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7837 12
2006-12-10
<P>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
<P>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98%" border=0>

<TR>
<TD class=tdCapf>内容简介:</TD></TR>
<TR>
<TD class=Text>
<P><FONT size=2>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系统是资源配置的关键。金融系统把家庭的储蓄注入企业部门,并在企业之间配置投资资金;金融系统可以实现家庭消费和企业支出的跨时平滑;同时金融系统能够使企业和家庭分担风险。这些功能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共有的。然而,这些金融系统的模式是广泛多样的。在美国和英国,竞争性市场主导着金融界,而在法国、德国和日本,银行传统上就起着最重要的作用。<BR>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的差别如此巨人?难道不同的金融系统仅仅再现满足类似需要的选择方式吗?当前以市场为基础的系统演变的趋势是合意的吗?<BR>  富兰克林·艾伦和道格拉斯·盖尔认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是最好的这样一种观点过于简单化了,必须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例如,金融市场在分担风险方面可能差些;银行业竞争也许是无效的;金融危机好坏参半;以及所有权和控制的分离其实是最优的。金融机构并不仅仅是一层面纱,把配置机制掩饰起来并不影响它,但对于克服市场不完全性却是关键。一个最优的金融系统同时依赖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BR>  富兰克林·艾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的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BR>  道格拉斯·盖尔是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FONT> </P>
<P>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98%" border=0>

<TR>
<TD class=tdCapf>作者简介:</TD></TR>
<TR>
<TD class=Text><FONT size=2>
<P>本书作者艾伦敦授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主席,是国际上极负盛名的金融学家,近年来他和纽约大学的盖尔教授共同展开了全球金融系统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其研究成果在金融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本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汇集。这本著作在充分比较现有的主要金融系统模式的基础上,从投资者、金融中介及其他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着手,详尽剖析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在金融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力图准确刻画各种金融系统模式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本书中,作者提出如下观点:</P>
<UL>
<LI>与银行等金融中介相比,金融市场在风险分散方面并没有必然优势,片面强调金融领域市场化是错误的;
<LI>银行业竞争可能不利于资源配置,一味强调竞争是没有根据的;
<LI>金融危机是坏事也是好事,对金融危机的硬性消除可能是有害的;
<LI>在公司治理方面,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在现实世界可能是合意的;
<LI>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互补,而不是替代;
<LI>在金融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投资者的参与成本。</LI></UL>
<P>总之,一国如果要选择恰当的金融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到现存的约束条件,这一点对我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P>
<P>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98%" border=0>

<TR>
<TD class=tdCapf>书  评:</TD></TR>
<TR>
<TD class=Text><FONT size=2>
<P align=justify>    只要任何人有兴趣深刻理解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是怎样演化的,以及金融系统是怎样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些问题,这本优秀的著作就必须要读。</P>
<P align=right><FONT color=#ff6600>——安江·萨克<BR>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爱德华·J·弗雷银行学和金融学教授</FONT></P>
<P align=justify>    在这本内容极为丰富的著作中,爱伦和盖尔不遗余力地探讨一个难题:为什么德国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如此不同的金融系统?在探讨过程中,他们发展了关于金融系统若干问题的新模型和新思想。这本著作井井有条地把许多不同的线索综合起来,并给出了我所见到的关于金融系统的一种最深刻的理解。该书提出了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析框架,新金融大厦的学生们没有人能够忽视它。</P>
<P align=right><FONT color=#ff6600>——帕特立克·伯尔顿<BR>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FONT></FONT></P></TD></TR></TABLE></P></FONT></TD></TR></TABLE></P>


<P>
<TABLE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0 width="98%" border=0>

<TR>
<TD class=tdCapf>章节目录:</TD></TR>
<TR>
<TD class=Text><STRONG>第I篇 构建平台</STRONG><BR> 第1章 比较金融系统<BR>    1.1 目的<BR>    1.2 背景<BR>    1.3 竞争与风险分担<BR>    1.4 企业的角色<BR>    1.5 中介与市场<BR>    1.6 权衡<BR> 第2章 金融系统发展史<BR>    2.1 早期金融系统<BR>    2.2 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系统<BR>    2.3 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BR>    2.4 意义<BR> 第3章 机构和市场<BR>    3.1 美国<BR>    3.2 英国<BR>    3.3 日本<BR>    3.4 法国<BR>    3.5 德国<BR>    3.6 结论<BR> 第4章 公司治理<BR>    4.1 公司的不同概念<BR>    4.2 非营利组织和互助组织<BR>    4.3 结论<BR> 第5章 市场的局限:古典观点<BR>    5.1 阿罗-德布鲁-麦肯齐范式<BR>    5.2 不完全市场均衡<BR>    5.3 效率<BR>    5.4 生成、价值最大化和分权<BR>    5.5 股东一致性<BR>    5.6 证券设计和公司财务的相关性<BR>    5.7 模型化不完全市场<BR><STRONG>第II篇 竞争与保险的对比</STRONG><BR> 第6章 跨期平滑<BR>    6.1 不完全风险分担:一个例子<BR>    6.2 模型<BR>    6.3 市场均衡<BR>    6.4 跨期平滑<BR>    6.5 事前效率和跨期平滑的起源<BR>    6.6 近乎一致的帕累托效率<BR>    6.7 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BR>    6.8 结论<BR>    6.9 附录<BR> 第7章 信息和资源配置<BR>    7.1 价格和分权化<BR>    7.2 风险、分权化和制度<BR>    7.3 信息效率、投资和风险分担<BR>    7.4 相关文献<BR> 第8章 银行业竞争<BR>    8.1 对竞争的态度<BR>    8.2 竞争和网络<BR>    8.3 竞争和冒险<BR>    8.4 动态竞争<BR>    8.5 竞争和金融稳定性<BR>    8.6 结论<BR> 第9章 金融危机<BR>    9.1 银行业恐慌<BR>    9.2 最优货币政策<BR>    9.3 泡沫和危机<BR>    9.4 金融脆弱性<BR>    9.5 结论<BR> 第10章 再谈判和关系<BR>    10.1 金融系统和关系<BR>    10.2 再谈判和承诺<BR>    10.3 再谈判和不完全合同<BR>    10.4 在一个风险分担问题中的再谈判<BR>    10.5 不可证实性和再谈判<BR>    10.6 竞争和敲竹杠问题<BR>    10.7 关系的经验重要性<BR><STRONG>第III篇 企业的角色</STRONG><BR> 第11章 自治、自我融资的企业<BR>    11.1 企业理论<BR>    11.2 不对称信息和经理相机处置权<BR>    11.3 激励、成长和留存收益<BR>    11.4 内部资金市场<BR>    11.5 公司收购与兼并<BR> 第12章 企业的目标<BR>    12.1 文化和企业组织<BR>    12.2 企业的期界<BR>    12.3 管理博奔<BR>    12.4 价值最大化、成长和风险承担<BR>    12.5 金融机构<BR>    12.6 结论<BR><STRONG>第IV篇 市场和中介<BR> </STRONG>第13章 观点的多样化和资源配置<BR>    13.1 共同先验概率和共同知识<BR>    13.2 一个多样化观点的模型<BR>    13.3 市场融资和中介融资<BR>    13.4 均衡<BR>    13.5 结论<BR> 第14章 有成本的市场<BR>    14.1 市场的可行性<BR>    14.2 信息和不确定性溢价<BR>    14.3 随机搜寻<BR>    14.4 额外的证券<BR>    14.5 搜寻和社会学习<BR>    14.6 结论<BR> 第15章 关系和风险分担<BR>    15.1 正在变化的中介范式<BR>    15.2 明晰的风险分担合约<BR>    15.3 自我实施的隐含合约<BR>    15.4 减少市场的参与成本<BR>    15.5 履行关系的策略<BR>    15.6 结论<BR> 第16章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索引<BR></TD></TR></TABLE></P>人大网上书店:<a href="http://club.crup.cn/" target="_blank" >http://club.crup.cn</A></TD></TR></TABLE></P> [推荐]比较金融系统(by 富兰克林艾伦) <B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28 13:43:00

中文版序言

美国与德国的金融系统谁

比较金融系统

中文版序言

200242日)

弗兰克林·艾伦 道格拉斯·盖尔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位刚从德国返美的同事评论道:德国的金融系统远落后于美国的金融系统。他的评论最早激发了我们对比较金融系统的研究,并最终促成了本书的写作。在美国金融学术界看来,这位同事的评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毕竟这一评论恰逢美国刚刚经历过的繁荣的金融创新时期。历史地看,此时美国的股票市场交易量要大得多,交易成本也处于历史上的低水平。衍生工具市场和其他市场正在兴旺。通过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融资向通过市场融资转变的现象日益普遍。相比之下,德国一直没有经历过大量的金融创新。在德国,股票市场不是很重要,衍生工具市场虽存在,但量很少,而且银行一直主宰了资金的供给。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大量累积的证据似乎表明美国的金融系统的确遥遥领先。

然而,德国是(而且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人均GDP与美国相差不多,特别是恰当地考虑到美国较长的工作时间和较短的假期时,尤为如此。如果德国的金融系统如此落后于美国的金融系统,德国能取得这样高的人均GDP吗?

理论层面上,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日益增多的文献也涉及到不对称信息或其他类型的市场不完美条件下银行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决定研究不同类别的金融系统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本书即为研究结果。

我们的研究包含了法国、日本和英国的金融系统,而不仅仅关注美国和德国的情况。英国与美国相似,其活跃的金融系统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相对于我们研究样本中的其他国家,英国一直不是那么成功。日本具有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有点像德国的情况。从经济增长来看,与德国和美国相比,日本还算是较为成功的。最后,法国代表了一种极端情况:传统地看,这些国家银行主导金融系统的程度一直非常高。但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金融系统更多地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系统转变。

依据不同国家的历史、市场和机构以及公司治理情况,本书第一部分勾画了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所有这些国家金融系统的发展史都相当不同。美国的金融系统一直受到严重的政治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系统受政治的影响要小些,但在不同程度上较多地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从金融市场和机构来看,美国和英国的金融系统与法国、德国和日本的金融系统截然不同。比如,上市公司的股权(包括直接和间接被家庭持有的)在美国和英国的家庭资产组合中的重要性要远比在其他国家的大。至于公司治理,美国和英国有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而法国、德国和日本则没有。

按照传统理论(大多在美国和英国发展起来的),美国和英国的金融系统更好。然而,正如上面所指出的,这似乎与实际不符。所有这些国家都很富裕。这表明所有这些不同的金融系统都促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本书认为,问题要比传统理论所揭示的更为复杂。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本书主要关注世界上五个富裕国家的经验。本书包含的许多见地与新兴经济(如中国)相关。尽管对新兴国家金融系统最优形式的探讨会引致另外一些话题,但是,我们会再一次针对“好的”金融系统应是何种形式这一问题达成传统上的共识:“好的”金融系统应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这些是美国和英国金融系统所宣称的特征。因此,事实上的建议是:新兴国家应具有像美国和英国那样的金融系统。

至于刚从德国返美的那位同事的评论,其意见是否具有充分的依据尚不完全清楚。从这个角度看,正是中国提供了与传统共识相对的反例。按照传统标准,中国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失败的金融系统。然而,实际上中国已经取得了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一些人可能认为,要是中国一直有一个好的金融系统,中国将会做得更好。但这种反事实的争论不具有特别的说服力,因为其他新兴国家的金融系统具有好的金融系统的某些特征,但却一直运作得很差。比如,印度有好的会计体系和法律体系,但印度的经济增长却一直很低。

中国为何做的这样好呢?中国如何为惊人的经济增长融资?从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两方面理解中国的金融系统是一个关键的研究课题。促成中国取得这种非凡成就的准确的替代机制是什么?当中国变得更富裕时,现有的金融系统仍然有效吗?或者必须进行金融系统转轨,使其更接近于美国和英国的金融系统吗?这正是中国金融系统面临的最主要的一些问题。研究团体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以便在短期内提供满意的答案。我们希望本书将提供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并将为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一个有用的起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8 13:44:00

美国与德国的金融系统谁

(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 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比较金融系统》

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时总是期望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迪。金融政策无疑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政策之一。环顾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以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又称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模式;以日德为代表的日德模式,又称为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模式。从这些国家近期的经济和金融改革来看,他们似乎期望得到市场和中介(银行)都发达的金融系统。人们能否得到市场发达、中介也发达的金融系统,并由此推进经济增长呢?

弗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教授和道格拉斯·盖尔(Douglas Gale)教授的新著《比较金融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正是一部对全球发达国家金融系统作比较研究的力作。这一重要的著作将为我们“设计”金融系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位刚从德国返美的金融学家评论道:德国的金融系统远落后于美国的金融系统。德国一直没有经历过大量的金融创新。然而,德国是(而且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人均GDP与美国相差不多,如果德国的金融系统如此落后于美国的金融系统,德国能取得这样高的人均GDP吗?

英国与美国相似,其活跃的金融系统具有很长的历史。然而,英国一直不是那么成功。日本具有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有点像德国的情况。从经济增长来看,与德国和美国相比,日本还算是较为成功的。依据不同国家的历史、市场和机构以及公司治理情况,本书勾画了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这表明所有这些不同的金融系统都促成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本书认为,问题要比传统理论所揭示的更为复杂。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弗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教授1980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宾尼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长期从事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主席,在金融界享有盛誉。另一位作者道格拉斯·盖尔(Douglas Gale)教授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主任,长期从事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从90年代初以来,两位作者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刊物(如《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合作发表了数篇有关金融系统比较研究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较金融系统》这本专著集中地概括了两位教授数年来对两种金融系统作比较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思想。

两位教授按照中介和市场在企业融资、资源配置和对投资者福利关系的功能权衡上展开,根据发达国家不同金融系统的实际经验,深入研究了由市场、中介、企业和居民参与的金融系统在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所承担的功能。结果发现,中介与市场之间存在权衡关系:中介和市场在投资风险分担上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中介和市场对投资者的福利具有不同的含义。中介(银行)能够给投资者福利提供跨期平滑的作用,并能够节约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成本,即投资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和时间的机会成本。而市场则能够为哪些对拟投资项目的好坏持有不同意见的投资者提供一个达成一致意见的场所。因此,市场能够满足投资者观点多样化的要求,而对那些意见较为一致的投资项目,中介则能较好地满足这类融资要求。中介和市场都是政策制定者在构建金融系统时的备择对象,中介和市场之间是共生关系。

但由于各国的历史起源、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金融系统的发展总是在市场和中介之间权衡。一些法律制度及习俗造成了一些国家的金融系统更依赖于银行,而另一些国家的金融系统则更依赖于市场。中国的金融系统变革会向哪一种模式演变?还是期望得到一个市场发达、中介也发达的金融系统?还是依赖自己独特的历史制度和改革背景自发地向前演变?相信《比较金融系统》会对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有所帮助。马学亮62510566—517 mama113@sina.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8 13:46:00

评艾伦和盖尔教授的新作《比较金融系统》

王晋斌 马学亮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的艾伦和盖尔教授的新著《比较金融系统》是一部有关全球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比较研究的力作。弗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教授1980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美国宾尼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长期从事金融经济学的研究,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主席,在金融界享有盛誉。另一位作者道格拉斯–盖尔(Douglas Gale)教授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经济系主任,长期从事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从90年代初以来,两位作者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刊物(如《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合作发表了数篇有关金融系统比较研究的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比较金融系统》这本专著集中地概括了两位教授数年来对两种金融系统(美英模式和日德模式;或称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市场模式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市场模式)作比较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思想。

全书把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金融市场的研究上,并注重吸收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以及合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投资者个人选择行为、机构行为以及机构、市场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传统认识,两位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兼收并蓄、不乏创新是本书的特色。

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两位作者对现代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反思和运用上。在理论上,两位作者在均衡的理念上,通过引入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及契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来进行金融系统功能的比较研究,即研究各国金融市场和中介(银行)对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它们对投资者福利的含义,并在这些微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的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效率。

把金融市场、中介、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纳入比较金融系统分析的范围,并娴熟地利用这些理论来深入研究不同金融系统对这些主体的福利关系使得本书对金融系统的分析具有广泛的含义。本书第I部分分析平台的构建中充分体现了作者这种全面的构思:市场和中介之间存在不同的权衡,中介和市场对资源配置和投资者福利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本书的第II部分,两位教授在对传统金融市场观点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利用均衡理论提出了中介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福利上的跨期平滑作用(类似于中介的保险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市场、中介和企业在信息传递机制和资源配置上各有所长和所短,金融系统的效率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在这些因素之间进行权衡,这有别于传统的“唯市场”观。第8章和第9章作者论证了银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有其反面效果,因为这会破坏银行与存款者之间的债务契约关系。但银行的作用是重要的,因为跨期平滑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风险,有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在第10章,作者应用契约理论,强调中介(银行)与借款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关系有助于风险的分担。

本书的第III部分,作者研究了企业与金融系统的关系,给予企业分析充分的篇幅。作者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着重探讨了不同的融资工具对企业行为的约束作用,认为允许企业经理拥有显著程度的自主权是最佳的。具有不同金融系统国家的企业由于公司文化存在差异,在企业目标上也存在分歧。他们认为企业本身具有积极性和能力来自我组织、选择融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创造财富并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也体现在本部分第12章的“企业的目标”中。

最后一部分,本书不乏创新之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不是片面地从某一方面来探讨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而是在构建一个由金融系统主体(包括市场、中介、企业及个人投资者)构成的分析平台,并注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不同金融系统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同功能和它对投资者福利的不同含义。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金融功能观(Merton,1995等)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其次,作者提出了投资者观点多样化的概念,解释了金融市场(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的理由。这表明作者关注了投资者的异质性,这与金融学的最新进展——行为金融关注投资者差异有相似之处;再次,两位教授始终强调中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参与成本的概念,认为中介能节约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成本,这从新的视角提供了中介为何存在的原因。

全书内容丰富,按照中介和市场在企业融资、资源配置和对投资者福利关系的功能权衡上展开,根据发达国家不同金融系统的实际经验,深入研究了由市场、中介、企业和居民参与的金融系统在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所承担的功能,在比较金融系统研究方面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尽管本书以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但它对研究中国金融系统的变革来说,本书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视角:市场和中介具有不同的功能;中介和市场之间是共生关系;更应关注从微观角度来解析金融系统的功能和它对投资者的福利含义。我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定会从这本力作中获得如何研究金融系统的启发,为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作出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3 20:36:00
看过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6 21:55:00
这是一本好书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