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周一在该行全球经济论坛上称,因全球央行对主要经济体或陷入衰退的风险做出反应,全球正进入到一个"再宽松"的阶段。
该行经济学家Spyros Andreopoulos和Manoj Pradhan指出,包括澳大利亚、欧洲、巴西、俄罗斯在内的众多央行已经开始降息,其他主要经济体也纷纷祭出非常规的举措。虽然金融市场的动荡还没有到刺激全球央行采取协同行动的地步,货币政策制定者对全球经济的下行也都做出了反应。
数据显示,自7月起,摩根士丹利观察的32家央行中就有12家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宽松政策。
其中包括:美联储推出扭转操作以拉低长期利率;欧洲央行降息并再次提供流动性支持;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扩大资产购买规模;瑞士央行将三个月期瑞郎Libor目标区间从0.00-0.75%下调至0.00-0.25%;澳洲联储降息25个基点;加拿大央行收回撤离支持措施的言论;巴西央行两度降息;等等。
上述两位经济学家表示,新兴市场可以说是被迫对发达国家的危机做出反应,因为外部需求十分低迷,迫使这些新兴国家停止了收紧货币政策的步伐。因此,摩根士丹利也对部分新兴国家犹存的通胀风险提出了警告。
Spyros Andreopoulos和Manoj Pradhan并表示,其实大部分央行的宽松举措都是预备行为,即央行预期将出现下行风险,而不是等到下行风险突然出现再采取行动。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更多的央行加入放宽政策的行列,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其中包括:美联储或大规模购买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欧洲央行年内有望再度降息25个基点,并持续购买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英国央行或在明年2月再度扩大量化宽松规模500亿英镑,甚至有12月就宣布此项措施的风险。
摩根士丹利并预计,更多的新兴国家将采取降息的措施。
摩根士丹利还指出,虽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边际效益有所减弱,但是相信新兴市场的宽松措施将良好支撑全球需求。该行并预计,伴随着全球央行大规模的放松举措,或能够阻挡潜在衰退的来袭,虽然在摩根士丹利看来,全球经济并不会陷入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