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1530 2
2011-11-05

对世界经济概论上课笔记的补充

名词解释: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模型(Dual Sector model)也称作“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二元经济模型模型结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部门为现代部门输送剩余劳动,以廉价劳动力为现代部门创造利润,累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剩余劳动未输送完毕的时候,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状态。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传统部门是次要的、从属的、消极被动的;现代部门是积极能动的。

2、剪刀差

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这种价格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它的具体表现是:当一般物价上涨时,虽然农产品价格也同时上涨,但它上涨的幅度往往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而当一般物价下跌时,虽然工业品的价格也同时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如果把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的情况用统计图表表示出来,那么,工业品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二者犹如张开的剪刀的形状一样,因此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中国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存在的剪刀差,是历史形成的。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只是农业的附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基本上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武力夺取了对华贸易的各种特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主要是工业消费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的基地。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国内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不断地提高工业品销售价格,降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用扩大剪刀差的办法剥削农民。仅据安徽六安、陕西安康、广西百色、四川大竹四个农村初级市场的价格指数来计算,从1936~1948年的十多年间,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就扩大了65%,相应的剪刀差也达到了最高峰。

3、价格双轨制(double-trackprice system

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价格双轨制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价格双轨制指的是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一种是计划的垄断性定价,另一种是市场定价。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中国已经经历了三次价格双轨制向的单轨制的转变,第一次是生产资料,第二次是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牌价),第三次是现在面临的资本市场的价格双轨制——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价格与流通股的市场价格的并轨,也即非流通股在统一的市场上实现全流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分配体制以行政区划为界,以行政指令为手段,通过层层申请、层层分配,并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限制地订货,价格完全由国家有关部门控制,结果是企业被管死,产品“多年一贯制”,物资和资金周转缓慢,各种浪费严重。从1981年开始,国家允许在完成计划的前提下企业自销部分产品,其价格由市场决定。这样就产生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统一调拨,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的价格根据市场所决定的双轨制。

4、 角点解

从微观经济学效用函数和无差异曲线方面讲,通常情况下最优解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的点,表示两种商品替代消费。而角点解是指最优点在边界上的解,即消费者只消费其中一种商品。如果两种产品完全替代,消费者就会只消费价格低的那个,就出现角点解了,这种情况下,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在一端相交。

5、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是指经济主体的偏好被良好定义的条件下,带有再分配的价格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而作为其中的特例,任意的市场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1. 完全竞争  2. 没有外部性 3. 没有交易成本 4. 完全信息 5. 不存在规模经济(即规模报酬不变)

6、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

7、信息租金

租,或者叫“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通常所说的租金有三类,分别是垄断租金、独特资源的租金和创新能力的租金(Teece,1997)。所以信息租金,就是利用信息去追求租金,即利用信息资源去获取多余的收入,或者利润。在不对称信息或者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信息优势方利用信息优势获得的超过其在对称信息或者完全信息下应该获得的收益部分,该超额部分价值就是“信息租金”。

根据布坎南的定义:“寻租是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努力,如游说和行贿等,促使ZF帮助自己建立垄断地位,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高额垄断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被称为经济租金。寻租者所得到的利润并非是生产的结果,而是对现有生产成果(利润)的一种再分配。

寻租产生的条件是存在限制市场进入或市场竞争的制度或政策。它往往与ZF干预的特权有关。在ZF干预的条件下,寻利的企业家发现寻利有困难,转而进行寻租活动,取得额外的收益。寻租包括为了取得额外的收益而进行的疏通活动,这种额外的收益是许可证和配额产生的。

8、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

用手投票:在股份公司中,产权是明晰的,投资者以其投入资本的比重,参与公司的利润分配,享有所有者权益;以其股权比重,通过公司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参与公司的重要决策,其中包括选择经理层。反之,投资者还拥有另一种选择权,即选择离开,理都不理你的“用脚投票”———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

9、逆选择

“逆选择”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的起源是“柠檬”问题(柠檬在美国俚语中有次品的意思)。

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只有卖方了解自己要出售的商品的质量,而买方却不了解。如果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中,优质品和劣质品可以有各自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各自的成交价格也可以明显区分。但此时,市场中的优质品和劣质品混合在了一起,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但需求曲线叠加到了一起,这时的成交价格介于原来的优质品和劣质品成交价格之间。那么,拥有劣质品的卖方就出售了他们的商品,而拥有优质品的卖方就不愿意出售。这样随着交易的不断发生,更多的劣质品涌入市场,而买方也逐渐认为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是劣质品,他们的需求曲线继续下降,市场成交价也停留在原来的劣质品的成交价格上。拥有优质品的卖方逐渐退出了市场,造成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况,这就是市场的逆选择。

逆选择,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此时就需要ZF进行调控。所以说,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ZF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不是只有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失灵”,还有外部性、道德风险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5 20:08:30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5 23:46:26
6、        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
李建德、赖涛昌,《关于企业所有权与企业产权的探讨》,制度经济学(2007)年会论文投稿
与所有权(ownership)相比,产权的外延要广得多。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作为经济关系的产权产生得很早,而作为法权的所有权却是产生在后的。所有权是从产权中派生而来的,是产权内涵的发展。“property right”是单数,是指所有权;“property rights”是复数,指产权。
所有权指财产归属的权利,也称财产所有权或资产所有权,是物权,主要是法学概念,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所享有的权利和非财产所有人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产权是关于人的权利,主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通过物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权利关系。Furubortn and Pejovich(1972,中文,第205页)指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所有权主要反映人与物的关系,强调物的归属,某人拥有某一物,这是所有权;而产权则是基于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考虑的是在使用财产过程中对他人造成的后果,个人对支配自己的物的权利和他人发生了关系,从而作出界定和限制时,就是产权。通过物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已经形成了可以被第三方认可和证实的关系时,就是所有权。
“产权”是从“所有权”发展而来的,首先有了关于物的所有权,才有人们关于这一物的人们之间的产权关系,所有权是人们基于某一物的一种根本关系。
学术界对企业内部权力的关注始于对企业所有权(ownership of the firm)的研究。这里的所有权最初是指企业出资者的资产所有权(ownership of the asset),起初,它与“产权”是一致的,即指出资人对企业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这种权力和古典企业(业主企业和合伙企业)形式密切相关。在这种企业里,出资人就是企业所有者, 也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享有对企业收益的占有权、对团队成员的雇用和解雇权。而这些权力的根源在于企业所有者投入了资本。
Alchian and Demsetz(1972)用“剩余索取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GHM模型则从契约及其不完全性出发,用“剩余控制权”来重新解释企业所有权。张维迎(1999,第70-71页)也认为,“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概念,……,而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是和企业的物权,也就是和资本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的,而剩余控制权提出以后,拥有物权的要素所有者却不一定拥有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是和决策所需要的知识要素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的所有权仍然是指企业的实物资产的所有权,在公司企业中表现为股东权利和董事会权利。而按GHM模型的认识,企业的产权是指合同权利之外的剩余权利,主要是指剩余控制权以及与其相匹配的剩余索取权(李建德,2000,第219-222页和第331页)
在重要的剩余控制权从资本所有者向其他知识所有者转移的过程中,企业的形态也随之发生变迁:从业主企业到以股东为主的经理企业,经理为主的经理企业以及后经理企业。与此相应,在业主企业中,企业所有权与企业产权是重合的,而随着企业形态逐步演化为股东为主的经理企业、经理为主的经理企业和后经理企业,企业的决策所必须的知识越来越超越投资知识,拥有重要控制权的人员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企业所有权在企业产权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小。
结论: 企业的所有权一定是指企业的物权,可以包括资本所有权、土地所有权等。因此我们不赞成张维迎说没有企业所有权的说法,他说,“企业作为一种契约,其本身是没有‘所有者’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中,使用了‘委托权’代替‘所有权’一词。(张维迎,1999,第72-73页)”,也不同意大多数经济学家把企业所有权看成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索取权,同样不同意名义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的划分。在我们看来,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以及与此对应的剩余索取权属于企业产权的范畴,企业家以及拥有企业的重要的剩余控制权的经理、其他人员都是企业产权的拥有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