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1.以能源保障为龙头 向地壳深处进军!
2011.11.14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能源紧缺的制约,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应以内部保障为主。
也许有人以为资源应以外向为主,将自己有限的资源储存起来,其实就油气资源来讲很可能就地取材更为合适,这牵扯到两种成矿理论的争论。一种是有机成矿理论,一种是无机成矿理论,前者似乎有理,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解释大油气田的形成,而后者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相对容易的解释为什么世界上的超级油气田都是沿地质断裂带分布。
地心是个化工厂,也是重金属形成的摇篮。但是地壳重组的过程中也有碳氢化合物的重组,这就是大油气田的主要来源。碳氢化合物的质地较轻,很容易沿地质断裂带上移,在相对圈闭的地质环境中聚集成矿,审视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已经发现和开采的油气资源好像都是沿地质断裂带分布的。当然,即便是有机成矿也有沿地质断裂带运移聚集的需要,沿地质断裂带两侧找矿是发现油气资源的捷径。
地壳的平均厚度大约三十公里,我们的勘测能力目前还不足万米,只能在地表做做文章,如何做好这篇文章也有潜力可挖。我以为以油气资源为龙头,放弃岩心取样,改为碎屑过滤收集和泥浆连续对比分析的连续打井法可以加快地质勘探进度,降低地质勘探成本,应在实验对比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辅以重点区段的岩心取样,应该是比较好的地质勘探方式。
人类深入地下是有极限的,温度和地下水都是限制,因此在一两千米以下的地层找矿应以油气资源为主,而油气显示相对容易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所以我主张低成本高速度的连续地质钻探。
前苏联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钻探万米了,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打井虽然不易,可从海外运油也不容易。如果能够在我们自己的地界上找到源源不绝的能源供应,不仅可以省下宝贵的外汇,还提高了能源供应的安全程度。所以,我们要在深井快打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