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最近大家总是在讨论。之前我所一直强调,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问题,关键是在于学生的素质问题,和自我定位的问题。
在大学扩招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这也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不是大学都在培养精英人才,同样也会有一部分,或者说是相当大部分的学生是属于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应该说,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养活自己应该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我个人不反对,甚至很支持大学扩招,因为这样促进了公平,使更多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同样也意味着一个问题:入学率大幅提高,意味着大批中学阶段学业平平甚至较差的青年可以进入大学攻读学位。
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么就是保持原来的评判标准,或者说采取高淘汰率,让很大数目的一批进入攻读学位的大学生被淘汰,或者需要更加长的时间去完成他们的学位。要么就是放松标准,让更多原本就不及格的大学生能够顺利的毕业。西方国家选择了前者,很不幸我们的国家选择了后者。
这样选择的后果,就是一大批原本不及格,或者说不具备一个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流入了就业市场,并且直接造成大学生的平均素质下降,再加上他们的自我定位过高,也根本上限制了他们日后就业前景,大学生平均工资下降也自然是正常的。
特别在经济发展之后,企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增加了,同样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提高了。但是大学生的平均素质却有下降了。
关于很多企业只要大学生,设置一个大学生的门槛,甚至只要名稗大学的毕业生,这就根本不难理解了。原本这些岗位应该是由最优秀的5%的人才能胜任的,而10年前,大学生毕业生只是3%,他们可能会考虑大专生。但是今天,这些岗位的要求根本没有下降,甚至是要求都提高了,虽然这样的岗位供应是增加了,但是因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增加了,基本上满足了这些岗位的需要,所以他们的会去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个就很正常了。
怎么样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平均素质。个人认为不是去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质量这样的办法,这个只是一个辅助的办法。最根本的办法应该是学习国外的,提高大学生的淘汰率,让他们提早适应了社会上末尾淘汰的环境,和强迫他们更加认真的去学习,从尔提高了他们的平均素质。这里面,我引用我自己所就读大学的一个例子,因为这个是自己深切体会。墨尔本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就业率是百分之一百。里面首先有澳洲本身对土木工程需求很大的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土木工程的毕业率只有7成左右,就是说这个百份之一百的就业率是只是那7成能够毕业的学生。而另外三成,因为跟不上而被开除,转了学校,或者自己退学而不被计算在里面。
同一个城市的另外一所大学MONASH,因为这所大学所招来的学生素质比不上墨尔本大学,但是这所大学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所采取的就是更高的淘汰率,同样的科目,在墨尔本大学不及格的比例是一半,到MONASH,这个比例变成了7成,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保证毕生生的素质,甚至是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在国外的大学,就业率更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把原本应该失业的一批人给踢走了,让他们的失业,就业后的收入不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统计,甚至影响到大学的声望。
采取同样方式的大学还有帝国理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西北大学,康奈尔这些世界的一流大学。
但是这样的方式,却很难在中国实行,因为中国过分注重公平的思想,正好让这样一种更有效率和节省资源的体制没有办法实行。
既然这样,一些原本素质差的学生,就只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完成这一个学位,或者说是浪费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