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楼上帖:
“学校可能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社会的墙壁是坚硬的。今天你怎么对待自己,生活明天就将怎样对待你。”吉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苑锐说,学生应该切记,“文明细节,关乎成败”。
说的好,不能老是埋怨社会扩招,社会人太多
想想现在的大学生,和十几年前,甚至和几年前的大学生比较,简直差的太远了
不要总是从别人身上或者外界客观条件上找原因,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们都不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关于招聘中的现象,我不想多说,楼主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在想未来中国的企业要是靠这样素质的学生来打天下,中国的未来不堪想象!
我赞成2楼3楼的发言。
我只“语录”,以陈述我的观点。
1、“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是学生做人的基本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2、“对素质的考查,就在不经意的细节间”。 3、“因为职场上需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0 10:41:51编辑过]
老师的自责吗?
专家认为,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主要在10岁以前,也就是小学毕业以前,而在这个 阶段,老师、家长是他们的中心。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素质主要由家长及小学老师来塑造。综观现在的社会,家长的过分腻爱(跨掉的80后)和莫不关心共存(农村地区父母在小孩出生后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还在由爷爷奶奶带,有的小孩甚至很大都不知道父母是谁);老师的素质总体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在那里,老师对孩子的理解就是,只要你听话就好,大部分人的观念也是这个样子(小孩子不懂事,只要不淘气就好)。如果能够改变这样,有了一个 好的基础,就是“根正苗红”,一个优良的人格可能就此塑造。故此,我认为老师负有一定的责任,单主要还是由家长来负,幼教老师来负。再进一步社会来负,是社会的责任。
我支持这种观点。我们基础教育与高校的教育都应该深刻反省,我们老师应承担自己失察与失职之责。
算了,最近我也在工作的时候,被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害的我和我上司忙了两个通宵. 星期一交代他们做一份报告,明确说明下星期一要用,星期四之前必须完成,之后再审批. 星期4下午我打电话去要报告的时候,他们还居然说,不是星期一要用吗,星期5早上给你,今天晚上帮你赶好. 结果把我上司气的立刻把他们停职了. 这样的工作态度,真是让人无奈.
给他们机会却不会自己把握.
不过不可否认一个事情,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了,优秀的确实让用人单位愿意提前一年和他们签合同,没有的,800一个月也给多了.
不过不可否认一个事情,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了,优秀的确实让用人单位愿意提前一年和他们签合同,没有的,800一个月也给多了.
这是存在事实。有些学生的文明素质与基本道德水准太差,也确实有相当大一批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每年的义务献血,大学生是主体队伍,社会上的很很多多公益活动仍由大学生支撑……
我想说的是这种两极分化原因是什么,学校的奖惩机制的作用发挥了没有?对这些表现恶劣的学生我们的学校做了哪能些工作?
转一个帖在此:
大学生:招谁惹谁了?凭什么妖魔化我们!
小砸开砸: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媒体的眼睛正时刻盯着我们大学生,而且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您说吧,我们去做志愿者,我们勤工俭学,怎么就没这么大的影响,偏偏BBS上的一点小破事,就被拎出来严肃讨论……
一组据说是“豪放毕业照”的女生集体照在网上被广泛流传激起评论无数,这些已经有了些日子的照片被某报以《“人大女生”露腿拍毕业照》为题报道。我是人大的学生,近来朋友见着面就一脸幸灾乐祸地问:“你们学校女生的那些照片看到了吗?”
我就不懂了,干吗总爱拿大学生说事儿!远的不说,《大学生发帖征人缝纽扣》——一个多少带点玩笑性质的网络帖子被上纲上线成大学生家庭教育脱节。当事的男生跟我聊过,周六晚上心血来潮发了一个《征人帮我缝纽扣》的帖子,周一一个陌生人给他发站内信件询问“纽扣事件”,随便询问了专业、年龄,周三就见报了。
连BBS这种地方的帖子也要报道,现在的媒体是不是已经没有新闻可写,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反正我从来都是抱着娱乐的心态上BBS的,一个帖子能代表一个人吗?一个人能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吗?
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媒体的眼睛正时刻盯着我们大学生,而且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您说吧,我们去做志愿者,我们勤工俭学,怎么就没这么大的影响,偏偏BBS上的一点小破事,就被拎出来严肃讨论,还被无限放大?缝纽扣、拍照片这些完全私人的事情,突然就成了“我们的大学生”面临的严重问题,近来无数的评论把毕业照和道德、学术等挂钩,实在是有些过火,几张照片,就“堕落”了?
我不相信人人都会缝纽扣。或者大学生不会缝纽扣就是错?大学生成了媒体的题材库,名校加女大学生更成了吸引眼球的黄金搭档。我在一知名网站实习时网编就曾指导我“遇到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学校,在标题里要直接表现出来”。
我承认名牌大学的学生本身是一个被给予和承担得比别人多的群体,受到关注是合理的,但是这种关注的导向是否有些变味呢?我不时能看到,有关大学生的新闻总是各种丑恶现象居多,刺激着人们眼球的全是各种被妖魔化了的大学生形象。我们大学生不知何时开始成了问题人群。同样是关于缝纽扣,学校论坛里回帖基本都是比较善意的,而某些门户网站上的回帖则个个都是恶言相向。从媒体到受众,都是以大学生的毛病为兴趣点,这正常吗?
我并不否认大学生身上有种种的问题,可是不能以偏概全啊。至少我觉得,我还是健康的,我周围的同学们也都还是积极向上的。
我也贴一帖在此:
大学生形象已经跌至20年来最低点?
2006年12月08日 09:50:20 来源:人民网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很不理想,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的比例只有8.5%。“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20年的最低点”是这项调查得出的结论。
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20年的最低点——这一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公共意愿,我们不得而知,但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整体评价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都忧心忡忡地说,当代大学生是“垮掉的一代”。在我看来,这种评价,尽管普遍性存在,却也不能说就是“客观”的。
比如在性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确实较以往开放了许多,个别性放纵现象也是时有发生。但因此就能说他们整体性道德不高吗?不能。而且,大学生的“性开放”,源于整个社会“性开放”的大背景,如果非要以此来界定群体的品质,该为之脸红的也不是大学生,而是我们这些“社会人”——社会上红男绿女之间发生的过度追求性自由的“性事”,远比大学校园中男女学子的青春冲动要“激情”得多。
再比如,屡屡引发公共诟病的大学生奢侈消费现象。必须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富家出身的大学生出手豪阔,浪费严重,可这不足以证明,大学生群体患上了“奢侈病”,“过寻常日子”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事实上,校园消费不过是社会消费的缩影,既然社会上好奢侈的是少数富人,校园中也自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大多数寻常人家出来的学子,没有什么“奢侈”的资本。
当然,不懂感恩、性放纵、好奢侈、爱慕虚荣……这些当代大学生具有的“毛病”,还是值得社会批评和指正的。但我们要反思,如此,有没有社会因素的“催化”和“熏陶”?如此,真的已经严重到使社会大声疾呼“当代大学生垮掉了”的程度?显然,出现于当代大学生身上的某些“人性缺点”以及个别不良现象,被无限地扩大和炒作,一顶“垮掉了”的帽子就被冠之于大学生整体头上。而且,在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中,我们过度忧心于大学生的“弱点”,而对诸多“亮点”视而不见。只看到“喜欢傍富的女大学生”,而没有看到那一个个正义道德的身影。
这与一些媒体的刻意渲染息息相关——明明是不具备代表性,却非要进行连篇累牍的“调查”、“追踪”,不把大学生形象妖魔化誓不罢休。但更显然,之所以群体性做出“当代大学生垮掉了”的狭隘评价,媒体的推波助澜只是“外因”,缺乏判断力的公共浮躁心态才是“内因”。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唤醒公共理性比拯救大学生形象更重要。(陈一舟)
学校的管理也用问题,现在你管严了学生给你打分低,下年带课就少;管松了对不起自己和学生,不及格的多了学校还是认为你不作为.反正现在学校对学生和老师的考核体系是要修订的.
看到了几则为这些学生鸣不平的帖子,有责怪媒体炒作的,更多的是认为这是教师没有尽到责任和学校没有负起责任。
我颇不以然,这些大学生都已成年,他们是有完责任的人,知道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仍需要老师在一傍絮絮叨叨做教育工作,大学岂不变成了小学幼儿园。——刚看了我们国内状元生在香港大学的生活,他们远比我们大学生辛苦,这些大学生行为也是自律的,并没有看到老师的循循善诱。
有问题须直面,寻找遁词是懦弱的行为,最当紧的是从现在开始着手改正。
学校的管理也用问题,现在你管严了学生给你打分低,下年带课就少;管松了对不起自己和学生,不及格的多了学校还是认为你不作为.反正现在学校对学生和老师的考核体系是要修订的.
说的是实情。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就是让学生给教师评分。老师处于两难之中,紧了,学生评分时“紧”你一下,松了,又受到良心谴责。
所以关键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国外的大学生是管理宽松,但是不代表没有竞争压力. 因为国外大学,老师教授, 讲师根本不会去理你学生来不来上课,什么时候要交论文. 但是压力之大,却是在于国外大学的高淘汰率,假如一旦被淘汰了,开除了,这些都会对你自己本身的前途造成很大很大的影响,大学多读一年,两年,甚至读到一半可能被开除. 学习成绩不好,直接在你毕业证书上写上 D等生, 教授一份评语能让你的文凭变费纸. 假如不是这样的环境逼着我,我可能大学3年,连图书馆都不进去一次.
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压力远远要比在国内只知道考试要大多了,也辛苦多了.
而且在这一个多月,我回国实习的时候,确实真的觉得中国人才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并且接触到一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很想说一句是,这些人大学是怎么能够毕业的.居然连基本的工作素质都不具备,例如居然在上班时间聊QQ,办公桌的抽屉下班之后居然不上锁,没有时间观念,等等.
再去看看几张照片,人才交流会上上人潮汹涌,那些接受完大学教育的学生连怎么遵守规则也不会. 难道他们自己本身不知道在这样的场合应该更遵守迭序吗?
楼上的说得很好,我赞成!
现在传统道德荡然无存。昨日看一则调查报道贴在此。
生存法则颠覆传统道德?为逃生大学生不同情弱者
假设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时,遇上大风浪不幸触礁, 将要沉没。请你从船上的12人中选出6人,用唯一的一只皮划艇逃生:⑴船长;⑵精通航海的罪犯;⑶健壮的青年工仔;⑷老医生;⑸患绝症的女孩;⑹智障的男孩;⑺中年科学家;⑻个体暴发户;⑼貌美的卖淫女;⑽国家干部; ⑾年迈的方丈和尚;⑿大学生的你。这是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王京跃副教授近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给大一学生出的一道讨论题。统计结果有点出人意料:虽有小部分大学生认为弱者更应该享受生存的权利,因而选择了身患绝症的女孩和弱智的男孩;而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精通航海的罪犯和大学生的自己,而绝症女孩和智障男孩只能成为逃生时的负担。专家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通过这个测试,可以了解大一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和法制意识程度,讨论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学习和运用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与发展法则。
选择罪犯派:
罪犯精通航海留之有用
小彭的选择代表了大部分同学的意见。他选择了:健壮的青年工仔、精通航海的罪犯、老医生、中年科学家、个体暴发户和大学生的自己。健壮的青年工仔是救生艇顺利航行的基本保证;无恶不作的罪犯虽可恨,但他精通航海;老医生可以在航行中帮大家看病;中年科学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而个体暴发户如生存下来可创造更多财富;至于自己,正是报效社会的时候,所以应该活下来。
选择绝症女孩派:
不能漠视弱者的生存权利
而小吴的选择则代表了另一部分人。她的答案是:健壮的青年工仔、身患绝症的女孩、智障的男孩、老医生、中年科学家和身为大学生的自己。她认为,海盗虽然精通航海,但他无恶不作;卖淫女的职业不道德;而身患绝症的女孩和智障的男孩,我们要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享受人间的温情。
专家:自救及互助是选择的关键
在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的是,王京跃副教授最后给出的参考答案中选择了大多数学生主张放弃的卖淫女。他的答案是,应该上救生艇的依次为中年科学家、大学生的自己、精通航海的罪犯、老医生、健壮的青年工仔、貌美的卖淫女,其他可以考虑的对象依次为个体暴发户、患绝症的女孩、智障的男孩、年迈的方丈和尚、国家干部、船长。
讨论:生存法则会否颠覆传统道德观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黄蓉芳)
个人感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现象绝非某个个别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个教育制度失败的综合体现.
是不是只有在学校才是受教育呢?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啊.
我想,从那些不文明的学生身上至少可以看到他们家庭的影子吧.
个人感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现象绝非某个个别因素造成的,而是一个教育制度失败的综合体现.
是不是只有在学校才是受教育呢?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啊.
我想,从那些不文明的学生身上至少可以看到他们家庭的影子吧.
我赞成。但不完全。
学校教育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例如,老师监考时,有时就知道学生在作弊,但听之任之,按照一位老师的话说,犯不着得罪他,于是考试作弊的逐渐多了。又如缺课和其它违纪行为,老师不能说不知道,但就有教师说,我批评了他们,到学期末,他带头找几个学生将我的分评得低低的,我以后评职称或评奖就受到影响了……,如此这般,学生行为便更放纵了。……
我如此说,并非硬说是我们教师负完全责任,但老师完全推卸责任也是不当的。确切的说,学生作为有完全行为的人自然负主责。教师与学校管理,包括管理体制都应该负责。
我赞成。但不完全。
学校教育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例如,老师监考时,有时就知道学生在作弊,但听之任之,按照一位老师的话说,犯不着得罪他,于是考试作弊的逐渐多了。又如缺课和其它违纪行为,老师不能说不知道,但就有教师说,我批评了他们,到学期末,他带头找几个学生将我的分评得低低的,我以后评职称或评奖就受到影响了……,如此这般,学生行为便更放纵了。……
我如此说,并非硬说是我们教师负完全责任,但老师完全推卸责任也是不当的。确切的说,学生作为有完全行为的人自然负主责。教师与学校管理,包括管理体制都应该负责。
我赞成!
除了这些学生应该反省之外,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连同中小学教育在内。教育的失误在于:中学时,考试成绩是唯一的标准,忽视了对“做人”的教育,这包括尊重人,关心人;包括行为习惯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而到了大学,“两课”也只是当成了纯知识教育,其它课教师都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责任与义务对大学生进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