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是中国近代大教育家。以下摘一段今年10月24日《今晚报》在纪念张伯苓诞辰130周年的报道。
……张伯苓是中国近代大教育家,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齐名。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中国缺乏大教育家。与会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应该让我们深思。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张晓唯教授指出,大教育家是有教育理想的,而现在不少校长只是“上传下达”的管理者。此外,“官本位”的思想侵入了校园,不少校长不是忙于教学、育人,而是把能不能晋升当成了首要任务。一些学者认为,在现有体制下,校长多是实行任命制,且任期只有几年,他们的关注点在于任期内学校的升学率和教学业绩,而无法形成长期、整体的教育思想。同时,由于校长公务繁忙,通常会把抓教学的任务交给负责教学的副校长。这样,很多教育思想无法得到实现,也难以涌现出教育大家。
……
重温张伯苓的两个教育主张
▲张伯苓有着超前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学校很多方面与现代的西方学校接轨。当时私立南开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世界史等课程,用的是当时发达国家的原版英文教材,教师用英语直接授课,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科学知识,从而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学生高中毕业时,英文的听说读写水平已经在今天英语六级之上。张伯苓认为学好英语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南开学校对学生有着严格的品行教育。“镜箴”对学生面容、穿着、仪表、风度、心态都做出了具体的、较严格的要求。学校教师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如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都不吸烟,吸烟的老师也不在学生面前吸。在南开学校,在校学生会因为品行未达到要求而被淘汰,而不是因为学习的原因遭淘汰。而学生考试作弊要被开除这条规定,在今天的南开大学依然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