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方报业集团牵头,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名牌杂志、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参考消息、世界经理人杂志等多家媒体对我国的民营企业予以特别关注。以下是创富榜白皮书和人物创富榜分析。
2006年南方周末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白皮书
今年南方周末已是连续3年推出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本榜作为创立中国民营企业全新评估标准,一直长期关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中国民营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得到了根本性提高。
一、中国民营经济总体情况
2005年是民营经济地位与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年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见表一)。
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资本总量看,全国企业法人中的个人实收资本5.1万亿元,占全国企业实收资本的28%。
2.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这几年来,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日益增多,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挑战。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
2000年至2005年,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2.79亿增长到3.49亿。城镇民营经济的就业人数从1.5亿增长到2.07亿。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就业问题的基本解决,也就没有社会的基本稳定。
3.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
从税收总量看,目前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70%-80%,成为地方的主体财源。
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05年私营企业税收为2715.9亿元。
需特别指出的是,民营经济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而且成为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首先,近2500万家个体工商户涉及家庭人口达7500多万人,其中多数人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其次,430多万家私营企业及投资者超过1100万人,家庭人口超过3300万人,这些家庭多数是富裕家庭,极少数是富豪。第三,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若按直接统计法(统计公布数据,包括乡镇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计算为1亿多人,若按排除法(扣除国有、集体、外商和股份与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从业人员后)计算则达3亿人左右,他们因能够就业而获得了生活保障,其中多数人过上了温饱和小康生活。
二、民营经济新气象:
1.“非公经济36条”政策出台,民营经济新起点2005年2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其显著特点是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重大突破。对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次正式提出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文件颁布后至2006年上半年,已有10多个部门和单位、31个省区市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
在“非公经济36条”政策的推动下,2005年,新办企业增加,技术进步加快,对外贸易扩大。注册私营企业已达430万户,增长17.82%;注册资金达到61331.25亿元,增长27.94%。
2.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企业“走出去”的生力军
随着进出口贸易权逐步放开,愈来愈多的私营企业开始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经过几年发展,私营企业现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支强大“生力军”。私营出口企业从2000年的1800家,猛增到2005年的56000家。
2005年,私营经济进出口总额达1662.1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1.7%,其中出口总额为112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14.7%。
3.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2005年,中国民营经济质量明显提升,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整体素质正得到根本性提高。
逐步进入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
随着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以及私营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进入到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中。2005年私营企业在钢铁、化工、煤炭、电力、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资产和收入规模均不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十五”期间,除烟草、自来水等专营行业外,其他各工业行业中,民营经济在资产总值和销售收入方面均大幅度增长,且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采矿业、石油加工、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中,民营工业的资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规模以上工业15个百分点以上。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奉献公益事业
2005年,民营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取得很大进步,反映了企业日益增强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社会责任感。
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国光彩事业实施12年来兴办光彩事业项目13544个,投入资金1069亿元,帮助548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为中国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中小企业的崛起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中小企业发展,2005年这方面得到了很大改观,为其崛起提供良好契机。
据统计,2003年全国乡镇、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仅为14.4%。同时,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公开市场筹集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仅占1.3%。
2005年7月银监会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从政策、机制、程序和方法等方面,针对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制定了具体措施;证监会在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板块,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鼓励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国家开发银行探索了“两台一组”(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和社团组织)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2005年累计向担保公司发放软贷款27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32亿元,为缓解融资难开辟了新的渠道;浙江万向集团、横店集团和江苏红豆集团获准发行企业债券,这是非公有制企业首次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境外发行股票上市的境内企业119家,其中包括35家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已有38家非公有制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发行和上市,合计融资96亿元,占中小企业板家数和总融资额的比例分别为76%和80%。
三、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和非公有经济发展良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非公有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自身方面的问题。
1.非公有制企业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
非公有制企业雇员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内容不规范,履约率低。全国私营企业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50%,即使部分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也不规范,缺少必备条款,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及支付形式和时间等。此外许多企业实际执行很差,履约率普遍较低。
二是压低、拖欠工资,延长工作时间。
三是基本社会保险普遍缺失。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约1亿人,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
四是企业普遍没有工会。据全国总工会统计,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会入会率不到30%。有的企业虽建立了工会,但业主不按工会法规定拨缴工会经费,使工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有的甚至有意阻挠工会大的正常活动。
2.其他方面从私营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来看,许多方面需加规范。目前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名义上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但内部组织结构未变。在生产经营中,一些私营企业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和搞不正当竞争,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相当部分私营企业不了解或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大量企业环境污染重、设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卫生安全条件差、企业管理水平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严重损害其形象。
四、建议
以上这些制约民营、私营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采取积极和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最根本的是认真贯彻宪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和全面实施“非公有经济36条”及其相关配套措施。为此,有以下建议。
一是改善行政执法,改进司法监督,营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为民营、私营经济营造真正公正和有序的法治环境。
二是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动有关部门和行业加快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配套政策,努力消除某些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垄断势力利益的影响。
三是改革财税金融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和满足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需要的信贷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为民营、私营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展望
展望未来5年,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将呈现五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发展速度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可能达到40%以上,全部民营经济可能达到近3/4。
二、企业规模继续明显扩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形成
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将增长60%以上;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可能有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向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更大拓展,技术不断升级、产品档次更加提高
四、企业治理结构不断规范与完善,人才结构和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
私营企业中的公司制企业比例和海内外上市公司中的私营企业比例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合理和现代;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进入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普通员工素质进一步提高。
五、承担
更多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管理制度的相应建立和社会责任行为的具体履行,这一切,将推动民营企业进一步成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问题,政府部门应营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扬长避短。此外,企业要规范自身行为,提升整体素质,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部分材料来自《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5》、《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20:26: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