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上帝的眼泪在2006-12-11 19:49:00的发言:…如果中央银行不采取冲销措施。国内物价就会上涨,在商品市场上,过多的货币追逐定量的商品,商品物价上涨;资本市场上,过多的货币追逐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价格就会上涨。当然,在这两个市场存在替代的关系,因为他们都能够保护资产不会贬值,至少能够保值拉…
这里可能还要澄清一个问题: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与金融资产“增值”,可能有区别——源于计价方式的区别。
一项金融资产以某种货币标价的价格上涨,并不代表该项金融资产以另一种货币标价的价格也上涨——缘于两种货币间汇率可能在变化。
显然,一项金融资产价格几何这样的说法,必须假设或默认某种标价方式。而当我们把标价方式规定于“标准化商品”(Normal Goods,比如某种规定好的商品篮子),一项金融资产的“价格”又可能大不一样了。
通常所谓“以某种货币标价的一般物价水平”,不妨可以理解为标准化商品与该种货币间的“汇率”。
说了半天,其实就想说,当我们谈及“升贬值”时,首先应指明标价方式。这样,给我们一个感觉,“物有所值”完全可能是个“名谓”的游戏。
所谓“名义值”与“实际值”之争,不外乎是两种“名义值”之争(名谓之争的游戏)。只不过,人们可能更愿意假设或默认某种“名义值”是(或叫作)“实际值”。
重商主义者将“实际值”规定成某种纯贵金属的物理质量;劳动价值论者将“实际值”规定成抽象劳动的时间;效用价值论者将“实际值”规定成“(边际)效用量”;货币面纱者干脆将所持货币量当作“实际值”——他们中有些人则可能更愿意只将某种货币(所谓“硬通货”)才当作“实际值”,其他软通货则只是“名义值”,也因此他们愿意大喊外汇交易的赔与赚;还有人愿意将“实际值”规定成某种商品篮子……
因为上面这些“实际值”间的“汇率”并不是“固定”的,所以人们才有了多多纷争。这就是所谓“价值观”之争吧(很有哲学意味了)。身怀不同价值观(或者说“实际值”规定不同)的人同时参与到了一起(比如股市、汇市、金市、米市、油市……),大家的互动能让彼此皆大欢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