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ibearzhe在2006-12-6 22:45:00的发言: 如何论述均衡价格的形成,变化及应用。
主要是应用,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
均衡可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我这里谈局部均衡。什么是局部均衡?概括的讲,就是某一市场的产品或要素供求量相等,买者和卖者的行为相一致的情况。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关键在于理解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供求曲线看似简单,实际确实无数买者和卖者最优化化决策的集中体现。由于出于简化分析的考虑,西方经济学中级教材一般都假定通过水平加总单个消费者(或厂商)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得到市场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所以论述均衡价格的关键在于分析单个消费者(或厂商)的理性决策。消费者的理性决策就是在一定的财富状况的约束条件下购买一揽子商品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分析的关键在于理解这里的约束。消费者面临的约束是其财富,简化分析中假定其收入既定。西方经济学先后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来描述消费者的偏好。对消费者偏好的最典型假设就是认为它是严格凸性的,这样就得到了一般教材里的那条优美的平滑曲线,宛如一条向下飘动的彩带。把收入约束和偏好一结合就得到了最优决策,再把既定的一种产品价格变动一下,得到价格反应曲线。(可用希可斯替代效用收入效用或斯列茨基方程分析一下),根据价格反应曲线可以得到单一产品的需求曲线。这就是所谓的消费者理论了。在说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西方经济学家在对此进行分析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先假定产品价格既定,在由生产函数得到的成本曲线的基础上分析厂商的最优化决策,得到单个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水平家总就得到了短期市场总供给曲线。 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就得到这一产品市场的均衡。
市场论中比较耐嚼的是市场论那一块。这仍然是在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因为在分析某一市场是总假定其它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应用大概主要从价格限制,税收,补贴 方面,结合供求弹性等从效率角度进行分析。如,最低工资法,谷贱伤农,住房租金价格上限,税收和补贴等。在分析中,有时要考虑短期内和长期内经济主体的反映。比如,在短期内,如果政府突然对住房规定价格上限,那么租房者和供房者在短期内不能迅速对此作出反应,缺口不大,但长期内他们的反应将迅速使需求弹性增大,造成巨大的缺口,严重损害效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7 11:04:1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