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初,英国凭借其强有力的商业船队主宰了世界贸易市场格局。大规模的国际贸易使得英国迅速发展,于是欧洲其他国家开始纷纷效仿。重商主义学说大行其道,各国纷纷提倡贸易顺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人需要更大的市场来吸收它们的商品,在这个时候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根据资源禀赋不同进行专业分工开展国际贸易能够促成更大范围的贸易利得。按照这一理论就会使得一些资源稀缺,技术一般的国家退出世界市场。可实际上没有发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资源禀赋与技术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一国同样可以获得贸易利得。这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机会成本的存在,使得每个国家都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生产上。于是,自上个世纪起比较优势理论俨然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依据。但任何理论都应该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当今中国个人觉得比较优势理论应该成为历史,我们应该发展更符合实际要求的理论来解释并引导国际竞争和国家经济发展。
下面具体结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逐一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是各国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很明显,这并不符合当前世界经济背景。
(二)比较优势的建立以两个国家为假设,认为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进行比较而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就一定具有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已经达到156个国家,显然比较优势理论关于国家数目上的限定有局限性。
(三)比较优势理论更多的注重的是经济因素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总所周知,美国的电信领域一直以来都对我国实行贸易限制。
(四)比较优势理论更多的强调静态比较而忽视了动态发展。要知道美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实施贸易保护的结果。
(五)比较优势理论片面的强调了资金的作用,认为只要积累了资金就能自动生成一个高科技产业,忽视了对信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
如果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一国的贸易战略势必会跌入比较优势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