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597 1
2006-12-10
有时人们问,在我国,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是不是存在,是不是发生作用呢?

是的,是存在的,是发生作用的。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也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也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范围内,同时也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问题在于,抵偿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耗费所需要的消费品,在我国是作为商品来生产和销售的,而商品是受价值规律作用的。也正是在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规律对生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的企业中,这样一些问题,如经济核算和赢利问题、成本问题、价格问题等等,就具有现实的意义。所以,我们的企业是不能不,而且不应该不考虑到价值规律的。

这好不好呢?这并不坏。在我国现今条件下,这的确不坏,因为这种情况教育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来合理地进行生产,并使他们遵守纪律。其所以不坏,是因为这种情况教导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计算生产量,精确她计算这种生产量,并且同样精确地估量生产中的现实事物,而不去侈谈凭空想出来的"大概数字"。其所以不坏,是因为这种情况教导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寻求、发现和利用生产内部潜在的后备力量,而不去糟蹋它们。其所以不坏,是因为这种情况教导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不断地改进生产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并使企业能够赢利。这是很好的实践的学校,它促使我们的经济工作干部迅速成长,迅速变成现今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生产的真正领导者。

糟糕的并不是价值规律影响我国的生产。糟糕的是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和计划工作人员,除了少数的例外,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知道得很差,不研究这种作用,不善于在自己的核算中考虑这种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国在价格政策问题方面还存在有一些紊乱现象。这里是许许多多例子中的一个:不久以前,为了植棉业的利益,曾经决定调整棉花和谷物的比价,调整出售给植棉者的谷物的价格,并提高交纳给国家的棉花的价格。于是,我们的经济工作人员和计划工作人员就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不能不使中央委员们感到惊异,因为按照这个建议,一吨谷物的价格差不多和一吨棉花的价格一样,而一吨谷物的价格和一吨面钮的价格相等。中央委员们指出:由于磨粉和烘烤的额外费用,一吨面也的价格应当高于一吨谷物的价格;棉花总应当比谷物值钱得多,棉花和谷物的世界市场价格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建议人对于中央委员们的这些意见。没有能够说出任何合乎情理的话来。因此,中央只得亲自来必理这件事情,降低谷价,提高棉价。假如这些同志们的建议获得了法律上的效力,结果会怎样呢?那我们就会使植棉者破产,就会没有棉花。

然而,这一切是不是说价值规律在我国也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样有发生作用的广阔的场所,价值规律在我国是生产的调节者呢?不,不是这个意思。事实上,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前面已经说过,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活动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必须这样说。无疑她,在城市和农村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存在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不能不限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及其对生产的影响程度。

在这方面起作用的。还有国民经济有计划 (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代替了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

在这方面起作用的,还有我国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以及我国整个的经济政策,它们都是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这一规律的要求制定的。
这一切就使得价值规律在我国发生作用的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使得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制度下不能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

因此也就有了这个"令人惊异"的事实: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和蓬勃地发展,价值规律在我国却没有引导到生产过剩的危机,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发生作用的广阔范围的同一个价值规律,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发展速度很低,却引导到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有人说:价值规律是一切历史发展时期都一定适用的永恒的规律;如果说价值规律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时期会丧失其交换关系调节者的效力,那末它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仍将保持其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相互关系的调节者各个不同生产部门劳动分配的调节者的效力。

这是完全不对的,正加价值规律一样,价值是与商品生产的存在相关联的一种历史范畴。商品生产广消失,价值连同它的各种形式以及价值规律,也都要随之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上,用于生产产品的劳动量,将不是以曲折迂回的方法,不是凭借价值及共各种形式来计算,如象在商品生产制度下那样,而是直接以耗费在生产产品上的时间数量即钟点来计算的。至于说到劳动分配,那末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劳动分配,将不依靠那时已失去效力的价值规律来调节,而是依靠社会对产品的需要量的增长来调节的。这将是这样一种社会,在那里,生产将由社会的需要来调节,而计算社会的需要,肘子计划机关将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完全不正确的,这种说法就是:在我们现今的经济制度下,即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上,价值规律仿佛调节着各个生产部门问劳动分配的"比例"。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没有用全力优先发展最能赢利的轻工业,而去发展往往赢利较少、有时简直不能赢利的重工业。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不关闭那些暂时还不能赢利、而且工人的劳动在其中不能产生"应有效果"的重工业企业,也不开设确实能赢利、而且工人的劳动在其中能产生"巨大效果"的轻工业的新企业。

假如这是正确的,那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我国,不依据仿佛调节着各个生产部门问劳动分配的"比例"的价值规律,把工人从那些对国民经济很需要但赢利很少的企业,调到更能赢利的企业中去。

显而易见,如果循着这些同志的脚步走去,那我们就不得不把生产资料生产的首要地位让给消费资料的生产。然而,放弃生产资料生产的首要地位,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消灭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可能性,因为不把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在首要地位,就不能使国民经济不断增长。

这些同志忘记了,价值规律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情况下,在存在着竞争、生产无政府状态、生产过剩危机的情况"下,才能走生产的调节者。他们忘记了,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是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被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这一规律的作用限制着的,因而,也是被大致反映了这个规律的要求的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限制着的。

某些同志由此作出结论说,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和国民经济的计划化,消灭着生产赢利的原则。这是完全不对的。情形正好相反。如果不从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部门的角度,不从一年的时间来考察赢利,而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比方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考察赢利 (这是唯一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那未,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部门暂时的不牢固的赢利,就决不能与牢固的经久的高级赢利形式相比拟,这种高级赢利形式是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这一规律的作用及国民经济的计划化所提供给我们的,因为它们使我们避免那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度她不断地增长。

简略地说,不容置疑,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价值规律不能是各个生产部门问劳动分配方面的"比例的调节者"。
4、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问题以及关于消灭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问题

这个标题涉及一些本质上互不相同的问题,但是我把它们都合并在一章中,这并不是要把它们混为一谈,而只是为了节省篇幅。

关于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问题,是马克恩和恩格斯早已提出的大家知道的问题。产生这种对立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对乡村的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商业、信贷制度的整个发展·进程所造成的对农民地剥夺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破产。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应该看作是利益上的对立,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农村对城市、对一般“城里人”的敌对态度。

无疑地,在我国,随着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的消灭,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利益上的对立也必定消失。结果也正是这样。社会主义城市,我国工人阶级在消灭地主和富农方面所给予我国农民的巨大帮助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的基础,而不断地供给农民及其集体农庄以头等的拖拉机和其他机器,更使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交成了他们之间的灰谊。当然,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民仍然是两个在地位上彼此不同的阶级。但是这个差别丝毫不削弱他们的友谊关系,恰恰相反,他们的利益是在一条共同线上,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共同线上,因此,过去乡村对我市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城市的憎恨,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这是毫不奇怪的。

这一切都表明,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己经被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

当然,这不是说,城市和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关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问题,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个问题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提出的大家知道的问题。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的经济基础,是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剥削。大家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中体力劳动者与领导人员之间是存在着分裂的。大家知道。工人对待厂长、工长、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就好象对待自己的敌人一样,这种敌对态度就是在这个分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未的。显然,随着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的消灭,体力劳动和施力劳动之间利益上的对立也必定消失。它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确实也消失了。现在体力劳动者与领导人员并不是敌人,而是同志和朋友,都是一个统一的生产集体的成员,都极为关心生产的进步和改善,他们之间过去的仇视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

至于城市 (工业)和乡村 (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失的问题,却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提出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

这个问题是不是臆造出来的呢?它对于我们有没有什么实践的或理论的意义呢?决不能把这个问题看作是臆造出来的。恰恰相反,它对于我们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例如,如果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差别来说。那未在我国,这种差别不仅归结为农业的劳动条件与工业的劳动条件不同。而首先和主要是归结为在工业中我们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全民所有制,而在农业中我们却有着不是全民的,而是集团的、集体农庄的所有制。 前面已经说过,这种情况使得商品流通保存下来,只有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这个差别消失时,商品生产及其一切后果才会随之消失。因此,不能否认,农业和工业之间的这个本质差别的消失,对于我们应当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关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问题,也必须这样说。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也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开始展开群众性的社会主义竞赛以前,我国工业的发展是进行得并不顺当的,许多同志甚至提出了放慢工业发展速度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工人的文化技术水平太低,远远落后于技术人员的水平。然而当社会主义竞赛在我国己具有群众性的时候,情形就根本改变了。正是在这以后,工业就以加快的速度向前迈进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竞赛具有了群众性呢?因为在工人中间有了整批整批的同志,他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技术知识,而且更前进了,与技术人员站在同一水平上,开始修正技师和工程师的意见,打破已经陈旧的现行定额,实行新的更现代的定额等等。假如不是少数几批工人,而是大多数工人都把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结果会怎么样呢?我国的工业就会提高到其他国家的工业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因此,不能否认,用提高工人文化技术水平到技术人员水平的办法,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木质差别,对于我们是不能不有头等重要意义的
某些同志断定说,将来,不仅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会消失,而且它们之间的任何差别也会消失。这是不对的。工业和农业之间本质差别的消灭,不能引导到它们之间任何差别的消灭。由于工业和农业中的工作条件有差别,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某种差别无疑是会存在的力虽然是非本质的。甚至在工业中,如果就它的各种不同的部门来说,那末工作条件也不是到处一样:例如,煤矿工人的工作条件不同于机械化鞋厂工人的工作条·件,采矿工人的工作条件不同于机器制造业工人的工作条件。如果这是对的,那未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某些差别,就更加会保存下来了。

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必须这样说。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即文化技术永平的悬殊,无疑是会消失的。但是某种差别,虽然是非本质的差别,还会保存下来,这至少是因为企业领导人员的工作条件与工人的工作条件不一样。

持有相反论断的同志们所依据的,大概是我的某些言论中大家知道的一个说法,在那里说到了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消灭,而没有附带说明那是指本质差别的消灭,而不是一切差别的消灭。同志们正是这样理解我的说法,以为它的意思是说一切差别的消灭。但这就表明,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必须把它抛掉,代之以另一个说法: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将会消灭,非本质差别将会保存下来。

5、关于统一的世界市场的瓦解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加深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也的世界市场的瓦解。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由这种危机产生的。在战争时期互相厮打的两个资本主义同盟,其中每一个都指望粉碎敌方,而获得世界霸权,它们都想从这里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美国指望击溃自己最危险的竞争者德国和日本,夺取国外市场、世界的原料资源,并取得世界霸权。

然而战争使这些指望落空了。诚然,作为美、英、法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竞争者的德国和日本是被击溃了。但同时,中国和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却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应该指出;美国、英国及法国自己促成了这个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这不是出于它们的本意。它们对于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体系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想以此窒杀它们。事实上并没有窒杀得了,反而巩固了这个新的市场。

当然,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封锁,而是在于战后时期中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了,并且建主了经济上的合作和互助。这个合作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象苏联那样给予各人民民主国家以真正的和技术精湛的帮助。问题不仅在于这和帮助是极度便宜的,技术上是头等的。问题首先在子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结果,在这些图家中便有了高速度的工业发展。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在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之下,很快就会使得这些国家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它们自已还会感到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多余商品输往他国。

但是,由此应当得出结论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世界市场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就表现在这里。

这是资本家自己也感觉到的,因为失去象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市场是很难不感觉到的。他们竭力想用"马歇尔计划"、侵朝战争、军备竞赛、工业军事化来解脱这些困难情况。但是这很象快要淹死的人抓住一根草一样。
作者: 马列门徒 2006-10-28 09:38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由于这种情况,在经济学家面前便出现了两个问题:

(一) 可不可以断言,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提出的大家知道的论点,即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市场相对稳定的论点,仍旧有效呢?

(二) 可不可以断言,列宁在1916年春天所提出的大寒知道的论点,即资本主义虽然腐朽,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的论点,仍旧有效呢?

我认为,不可以这样断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新条件,这两个论点都应该认为是己经失效了。

6、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问题

某些同志断定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条件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再是不可避免的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美国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控制到了这种程度,能够不让它们互相作战和彼此削弱;资本主义的先进分子对于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严重损害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已经体会到这种程度,不会让自己再把资本主义国家卷入相互间的战争;由于这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便不再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些同志错了。他们只看见显露在表面上的外部现象,而没有看见那些暂时还没有明显地发生作用、但终究会决定事变进程的潜在力量。

从外表上看来,一切都好象是"平安无事";美国已使西欧、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仰其配给;德国(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都陷入了美国的铁爪中;顺从地执行着美国的意旨。但是如果以为,这种“平安无事”会永世地保存下去,以为这些国家将无止境地忍受美国的统治和压迫,以为它们不会设法挣脱美国的镣铐,而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那就错了。

我们首先看一看英国和法国吧。无疑她,这两个都是帝国主义国家。无疑地,廉价的原料和有保证的销售市场,对于它们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可不可以设想,当美国人在按照"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的掩盖下,打入英国和法国伪经济,竭力把它变成美国经济的附属品的时候,当美国资本在英、法殖民地夺取原料和销售市场,从而为英、法资本家的高额利润制造奇灾大祸的时候,英法两国竟会无止境她忍受现在的这种情况呢?如果这样说:资本主义的英国,接着还有资本主义的法国,归根到底将不得不从美国的怀抱里挣脱出来,同美国发生冲突,以便保证自己的独立地位,当然也保证自己的高额利润——这岂不是更正确吗?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主要的战败国德国(西德)和日本吧。这两个国家现在在美帝国主义的铁蹄下过着可怜的生活。它们的工业种农业。它们的商业,它们的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它们的整个生活,都被没美国占领"制度"加上了镣铐。要知道,这些国家昨天还是震撼了英国、美国、法国在欧洲和亚洲的统治基础的强大帝国主义国家。如果认为这些国家不会没法重新站起来,打破美国的"制度",奔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就等于相信神怪。

有人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从理论上讲来,这当然是对的。这不仅在现时、在目前是对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对的。这是资本主义国象的领导者们也多少懂得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不是从对苏联作战开始,而是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开始的,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对于资本主义说来,对苏联作战、对社会主义国家作战,是比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更加危险,西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所提出的问题,只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优势的问题,而对苏联作战所一定要提出的问题,却是资本主义本身存亡的问题。第二、因为资本家虽然为了"宣传"的目的叫嚷什么苏联的侵略,可是他们自己也不相信有苏联的侵略,因为他们估计到苏联的和平政策,并且知道苏联自西是不会进攻资本主义国家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曾经有人认为德国是被彻底击溃了,正如现在某些同志认为日木和德国是被彻底击溃了一样。当时她有人谈论和在报刊上叫嚷美国已使欧洲仰其配给,说德国再也不能站起来,说从此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再也不会发生了。虽然如此,但是,德国却在被打败后,经过这么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又从奴役下挣脱出来,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作为一个强国站立起来并站住了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帮助德国在经济上站立起来并提高它的军事经济潜力的不是别人,而正是英国和美国。当然,美国和英国帮助德国住经济上站立起来,是打算指使已经站立起来的德国来反对苏联,即利用它来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然而,德国却首先用自己的力量去反对英、法、美集团。而当希特勒德国向苏联宣战的时候,英、法、美集团不仅没有与希特勒德国联合起来,反而不得不同苏联结成联盟来反对希特勒德国。
可见,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以及它们想把自己的竞争者淹死的愿望,在实践上是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更为剧烈。

试问,用什么保证能使德国和日本不重新站立起来,不设法从美国的奴役下挣脱出来,从而过自己的独立生活呢?我认为这样的保证是没有的。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仍然存在的。

有人说,既然现今己经有强大的人民力量成长起来,它们正在保卫和平反对新的世界大战,所以列宁关于帝国主义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战争的论点,应该认为是已经过了时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现今的和平运动,其目的是唤起人民群众去为维护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而斗争。因而,它所抱的目的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枣它只限于为维护和平而斗争的民主目的。在这一点上,现今维护和平的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运动是不同的,因为后一运动曾经走得远些,它抱有社会主义的目的。

可能,在各种情况的一定凑合下,争取和平的斗争会在某个地方发展成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但这将不再是现今的和平运动,而是推翻资本主义的运动了。

最可能的是,现今的和平运动即维护和平的运动,在获得胜利的情况下,会使上述这个战争得以防止,使它暂时推迟,使当前的和平暂时维持,使好战政府辞职而代之以别的愿意暂时维持和平的政府。这当然是好的。甚至是很好的,但是,这仍然不足以根本消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其所以不足,是因为纵然有保卫和平运动的这一切胜利,但帝国主义仍然保持,仍然存在,因而战争的不可避免性也仍然是存在的。

要消灭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

7、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

大家知道,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曾经几次在讨论会上提出过。在这方面发表过各科不同的意见,直到最荒谬的意见。诚然,大多数参加讨论的人,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强烈的反应,而且在这方面没有作出任何决定。可是,参加讨论的人谁也没有否认这些规律的存在。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不是存在呢?是的,是存在的。这规律是什么呢?它的特点何在呢?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这样一种规律,它不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某一个别方面域某些个别过程,而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

价值规律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呢?不是的。价值规律首先是商品生产的规律。它象商品生产一样,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存在过,而且在推翻资本主义以后,例如在我国,也继续存在着,诚然,它发生作用的范围是被限制了的。当然,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广阔的作用范围,它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方面发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不仅不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利润的基础,甚至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价值规律不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依据同一理由,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大规律,或各图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都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有人说、平均利润的规律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不对的。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不能满足于平均利润,何况这种平均利润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增高而有下降的趋势,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所要求的不是平均利润,而是比较正常她实现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最大限度的利润。

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这个规律确实预先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点。然而,剩余价值的规律是过于一般的规律,它没有涉及最高利润率的问题,而保证这种利润率却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要弥补这个缺陷,就必须把剩余价值规律具体化并如以发展,使之适应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同时要考虑到,垄断资本主义所要求的不是随便什么利润,而正是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才会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10 16:21:00
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

有人说,对于资本主义在现今条件下的发展来说,平均利润总还可以认为是足够的。这是不对的。平均利润是最低限度的赢利,再低下去,资本主义生产就会成为不可能了。但是,如果认为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头子夺取殖民地、奴役各国人民、策动战争只是想给自己保证平均利润,那就可笑了。不,不是平均利润,也不是那照例比平均利润稍为高些的超额利润,而正是最大限度的利润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动力。正是由于必须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垄断资本主义才采取这样冒险的步骤,例如奴役和不断掠夺殖民地和其他落后国家,把许多独立国变为附属国,组织新战争(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头子们看来,战争是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最好的“生意”),以及企图夺取世界的经济霸权。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意义之一也就在于:这个规律既然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方面一切最重要的现象,既然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它的胜利神失败,它的长处和短处,枣它的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枣于是就使我们能够了解和说明这一切现象。

请看许许多多“今人惊异”的例子中的一个例子。

大家知道,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和实践中,有些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蓬勃发展的事实,那时资本家表现为先进技术的旗手、生产技术发展方面的革命家。但是大家同样知道,也有过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停止发展的另一种事实,那时资本家表现为新技术发展方面的反动者,并常常转而使用手工劳动。

怎样来说明这种惊人的矛盾呢?只有用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必要性才能加以说明。当新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拥护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再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反对新技术,主张转而采用手工劳动。

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情形,就是如此。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不是存在呢?是的,是存在的。这个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何在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因而,不是保证最大展度的利润,而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不是带有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的间歇状态的生产发展,而是生产的不断增长,不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来的技术发展中的周期性的间歇状态,而是生产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

有人说,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这是不对的。如果不知道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是为着什么任务而进行,或者任务不明确,那未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以及或多或少其实地反映这一规律的国民经济计划化,是不能自行产生任何效果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只是在具有国民经济的计划发展所要实现的任务时,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本身并不能提供这个任务。国民经济计划化尤其不能提供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是也含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中即表现于这一规律的上述要求内。因此,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作用,只是在它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为依据时,才能充分发挥起来。

至于说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那未,它只有遵守下列两个条件,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这两个条件是,(一)它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的要求,(二)它在各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

8、其 他 问 题

(1)关于封建制度下的非经济的强制问题。当然,非经济的强制在巩固农奴制地主的经济权力方面起过作用,但封建制度的基础并不是非经济的强制,而是封建土地所右制。
(2)关于集体农庄农户的个人财产问题。

如果教科帮未定稿申说。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有乳牛、小牲畜和家禽供个人使用,那就不正确了。大家知道,事实上,乳牛、小牲畜、家禽等等不是供集体农庄内农户个人使用,而是农户的个人财产。“供个人使用”这个说法,大概是从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中搬来的。但在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中是有错误的。在更加缜密制定的苏联宪法中,则是另外一种说法,即是:“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拥有此园地上所有的副业,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农具为其个人财产。”这当然是正确的。

此外,应该更详细地说,每个集体农庄庄员按当地的条件,有一头到多少头乳牛,多少只绵羊、山羊、猪(也是按当地的条件由多少到多少)以及不限数量的家禽(鸭、鹅、鸡、火鸡)作为他个人的财产。

这种详细叙述对于我们的外国同志是有巨大意义的,因为他们想确切知道,在我国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内每一农户究竟还剩下什么东西是他个人的财产。

(3)关于农民交给地主的地租数额问题,以及关于购买土地的费用数额问题。

在教科书未定稿中说,由于土地收归国有,“农民免除了交给地主的地租,其总额每年约为五亿卢布”(应当说“金卢布”)。应该把这个数字弄准确,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数字所包括的并不是整个俄国的地租,而只是俄国大多数省份的地租。在这里必须注意到,在俄国的一些边区,地租是以实物缴纳的,看起来教科中未定稿的作者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此外,必须注意到,农民不仅免除了地租,而且也免除了每年购买土地的费用。教科书未定稿中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呢?在我看来,并没有考虑到,然而这是应该考虑到的。

(4)关于垄断组织与国家机关的结合问题。

“结合”这个名词是不适当的。这个名词只是很肤浅和叙述式地表明垄断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接近,可是没有揭示这种接近的经济意义。问题在于,这种接近的过程电所发生的不单是结合,而是图表机关服从于垄断组织,因此,应该去掉“结合”这个名词,而代之以“国家机关服从于垄断组织”这个说法。

(5)关于在苏联使用机器的问题。

在教科书未定稿中说:“在苏联,在机器能给社会节省劳动的一切场合下,都是使用机器的。”这完全不是应有的说法。第一、机器在苏联总是给社会节省劳动的,因此在苏联的条件下机器不给社会节省劳动的情形是根本没有的。第二、机器不仅节省劳动,而且同时还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因此,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情况不同,在我国的条件下,土人是极乐意在劳动过程中利用机器的。

所以应该说,没有任何地方象在苏联这样乐意使用机器,因为机器给社会节省劳动,并且减轻正人的劳动;由于在苏联没有失业的现象,所以工人极乐意在国民经济中利用机器。

(6)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人阶级的物质状况问题。

当人们谈到其人阶级的物质状况时,通常总是指在业工人,而没有估计到所谓失业工人后备军的物质状况。这样看待工人阶级物质状况的问题,是不是正确呢?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既然有失业工人后备军,而它的成员除了甘美自己的劳动力就无法生存,那未失业工人是不能不列入工人阶级之中的,但是,既然他们列入工人阶级之中,那末他们的赤贫状况,就不能不影响在业工人的物质状况。因此我认为,在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物质状况时,也应该估计到失业工人后备军的状况。

(7)关于国民收入问题

我认为,一定要在教科书未定稿内添进关于国民收入的新的上章。

(8)关于教科书中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者列宁和斯大林的专门一章的问题。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列宁和斯大林之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章,应该从教科书里删去。这一章在教科书中是完全不需要的,因为它并未提供什么新东西,而只是乏味地重复那些在前几章中已经比较详细讲过的东西。
在其余的问题上,我对子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列昂节夫、谢皮洛夫、如托夫斯基和其他同志的“建议”,没有什么意见。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和书的国际意义

我认为,同志们没有估计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全部意义。这本教科书不仅对于我们苏联的青年是需要的。它对于各国共产党人以及同情共产党人的人们是特别需要的。我们的外国同志们都想知道,我们是怎样挣脱了资本主义的镣铐的,我们是怎样以社会主义精神改造了全国经济的,我们是怎样达到了和农民建立大好关系的,我们是怎样使得我们这个不久以前还是贫弱的国家变成了富强的国家的,什么是集体农庄,为什么我们虽然生产资料己经公有化了,但还没有消灭商品生产、货币、商业等等。他们想知道这一切以及其他许多东西,并不单纯出于好奇,而是要向我们学习,并为了自己的国家来利用我们的经验。因此,一本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出版,不仅具有国内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国际意义。

因此,需要一本能成为不仅是国内革命青年而且是国外革命青年的必读的教科书。它的篇幅不应太大,因为篇幅太大的教科书不能作为必读书,而且很难领会、掌握。但是它应当包含有关我国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和殖民地体系的经济的一切基本东西。

某些同志在讨论时提议给教科书添进许多新的章节,历史家就历史方面、政治家就政治方面、督学家就哲学方面、经济学家就经济方面提出这样的建议。但是,这会使得教科书的篇幅无限扩大。这当然是不能容许的。这木教科书是用历史方法来阐明政治经济学问题,但这还不是说,我们应当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变成经济关系史。

我们需要一本五百页至多不超过六百页的教科书。这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读书,是给予世界各国年轻共产党人的好礼物。

可是,由于外国大多数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水平不够,这样的教科书也会给予这些国家的非年轻的共产党员干部以很大的好处。

10、改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办法

某些同志在讨论时过于热心地"斥责"教科书未定稿,责骂作者们的错误和疏忽,肯定说未定稿失败了。这是不公正的。当然,教科书中是有错误和疏忽的,错误和疏忽在大事情中差不多总是有的。但是不管怎样,绝大多数参加讨论会的人终究承认,教科书未定稿可以作为将来教科书的基础,只要作若干修正和补充就可以了。的确,只要把教科书未定稿和现在通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说。教科帮未定稿比现有的一切教科书都高明得多。教科书未定稿的作者们的巨大功绩,就在这里。

我认为,要改善教科书未定稿,应该指派一个人数不多的委员会,其中不仅有教科书的作者们,不仅有赞成讨论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的人,而且有反对讨论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猛烈批评教科书未定稿的人。

最好是委员会中也包括一位有经验的统计学家来检查数字并给未定稿添加新的统计材料,而且也包括一位有经验的法学家来检查措词的确切性。

应该暂时解除委员会委员的其他任何工作,在物质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保证,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力于教科书的编纂工作。

此外,应该委派一个比方说出三个人组成的校审委员会来最后校审教科书,这对于求得文体的统一也是必要的,可惜在教科书未定稿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把最后定稿的教科书送交中央的期限为一年。

斯大林

1952年2月1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