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的四大问题
2024.10.21
第一,要注意“标准化”之外有例外。例如,中国人讲“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固然是好的。但是,梵高这样的大画家,好像没一条符合这个“标准”,但是,他的文化价值贡献是光耀千古的;此外,他是没“啃老”但“啃弟弟”~他生前实际上没卖出去一张画、全靠弟弟接济。
第二,要注意不要把全部“社会环境问题”当做全部的“个人心性问题”。当然,很多问题是个人德行问题、认知问题、习惯问题、精神问题等等导致的;但是,有些问题有时不是靠个人解决其内在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建设良好法治制度体制机制乃至政策与管理问题才能解决的(同理,这些“外在问题”解决得较好了,很多个人“内在问题”就自然消失了从而无从谈起了);有些问题是不可抗力的,不能归因于人性的“恶”~例如大陆板块漂移引起的地震。如果硬要让个体担责,就导致信的人不再“自信”、不信的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特定价值。
第三,要注意任何语汇系统都是有适用范围的。例如,金木水火土加阴阳这样的语汇体系,即使将西方人格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说、社会心理学等等融汇进去,也仍然受到五个维度与辩证思维局限,有时候有的事情需要六维度七维度甚至更多维度的视角才能描绘;再就是,这套语汇体系没有精准定义也不能定量分析,因此,在运用时就难以真正个性化测度与“对症下药”。注意,我没有否定特定语汇体系在特定环境的使用价值。
第四,要注意传统文化教育者(授者与受者)本身的水平(德行与智慧)是决定传统文化教育成效的关键。无论“算八字”还是“心理疗愈”以及“三观教育”,传统文化语汇体系即使真的在特定领域很“伟/光/正”,但是,如果运用“伟/光/正”理论的人不“伟/光/正”,那就会产生“选择性”“偏见”从而导致“忽悠型”“迷信”,甚至成为控制人异化人的手段。
总之,传统文化的“授者”与“受者”都当警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