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自从英国贸工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提出这一概念到现在还不到十年时间,虽然还是个新生事物,但却备受瞩目。国内不论是理论界还是行政部门都趋之若鹜。各类文章、评论、研讨会铺天盖地,各种观点充斥着期刊、杂志和网络。低碳农业方面的研究甚至已经到了要开发新的药剂,降低反刍动物“碳排放”的地步。试问反刍动物排放温室气体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自然规律如斯,我们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这样去做吗?更不要说低碳经济的口号喊到现在,已经逐渐有了偏离“经济”这一本源而上升到了道德层面的趋势,如环保团体以低碳之名号召消费者食素。套用网络上的一则笑话来回应——“老子花了上百万年才爬到食物链的顶端,不是为了只吃素的!”地方ZF也纷纷喊出低碳的口号,仅仅是某个产业的低碳发展已经过时,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不绝于耳,大有当年“赶英超美”的干劲和气势。
在这看似热闹的景象背后,又是怎样一种实情呢?我们真的已经一只脚踏进低碳时代的大门了吗?英国提出这一口号是为了应对本国日益显现的能源危机,而我们呢?是否已经到了必须推行低碳经济、不顾一切代价降低碳排放的阶段呢?碳排放水平的降低是否就真的意味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呢?如果单纯追求碳排放水平降低给我们带来的,单单是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速度的无谓损失,而不是众人臆想中那种美好、光明的未来,我们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