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3821 22
2011-11-16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

本贴特此征集古代关于商品贸易的意义的论述。比如 贸易促进物品融通,形成市场秩序,贸易秩序的建立的论述等等

回帖格式如下: 古文原句+出处。   (如果是已经总结好的期刊文章,也可以上传文章。但是推荐直接回复古文和出处)

满足回帖格式,满足贸易的意义或贸易企业的作用主题的(不得为无关主题的其他经济论述)且不抄袭前面回帖的,视情况奖励20-100币不等。最优秀的回复,奖励10000币

感谢大家,这也是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机会。

注:此文出现的不得再写上。http://wenku.baidu.com/view/81edc15e312b3169a451a438.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16 14:19:43
A4哥,貌似这个有点难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6 17:34:21
先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6 20:05:04
   这个非常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流传几千年,还在发挥的耀眼的光芒。且不说四书五经。就拿现在的显学--经济学来说,市场经济自由的思想,小zf、大市场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其源头。如《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恪!薄独献印返谄呤五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此外还有《史记》中的平准书,《管子》中的轻重篇都有介绍物价调控和价格原理的。这些观点和思想不就是市场逻辑吗?这些观点和思想与被誉为市场经济之父的亚当 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的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何其相似。
     优秀的思想都是一贯的,它能超越时空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6 20:40:43

该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对我国古代经济进行了分析。

一、 中国古代的市场经济

二、 重农抑商是否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6 20:50:14
季羡林为什么研究糖史




  M   名人履痕

  ●蔡德贵

  糖的背后隐藏着一部文化交流史

  季羡林作为历史学家,不仅关心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宏观研究,而且关心其微观研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微观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他的中外《糖史》研究。这部83万字的两巨册《糖史》出版后,学术界的反映十分强烈。

  写学术类文章往往有两大类型,一是大题小做,一是小题大做。两种写法都有难度,成功者寥寥。季先生的《糖史》,显然属于小题大做一类。其“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制作大,意义大。

  说《糖史》是大制作,绝不是夸张之词。1935年,季先生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在学习梵文以后,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欧美许多语言中有表示“糖”的词,还有好几种语言有表示“冰糖”或“水果糖”的词。他发现,糖、冰糖这两个词都是外来词,根源就是梵文的sarkarā和khandaka。糖、冰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而印度则有。

  敦煌残卷上记载着熬糖术

  上世纪80年代初,季先生意外地得到一个敦煌残卷,上面记载着印度熬糖的技术。他在解读之余,对糖这种东西的传播产生了兴趣。他以糖史这样一个选题,先后发表《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对〈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的一点补充》、《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这些文章对“糖”字从英文、阿拉伯文、印地文、梵文、中文考证了个遍,弄清了“糖”在传播过程中的来龙去脉,搞清了为什么最初发明糖的印度,将粗糖叫做sugar,而将精制的食糖却叫做“中国雪”的问题。

  季先生耄耋之年写《糖史》

  在此基础上,季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写《糖史》。《糖史》的写法,采用陈寅恪先生的历史研究的惯例,先罗列资料,分为本草和医书、科技专著、地理著作、中外作者游记、笔记、类书、杂著等七大项。接着是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分析范围首先是甘蔗种植,其次是砂糖的制造和应用,再次是外来影响和对外影响。他奋力拼搏了几年,翻阅了不知多少书。所以通览《糖史》两巨册83万字,可以得出是大制作的结论。

  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然而制作大还不够,更有价值的是意义大。季先生写《糖史》的目的,是想让人们都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像蔗糖这样的一种天天同我们见面的微不足道的东西后面,实际上隐藏着一部错综复杂的长达千百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

  通过糖背后的文化交流,季先生认为世界文化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创造的,他反对世界文化一元起源论。民族无论大小,都对世界文化做出过或大或小的贡献。人类文化一有萌芽,就有互相学习,也就是交流的活动。到了后来,一部人类文化史证明了一件事实: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人类文化史,文化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离开了文化交流,人类简直无法生活,一切都是无法想象的。从“糖”这种小东西背后,体现出多么大的文化意义呀!

  (摘自《北京日报》)

转载自:http://phtv.ifeng.com/program/kj ... _1699_1291036.s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