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31 1
2006-12-09
<P>不同行业的人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博弈表现为价格体系的博弈——价格体系代表了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P>
<P>假如社会有两种分工(实际上社会分工更复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卖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卖米。<o:p></o:p></P>
<P>正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是菜贩,提高菜的价格,那么他们就可以赚取更多的钱,这样他们就有了消费其它商品的能力,表现出来就是买更多的米。<o:p></o:p></P>
<P>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是米商,提高菜的价格,那么他们也可以赚取更多的钱,这样他们就有了消费其它商品的能力,表现出来就是买更多的菜。<o:p></o:p></P>
<P>假如菜的极限产量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米的极限产量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o:p></o:p></P>
<P>不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是菜贩,制定的价格秩序是多少元,但最终落实到分配上的都是米,同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制定的价格秩序是多少元,落实到分配上都是菜。<o:p></o:p></P>
<P>现在我们考虑<B>社会理想价格状态</B>,(请注意是理想价格状态)价格体系需求关系会是怎么样。以及市场经济怎样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生生产过剩的危机</P>
<P>首先,我们把社会先抽象为只有这个6个人,这是为了便于分析。由于菜的极限产量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那么假设一个人的平均消费动态上是一样的,每个人将分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6</FONT>的菜,如果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消费,那么可能有一个增量,那么最终平均每个人将分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产量超过人们的需求那么将会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o:p></o:p></P>
<P>理想均均衡状态那么对于每个人将分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6</FONT>的米,或者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的米的情况。<o:p></o:p></P>
<P>我们先分析一下市场经济,各商品(或者说是产品)的价格博弈关系。<o:p></o:p></P>
<P>菜和米的初始价格未知!<o:p></o:p></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要通过试错法来确定菜的价格,同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也要通过试错法来确定米的价格。<o:p></o:p></P>
<P>存在以下这几种博弈关系(有可能没有列举完,只举几例,但理想条件下都上达到上面所说的情况):<o:p></o:p></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假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初始定价把一个计量单位的菜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5</FONT>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元,最终都会形成统一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元的价格。<o:p></o:p></P>
<P>但是由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分配到的米产量不够,假设米的初始产量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在短缺条件下,那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分到的米肯定少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6</FONT>。<o:p></o:p></P>
<P>这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提高菜的产量,一种是提高价格(由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之间也存在博弈,也就是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不可能垄断菜的出售,不能可通过压缩产量来提高价格)。<o:p></o:p></P>
<P>在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种情况下对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有两个分支条件,我分为①、②,我们只分析一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会得以怎样的结果。<o:p></o:p></P>
<P>①、假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获得的菜也是短缺,那么就会少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6</FONT>的菜。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提高菜的产量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得到满足,那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就会乐于出售剩下的米(由于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对菜进行提价的压力),最终使得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个人都分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6</FONT>的菜,假设菜也是的短缺的,那么最终每个人将得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1)/6</FONT>米。<o:p></o:p></P>
<P>②、假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不短缺,或者说菜是过剩,那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最终会单纯的提高价格或压缩产量提高价格到所需的米,得到所需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6</FONT>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2</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的米。<o:p></o:p></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FONT>和情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多说。<o:p></o:p></P>
<P>3、还可能有这种情况由于人的生产能力或当时的生产能力有限,那么每个人都到均衡的分配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可能A、B、C中有人加入到D、E、F生产米的行例当中(条件是菜不短缺,米短缺),又可能是反过来的情况D、E、F有人加入到生产菜的行例中(条件是米不短缺、菜短缺),还有可能是两行都短缺,但比例不合理,也就是价格体系不合理,其中的一方就会加入到另一方,最终形成均衡的分配。<B>所以说价格体系表现了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B>。</P>
<P>   下次再分析理想中的计划经济达到最优的情况以及市场经济在复杂分工体系中为什么会发生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实质就是市场经济行业之间的比例失调,而陷入贫困的人或弱势行的企业不同转行到其它相对过剩的行业中去。</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9 16:18:0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9 15:23:00

【原创】科学的精神与计划经济

现代社会所推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可重复,可检验的事实就是的精神”。任何可以称得上科学的理论和学说必须是可重复可检的,无论结构上再巧妙、精致,逻辑推理如何的严密,丢掉了这条基本的原则都称不上科学。

或许每个人观察客观事物视角和他们所据有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得出结论也存在差异,但必须据有科学的精神,丢掉了这条根本的原则,再吸引人的观点和立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正是有了科学和称得上科学的理论的帮助,我们人类才会像今天这样创造出辉煌的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人类不管主观、客观上情不情愿,已经是在是在改造这个客观世界了。

正如市场、资本、企业等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人类的某种活动而导致的。市场、资本、企业实际上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一个系统或平台而已,通过人为制定的法规、准则规范化其经济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也有许多创造是在这个平台上完成的,然这个平台或系统本身确有着巨大的缺陷和漏洞。为什么就不能依据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科学的精神建立起一个新平台或系统呢?如果我们大家都还是像中世纪神职人员那样处于对新物事的恐惧。那么说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还需要勇敢和智慧的开拓者继续不懈探索和努力以及不断的负诸可重复可检验的实践。

有了思想上的解放才能真正认识到市场这个平台或系统是可以被代替的。标准化经济(中央计划经济)并不是对于市场的模拟,而是整个经济的结构或系统的革命。它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现代社会科技门类和工作种类不断增加,从工程学上要求有巨型企业或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因此理论上相对成本较低且快速高效计划经济制度或垄断企业更适合现代社会上游基础的基干产业恐怖的规模化生产和大型工程的实施,如果真是完全的市场化追求传说市场经济那种的最优资源配置,那么交易、谈判时间将会被无限化的延长。不过有证据表面,用于上游产业的那种计划经济方式对于下游产业的确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上游产业生产出相对标准化的原料、原件,这会出现无数种的排队组合,如何动态的把这些资源配置得相对较优成本较低,这正是集中控制最大的难题。当然随着这种组合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市场经济在这领域也是很脆弱的,不过在这个领域相对于集中控制(垄断的大企业的计划)来说的确有其配置资源上的巨大的优势。但是对于下游产业还存在着一种非市场化的间接控制,那就是线性规划,影子价格并不是对市场的模拟,而是依据现有的资源及上游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基础工业能力而定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客观制约因素,只要依据这种因素那么配置资源的成本将相对最低和最有效,而不会发生混乱和经济危机。因此说影子价格是在动态模拟这个一塌胡涂的现实世界是不正确的,它反映的是已经完全标准化了的上游产业以及经济体的自然资源等对下游产业周期性的动态的客观制约因素。
即使影子价格的条件不存在,与最优的资源配置相比,任何经济计划都可能带来效率损失(理想条件下完全管制的计划经济除外),这是对的,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趋向于最优化,这也是对的。但是 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配置资源都需要成本 ,计划经济的成本已经被讨论的很多了,譬如:当雇员每天领固定的工资而不是计件工资时,雇员会趋向于偷懒,当企业使用固定的考核指标时,考核指标之外的事项将不被重视这都是计划经济的成本。 但纯粹的市场经济同样存在巨大成本 ,因为在个别劳动者不能完全理解整个经济体系的时候,一切资源和人力的组合都需要用试错法和竞价来挑选,这对于两个樵夫组成的砍树经济或许合适,但如果你指望任何现代工业企业的全部成员通过自由的互相交易来完成分工合作,谈判时间可能会超过整个人类历史,甚至永远无法达成谈判。在这一方面,企业家要比经济学家清醒的多,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效率,他们不追求虚幻的“最优配置”,而是宁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人类智慧来分配资源而不去指望低效率的市场。

  市场可以对资源配置提供压力,使资源配置趋向于最优化,但在复杂的现代经济中,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过低,人类必须创建企业,在企业范围内对资源配置进行计划管制。这种管制不一定能达到最优配置,但它可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资源配置,从而节约了最大的成本:时间。事实上,目前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不否认企业存在的现实,但他们坚持认为企业的存在不改变总体上的市场经济,因为企业之间还在互相竞争,形成外部的市场经济。另外,经济学家还坚持认为随着企业的增大,内部成本会逐步上升,带来越来越高昂的成本,从而保证了宏观上的市场经济。但是他们 没有考虑到的另外一个事实是:随着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科技门类和工作种类不断增加,市场本身配置资源的成本也在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一个科技进步不断改变最优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里,市场永远不会及时的把资源配置到最优 。两相对比, 理论上对最优配置的趋向并不能帮助市场经济获得胜利,胜利永远属于成本相对较低的一种经济制度 。哪一种制度将胜出呢?经济学家在作出市场最优的结论时并没有详细的对比两种体制的成本--事实上,从来不愿意关心具体的工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学家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是通过复杂的分工模型推导公有制计划经济成本更低更有效率。
我们所探讨的只对于不懈追求真理和科学精神的勇敢而智慧的人们才有意义。如果经济学界还是这样蛮不讲理,死死的信奉不变的信条和上帝,那么可以说是经济学界的悲哀,说明这个领域还处在和中世纪一样的神权统治下的思想桎梏中。


1、经济学界现在已经陷入某种迷信自由市场和私人产权制的极端倾向中。对这些理论的明显的漏洞、不切实际及不符合他们味口的观点、看法可以视而不见。难道说这一领域不是处在神权的统治之下?学校的学生、社会上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民众就一定要服从和毫不怀疑的相信导师们和主流的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学说!自由精神、科学精神何在?

2、我们现在对于资产社会财富的处置方式是武断的依据某种本来可能是不可靠而且是很值得怀疑并可能存在着巨大漏洞或许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理论的在随意处置。这对于社会和广大的民众来说难道不是灾难么?

3、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社会及经济秩序而存在的么?假这个市场经济本身存在问题,但有方法可以比较完美的解决社会、经济存在的巨的漏洞或缺陷,为什么政府就不能全面介入呢?

4、张五常之流的理论不用说了,对于现实生活复杂分工的社会分工来说本身就是不合客观实际的,而且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是不是让资源真正的配置得最优?比公有制计划经济等更有优势,每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取得最大的收益如果是以货币来衡量,由于有货币的中间因素存在,这本身就存在比较两种制度的信息不对称和扭曲,两种制度及产权下社会上人每所享受到的实物财富更多不能以简单的以货币来衡量。因为两种不同行业或分工的人存在着分配上的搏弈,货币很可能扭曲这一点。

5、科斯的理论及边际效用并不能解释现在社会这种复杂分工下的情况,随着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科技门类和工作种类不断增加,市场本身配置资源的成本也在越来越高。而且也市场经济也会越来越脆弱。信息的不对称,如果企业家真正要选择理论上的最优配置,那么谈判的时间有可能比人类历史还要长,而且科技进步是不是要等待的市场最优的配置这一漫长而无边际的时间。相反中央计划经济至少从工程学的角度来讲是高效的也更加适合这种门类复杂的社会分工,与市场经济相比成本也相对较低且高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9 15:29: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