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幸福研究正是经济因素研究和人的行为心理研究的巧妙结合,回归了马歇尔所说的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这种回归,对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未来福祉无疑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正如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所指出的,经济学还是应该回到它的出发之地,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它总要回答两千年前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即“人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森从幸福的反面——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幸福——对幸福经济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1981年写的《贫困与饥荒:论权力授予和权利剥夺》(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一书中,提出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粮食总量的缺乏,而在于穷人获取粮食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了分析贫困问题的“能力的方法”。森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伦理价值,从道德层面讨论重要的经济问题,以批判的视角来研究福利经济学,进一步促进经济学对幸福主义的回归。
森于1999年出版了《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书。这本书的主题是他在卷首提出的发展观:“本书论证,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一般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森把人类的幸福更多地归结为人类选择自由的拓展以及人类能力的自由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森又回到了经济学的古典精神,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福利和幸福,关注普遍的人类命运,而不是仅仅关注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现代主流经济学仍然主要以功利主义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基础,这一基础正是近年来经济学被批评为“一门冷冰冰的学科”的原因。
多学科融合
在《幸福与经济学:经济和制度对人类福祉的影响》(Happiness and Economics: How the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Affect Human Well-Being,2001)一书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教授布伦诺·弗雷(Bruno Frey)等人更多汲取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和分析范式,对幸福研究作了有意义的拓展。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表彰其将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入了经济学研究,使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的研究开始进入经济学理论的思考范围。卡纳曼主张放弃理性选择假设,更多考虑心理偏好、价值观念等心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他使人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与快乐的正相关性在逐渐减弱,幸福更多地来自于对事物的体验,而不是物质财富本身。从而确立了经济学主流向以人为本方向转变的趋势,实现着幸福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回归。回归幸福的经济学,标志着当今经济学主流由理性人研究转为行为人研究的变化趋势,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由以物为本的财富观转为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