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princemlk在2006-12-12 10:34:00的发言: 关于这种因果关系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你把人民币所谓的“价值”看成是一种国内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而“低估”是对这种“价值”的错误估计;
 而我认为,这种“价值”——完全是相对于国际硬通货币相比较的,本质上不是因为国内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提高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而仅仅是因为外国硬通货币地大规模流入;也就是说它是作为对外贸易出超的结果,而非原因;
 至于为什么外国硬通货币会大规模流入,是因为贸易出超,以及投资流入;
 至于为什么会贸易出超,投资流入,恐怕不一定就是因为“生产力在提高”;比如说不顾劳工的利益任意压榨,不计成本的输出本国资源,或者象17到18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南美寻找到新的银矿,也一样能换来大量的硬通货币;
  中国改革初期,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不超过1:2,可是随着中国国内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汇率却反而超过了1:8,这是为什么?
 因为国内的生产力提高,物资丰富,市场对于流通货币的需求也就增加,所以人民币发行迅速增大;但是这没有使得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相反却是迅速“贬值”,尽管国内生产力已经迅速提高;
 所以所谓“贬值”和“升值”(即所谓“高估”和“低估”),不完全是国内生产力变化的反应,也不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反应,而仅仅是本国货币与外国硬通货币相比较的一种反应,其实也就是一个国家黄金储备量,或是其他类型硬通货币储备量的反应;
  老大,我真的其晕无比了,你什么时候听过我在这里提过“价值”二字?如果你对一般均衡不陌生的话,应该知道(均衡下)实际的交换比例完全取决于实物层面,与所谓的“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技术替代率”有关,后者恰恰是取决于要素的边际产出的。从要素产出过渡到实际的交换比率(实际汇率正是一种实际交换比率),并不需要任何“货币”乃至“硬通货”来做中介,更不需要“价值”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堂。 
 
硬通货乃至货币的多少,与汇率高估或者低估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后者是一个与实际汇率相关的概念:eP*/P大于1可以叫做本币低估,相反,可以叫做本币高估,仅此而已。这里不需要硬通货来做比较,更不需要“价值”,也与“贸易出超”“通货流入”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的理解未免太也古典了一点。汇率的低估或高估,最终只跟实际量有关 
 
不过货币量倒是与名义汇率有关,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名义)汇率的波动,压根就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是有的。至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1到1:8(这是名义汇率),不知道您愿不愿意把这理解为一种扩张的货币政策? 
 不顾劳工的利益任意压榨(当然也是同时不顾资本家利益),不计成本的输出本国资源的方法大概也是有的:比如人为调低本国币值就是其中一种.但这种方法是一种短期的"政策手段",长期来看,会通过通货膨胀实现均衡,这就是今天中国在发生的事情.
 最后提醒您一点,17,18世纪的伊比利亚,压根就是贸易逆差而非顺差,因为他们的硬通货是从美洲地底下挖出来的,而非卖东西换来的。您怕是记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2 17:24: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