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子的故事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陆一
在证券市场孕育诞生的初期,是地方ZF、交易所、中介机构和投资者个人这些市场利益主体在主导市场的发展。最早的股票发行和交易、以及国债的流通交易,更多的都是企业和个人的自发行为。在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间的自发交易市场是股票和债券二级市场重要的、甚至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川成都“红庙子市场”。
红庙子街位于成都中心区域,是一条长约200米、宽约10米的中小街道。1992年,四川省、成都市体制改革部门和人民银行省、市分行联合在这条街上租用200平方米写字间,建立了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进行国债、企业债券的交易。
插图1

红庙子街是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所在地,四川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的股票曾在此摆摊点发行,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便自发地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
1980年7月,成都市人民ZF批准成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开展,到1991年底,成都市已组建各类股份制企业934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25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909家。期间四川省股份制试点企业按照股份制试点规范化意见的规定,向社会定向募集法人股和企业内部职工个人股,募股后向股东出据了证明股东股份资格的股权证书。至1991年底,已公开募股5600万元,定向募集79361万元,加上四川省批准设立在成都地区的股份制企业,股票和股权证的发行量超过10亿元。
在上世纪80年代股份制企业试点阶段,股票和股权证的发行是在无实践经验可循、尚无健全法规予以约束的情况下进行的,存在超审批额度和范围向社会公众募集的情形。这些在当地发行的数额巨大的股票、股权证和企业债券为个人拥有掌握,既不能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也没有其他正规合法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拥有者又具有迫切变现愿望,通过自发交易来实现变现,就成了其必然的选择。
1993年,上海、深圳证券市场股票交易行情上升,股价上涨,刺激了四川成都及周边地区的投资者,希望通过证券交易赚钱获利,这样的冲动投合了部分群众的愿望,自发交易具备了群众参与基础。
红庙子街既是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所在地,但它同时在历史上曾是四川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四川盐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盐化)的股票的发行地,因为当年川盐化股票的发行是在这里摆摊点进行的,所以当地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等证券拥有者便逐渐自发地聚集在这里、采用摆摊的方式来进行场外交易。
1992年底,红庙子街四川金融市场证券交易中心门前开始出现零星的股票、股权证自发交易活动,好奇围观者居多,仅有几家股份制企业的股票、股权证、企业债券进入自发交易。参与交易者自发形成交易规则,开始时,股票、股权证出售者除出示股票和股权证外,还必须同时附上股东身份证原件(简称“硬件”)。后来变为附上股东身份复印件(简称“软件”),买卖双方议定价格后,买方付现金,卖方交付股票、股权证和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即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