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百家讲坛的论证:发生在16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后来一直被误解。当时的圈地主要为了划分耕地与牧场的边界,给敞开的土地加上阡陌;也有一些是圈占共用土地。被圈的土地用来发展养羊业和新式农业。这种运动主要是通过和平手段、协商来解决的,英国历史学家帕里泽、瞿威廉的观点可以佐证。
这样看来,所谓的“羊吃人”运动,是莫尔的文学修辞风格导致的,而不是史实。《牛津英国通史》也对莫尔的文学修辞提出了否定。
以上是百家讲坛的作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给敞开的土地加上阡陌,是为了实现产权明晰,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不会产生冲突;当时对共用土地的圈占和私有化,可能产生过暴力冲突。但来自于日耳曼原始部落的共用土地的制度,过于古老,缺乏明晰的产权,会导致“公地悲剧”,所以其私有化是历史的必然。或许莫尔恰好看到了一场冲突,然后刺激了他的文学细胞和想象力。笔者认为,18世纪的大空想家傅里叶的文学冲动比莫尔还要厉害,他描写“玻璃商盼望暴风雨、棺材铺盼望瘟疫爆发”(大意),成为文学家通过文学修辞来替代真实历史的最好注脚。尽管文学家的冲动不一定有“信史”的价值,但这可能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仅此而已。
本文资料来源:
http://www.baijiajiangtan.com.cn/item/96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