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6865 12
2005-02-22

最近读了哈特这本书《企业合同财务结构》觉得很不错,写得非常好,当然我只读了企业部分,

对金融部分了解不多,所以没有看,

文章的分析非常流畅,而且问题十分的深刻,但是有一点不足

哈特指出:激励理论的不足在于,不能区分两种情况。

1.买方和卖方都是一家更大企业的一个部门,p(q)则代表着供应部门的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2.p(q)作为两个不同企业之间的激励。

但是哈特随后提出的模型(第二章,产权观点)的model并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她是在一开始假设部分就把问题区分了。

不完全契约理论似乎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解。

顺便求文

Hart and Holmstrom 1987

和lucas 1987 交换经济那篇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22 16:45:00

哈特的模型,关于所有权的部分也太数学化了,抽象掉了很多基本的特征,得出的最佳所有权结构的论点,

我看最多算是一个数学的拟和,没什么价值。哈特指出,所有权享有剩余权力的观点,

我在他的模型中没有看到,不知怎么引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20:14: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2 21:56:00

1、哈特和Grossman1986年的文章在开头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企业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产权不同,因此导致剩余控制权分配不同。Hart 1995也做了不少解释,因为这是讲座稿,所以可能没有完全放进模型部分,但是不是简单地直接假设。

2、Hart and Holmstrom 1987是收录于《产业组织手册》的综述,至今未见电子版。

3、你最后一个问题问得好,在Hart 1995中,剩余控制权的确没有很明显地体现于模型,但是在Grossman-Hart1986中是很好地体现了的。若是有兴趣,看Tirole1988第一章的某一道习题,用二阶段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来表述不完全契约理论,非常容易理解,而且模型中体现了剩余控制权的思想(这点学习完全契约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我在本版出过的一道题目就是根据这个改写(这个就别再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10:24:00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5-2-22 21:56:35的发言:

2、Hart and Holmstrom 1987是收录于《产业组织手册》的综述,至今未见电子版。

谢谢,nie版主,这本书可以在哪里查到?书上是怎样解那个最优激励。就是,企业合同财务结构

书的32页的注释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3 11:02:00
该书在国家图书馆有英文版,要是想了解哪个最优激励模型,不必看该书。那就是一个普通的最优规划,满足委托人效用最大化,并服从代理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随便找本信息经济学的书都有介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4 10:00:00

我知道,我只想知道计算的过程和解答,

我在laffont的那本书里没看到,

hart到底解了没有这个约束?

最后的转移支付函数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