大众与精英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争夺霸权的较量》这部新著中,艾伦•弗里德伯格列举了令美中关系更加紧密的一些原因:经济互相依赖、对中国会更加开放和民主的预期、中国不断地融入国际体系、共同的威胁(如气候变化和核扩散等)。不过,他认为另外两个因素,即日益增多的利益冲突以及深层次的思想和政治分歧,将更具决定性,而且会使美中关系更加紧张和不确定。
  弗里德伯格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政治和国际事务学者,身为这样的角色,他的赌注不可能下得太大。书中引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的话:“如果美国无法保持在太平洋的地位,那么你们就不能继续担当世界领袖。”为了表示对此的赞同,弗里德伯格接着写道:“如果我们允许一个狭隘的中国取代我们,或者放任它成为占优势的竞争者,那么,我们的利益以及普世价值观就会面临严重危险。”他准确地指出,亚洲是决定世界格局走向的关键点,而东亚又是其中的要害。毕竟,这里是中国的后院,而且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发动机。
中国的经济仍被低估
  弗里德伯格当然是理性的,一个崛起的大国和一个衰落的霸权相遇,不稳定是这种结构固有的特征。不过,美中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分野,其实并不比弗里德伯格很少提到的另一个因素重要——两个国家差别巨大的历史和文化。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恰恰相反,他在早先推出的《论中国》一书中,大篇幅地谈到了后一个因素。类似的,弗里德伯格的论述特别突出安全议题,可是到目前为止,决定未来的最重要的因素仍然在经济领域。是中国那非凡的经济表现,一直在推动而且将会继续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
  弗里德伯格并未对中国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给予足够关注,这意味着他低估了某些让东亚快速偏向中国而非美国的力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中国已经成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诸国的最大市场,而且成为亚洲四分之一出口总额的到岸国(不包括印度)。此外,美国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在快速减弱。中国正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资本来源,北京即将推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也意味着在未来5年内,人民币可能会在区域贸易结算中出尽风头。
  弗里德伯格对美国的经济衰退同样没有给予很多笔墨。诚然,他意识到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已经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中国受伤的程度相对要轻一些。然而,这场危机的影响比通常理解的要深刻得多:它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以美国衰退和中国式经济秩序的开端为定义的。所以,美国必须根据中国的情况来为自身设定现实目标,不要企图像以往那样粗暴地应付国际事务,而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让当事各方都感到满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8 09:38:49
诉诸硬实力并不明智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经过审慎考虑的、平衡的以及克制的。然而,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还是发出了刺耳的声音,对那些提倡对华接触而非遏制的人表示不满,指责他们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且还为华盛顿提出了夸张的扩军计划,包括“续航时间长的无人驾驶飞机、潜艇或‘武库舰’(配置大量精确制导武器)、远程常规弹道导弹,甚至空天轰炸机”。他呼吁,美国要在亚洲建立新的安全框架,显然,它是专为消除“中国的野心”而设计的。
  从本质上讲,弗里德伯格是在寻求用硬实力反击中国的崛起。这势必会造就更加紧张、更加危险的国际环境,可能演变成一场新的冷战。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应受质疑的。
  美国当前的症结不在军事方面,而在经济方面。如果按照高盛银行的预期,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2027年超过美国的话,那么,对中国的强硬反应就是徒劳的。当前,美国必须专注于经济复兴,包括在基础设施和教育体制现代化方面加大投入。而且,我们必须接受以下事实: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衰退不是简单的政策失误导致的,而是一种重大的、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转变,各国ZF对这种转变能够施加的影响有限,更不用说阻止这种趋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28 09:40:28
问:如何看待美国的“战略东移”?在美国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这个“战略东移”是否出现意图与能力的背离?中美关系会否沿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格局继续走下去?在矛盾和冲突中,怎样寻求合作共赢?未来的中美关系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杨洁勉: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伴随着美国国力的相对衰退和中国力量的不断提升,经历了从战略酝酿到战略实施的阶段。 战略酝酿应该说始于十多年前,90年代末,美国两党在总统选举辩论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大体的战略设想:随着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中国力量的上升,美国要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亚太地区。当年小布什上台时就想把美中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者”的关系,但是由于911事件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不得不借重中国。 奥巴马ZF想把美国从小布什ZF过去八年注意力被中东问题拖住的困局中拔出来,它从伊拉克脱身,非但是军力上的脱身,还有思想上的脱身。这一次利比亚问题和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的问题上,美国坚定了不再向利比亚或中东地区派驻军事力量,而是采取欧洲盟国打前阵、北约出面干预的方式。另外,本.拉登被击毙,表明南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反恐进入了新阶段,美国获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也将逐步从阿富汗脱身。 美国总的是战略收缩。在这个过程当中,它集中力量放在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对其越来越重要的亚太地区(主要是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并集中力量防范对中国崛起所能够起到的制约作用,主要是以下四方面:战略上,美国加强了同盟军事关系,除了我们平时说的五对(美日、美韩、美菲、美泰、美澳)之外,还加强了美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的军事安全协调,加强了和新加坡这样的准军事同盟关系。应该说,到现在为止,在亚太地区,军事安全体系主要还是以美国为主的军事同盟体系。这对中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   政治上,美国通过加强在亚洲的存在(我不大赞成美国“重返亚洲”这个说法,因为它根本没离开过),利用周边国家对中国迅速发展产生的疑虑和担心,以及在一些实际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在政治上有求于美国的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也就是说,美国通过加强在亚洲的存在和分化离间中国和有些亚洲国家的关系,来继续维护其所谓政治优势。美国利用所谓的海洋权益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提出很多伪命题,调整它过去所谓的“中立”的立场,更加明显的偏袒有些国家,造成了现在亚太地区海洋权益问题的凸显。 经济上,美国想利用它同亚洲的经济关系,继续维持它在亚洲的金融主导权。 外交上,美国通过“稀释”东亚峰会,来争取亚太地区合作机制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以前我们曾经设想过以10+3作为一个主渠道,现在成了10+8,美国进来以后,力量对比和议程设置将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我想美国有这个战略意图和计划,也有实施的手段和步骤。这大概就是当前的形势,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问:目前全球经济显现明显衰退迹象,美债欧债危机越演越烈,后续将如何怎样演化?会否爆发更大的经济危机?这对中国有何影响?回顾上个世纪的历史,不乏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变革甚至世界战争,目前经济层面的“量变”会否演变成政治层面的“质变”,进而影响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杨洁勉:当前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已经在向着社会、政治,乃至更多的方面扩展。今年的经济困难和金融危机恢复的乏力,更加加深了人们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体现了当前世界的三大机制性困境: 第一,全球性的体制困境。从“阿拉伯之春”到“欧美之秋”(波及欧美多国的“占领”运动),上街头广场进行抗议的人们,政治诉求的主题是相通的:经济衰退、高失业、贫富不均、福利体制严重缺失等等;他们的组织形式也是相近的:没有领导人、没有组织、没有宪章;他们的表现形式也相同:感到愤怒。而当今世界体系中,对这些问题确实体系建设滞后。  第二,西方体制面临的困境,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空心化、虚拟化、面临“逆殖民化”,现在无非是增加赤字,增加刺激,苦无良策。二是政治体制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但西方是选举政治,领导人很难做出根本性的改革,只能迎合选民,迎合利益集团。三是社会制度的困境,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的社会稳定有两个支柱,一个是中产阶级,一个是福利社会,现在两个同时受到冲击。 第三,新兴大国也面临制度的困境,最大的困境是它们没有制度。它们需要设计、构建、落实制度,而现在才刚刚开始,所以它们很难协调它们掌握的力量,使其转化为应对经济困难,增加政治影响的力量。 当然,以上这些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尽管当前的经济危机向着政治社会心理危机发展,它还是有一定的度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已经从两次世界大战里学到了很多,美欧都在对当前的经济危机进行着局部的修复。我并不认为它会像1929-1932年的大萧条那样,也不大可能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因为现在用不着用战争的方式来获取战略资源。 经过一两年痛苦的等待,危机最困难的时候会逐步过去。当前的欧元危机的困难,不是危机本身,而是缺乏政治意愿和政治决断力。财富和资源它还是有,重要的是如何有效配置和有效运用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