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书评《“太行山道路”的启示》发表于《前线杂志》(2004年第11期)
“太行山道路”的启示
由著名农业经济专家严瑞珍教编著的《山区的综合发展——理论分析和太行山区经验证据》一书,于2004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太行山道路”是我国西部开发的旗帜,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它积累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比如,对山区制度创新和山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对山区开发过程中融资问题和技术问题的探讨,对山地、劳动力、矿产、气候等资源的利用与支柱产业的选择、对产业支持系统和山口镇的建设问题的分析,对山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各类经济主体积极性的调节、干群关系和贫困与非贫困人口关系的处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本书对其中三方面内容的分析研究较具有代表性。
第一,开发山区的基本模式是建设生态经济沟,所谓生态经济沟,是指以一个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位,在山上栽植防护林,山中栽种以干鲜果为主的经济林,山脚种植粮食、油料等大田作物,并将道路均匀布设其间,井渠坝等水利设施配套分布,由此形成了林田路水合理有序分布的格局。
生态经济沟是根据经济学“利用相对丰富因而相对便宜的要素替代相对稀缺因而相对昂贵的要素,是改善或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的理论而提出的。一方面,通过将太行山区两大潜在优势资源有机地结合——山区开发与经营对劳动力表现出极大的需求,而山区劳动力也在山区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得太行山区最丰富、最具优势的两个生产力要素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生态经济沟的出现解决了山区长期存在的吃饭与挣钱的矛盾、治坡与治沟的矛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以及抗旱与防涝之间的矛盾。因此,生态经济沟是山区因地制宜,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一条可发展之路。
第二,依靠科技发展山区经济是开发山区的根本方针。书中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山区因为人口多,底子薄,再加上山洪、干旱、雹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开发山区面临着重重困难。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就谈不上山区开发。太行山区的科技进山,就是从改变粮食、畜牧及果品的粗放经营入手,并总结出小流域治理的成套经验,把发展当前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初步改善农民的生活。严教授等人总结的依靠科技发展山区经济的关键是:1。大规模的山区资源综合调查,为山区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2。针对太行山区“旱、薄、蚀”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旱地高产作物品种选择,种植作物布局等技术体系。3。将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应用于人工加速岩石风化成土和熟化土壤技术,提高了退化山场土壤的物质能量流的传输转化效益。4。运用“聚集经流”理论,采取隔坡梯田技术,保证了农林业持续发展。5。针对河北省太行山以低山丘陵区为主的实际情况,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林果生态经济工程技术体系,通过划分土地类型,合理配置林果树木,达到山区中和开发的最佳效果。
实践证明,经过科技进山,农民的生活水平切实比过去提高了,由过去的 元每年上升到 元每年。
第三,走市场经济之路,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惟一道路。发展市场经济,首先就要改变太行山区几千年来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代之以商品性的、为市场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商品经济不是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实现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采掘业、电力工业以及旅游业等的发展,也带动了为流通服务的信息、运输、储藏、加工等产前和产后行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通过竞争,目前出现了承包大户、股份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是太行山区农村经济中出现的新实务,是一种制度创新性质的变革,也是引进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使农民脱离贫困,走出自然经济,过上富足生活的惟一道路。
总之,作者对太行山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着充分的了解,在研究过程中点面结合,高屋建瓴。既有微观的个案分析,也有宏观的理论阐述,对于西部经济大开发的针对性极强,其学术价值已非经济学领域所能规限。国家决策人员,社会学工作者等阅读此书,也是会有相当可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