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区域差距现状
广东传统上按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划分为珠三角与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四个经济区;其中珠三角9市属经济发达地区,东翼4市、西翼3市和山区5市属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其经济规模、速度、水平、素质等与珠三角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广东各区域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为较为准确地反映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程度,我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来评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变动。
(一)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的洛伦兹曲线越来越弯。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也可以描述收入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洛伦兹曲线向下弯曲的程度越大,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就越严重;反之,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就越接近于平均。我们同样可以计算各区域人均GDP变动的洛伦兹曲线,以反映各区域经济水平的变动趋势。
(二)各市人均生产总值的基尼系数越来越大。为了从不同角度反映2000—2005年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趋势,我们尝试通过计算其基尼系数来加以观察比较。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一般用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程度,也可以用它来度量区域内人均生产总值的差异变动趋势,可以较直观地看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基尼系数越大,不平均性越大,反之越小。
基尼系数所反映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和绘制的洛伦兹曲线变化趋势是一致的。2000-2005年各区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大,由0.2647上升到0.3057,扩大0.041。显示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程度逐渐加深。
(三)珠三角与东、西、北三地的差距继续拉大。人均GDP反映区域综合经济水平,2005年,人均GDP珠三角为40259元,东翼9934元、西翼11933元和山区8930元。东、西、北三地人均GDP差距较小,而三地与珠三角的差距呈扩大趋势。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其他三个地区的2.8-3.8倍;到2005年,差距扩大到了3.4-4.5倍。从2000-2005年人均GDP变化曲线可以看到,东、西、北三地的人均GDP增长曲线较为平缓,相互之间的差距没有明显变化。而珠三角的人均GDP增长曲线较为倾斜,与三个地区的差距逐年扩大。
从比较可以看到,广东各区域经济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缩小区域差距,需要根据东翼、西翼和山区的不同特点,选择更适合的发展模式,达到与珠三角协调发展的目的。
二、东、西、北三地发展优势聚焦
根据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按不同的人均GNP水平(在我国使用人均GDP)可将各国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不同的人均GNP水平阶段的主导产业各有不同。按主导产业差异区分为:轻纺工业→基础瓶颈类重化工业→加工组装类重化工业→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相对应的经济主要特征分别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经济水平处于不同的阶段,应选择对应的发展战略目标:轻工业化→重工业化→高度加工→高附加值。
2005年,珠三角人均GDP为42059元,按当年汇率可换算为5134美元,已逐步脱离以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征的轻工业化和基础瓶颈类重工业化生产模式,步入了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深加工组装类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由重化工业向高度加工产业推进。其中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人均GDP达到6569和7422美元,即将迈进以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具有知识密集特征的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应为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而东翼、西翼和山区的人均GDP分别只有1213、1457和1090美元,按标准并考虑我国人口众多这一特性,可判断三个区域尚处于资金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重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应停留在重工业化阶段。
珠三角与东、西、北三地处于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珠三角各项指标与三地相比明显占优,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而加快东、西、北发展,则需寻找三地经济成长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一)东翼有“三高”
东翼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产业结构较好,民营经济较发达,对外贸易基础较好,起步台阶高,进一步发展有其特点和优势。
1、产业层次高。东翼GDP中的三次产业层次明显高于西翼及山区,经济结构在三个区域中最优。2005年东翼三次产业结构为12.6:49.2:38.2,好于西翼的24.0:40.5:35.5和山区的23.1:39.8:37.1。东翼的第二产业基础较好,占GDP比重达到49.2%,接近珠三角50.6%的水平,明显高于西翼和山区。东翼服务业较发达,第三产业占GDP的38.2%,也高于西翼和山区。2005年东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57亿元,民用汽车拥有量28.76万辆,在三个区域中均居首位。
2、民营经济比重高。东翼作为广东传统的经贸集聚地,民营经济十分发达。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东翼民营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243.56亿元,比西翼高五成,比山区高一倍。东翼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有73.33万人,也明显高于西翼的41.24万人和山区的43.12万人。东翼个体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561.75亿元,也比西翼高五成,比山区高一倍多,东翼个体从业人员达120.72万人,比西翼和山区高7-8成。
3、出口依存度高。东翼出口依存度高,2005年东翼进出口总额达到94.52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64.36亿元,是西翼(21.09亿美元)和山区(23.09亿美元)的三倍左右;外贸进口30.16亿美元,也高于西翼和山区。东翼出口依存度达到33.6%,远高于西翼的9.8%和山区的13.5%。在各种涉外活动中,东翼入境旅游者人数43.24万人,其中外国人9.52万人,东翼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14亿美元。
(二)西翼有“两大”
西翼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和重化工业,具有较大优势。
1、农业产值大。西翼是广东传统的粮食、水果生产基地,农业优势明显。2005年,西翼农业总产值达到657.39亿元,高于东翼的345.2亿元和山区的504.54亿元。“十五”时期,西翼第一产业增幅高于全省水平3.2百分点。2005年西翼水产品产量262.21万吨,占全省的37.7%。西翼水果产量382.21万吨,占全省的46%。农业的发展较好地带动西翼农民收入的提高。2005年西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01元,高于东翼的4099元和山区的3915元。
2、企业规模大。西翼支柱行业产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具有明显的基础瓶颈类重化工特征。2005年,这几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西翼工业的比重达64.3%,比全省平均比重高出50多个百分点。在这些支柱产业带动下,西翼工业具有相对规模优势。2005年,西翼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6个,完成工业总产值有1560亿元,平均每个企业产值达到9365万元,高于山区的7650万元和东翼的4718万元,已接近珠三角1.1亿元的水平。工业规模优势带来效益优势:2005年,西翼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利润总额106.28亿元,高于东翼的69.13亿元和山区的55.39亿元。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3%,分别比东翼和山区高2.5个和2.9个百分点,也比珠三角高2.5个百分点。
(三)山区有“三快”
近年来,山区利用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使经济增长明显加快,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山区整体实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经济增速快。“十五”时期以来,以清远、河源为代表的山区市加快发展,整体实力明显提高。2001-2005年,山区五市生产总值由756.06亿元增加到1395.92 亿元,年均递增11.8%,比东翼和西翼平均增速分别高3.1个和0.6个百分点。山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26.4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6.18亿元,年均递增20.1%,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上升到2005年的3.7%。其中,清远、河源的发展尤为突出,2005年清远GDP增长23.3%,全省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5%。2005年河源GDP增长21.5%,名列全省第二;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1.5%,为全省第一。
2、结构调整快。山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工业增速迅猛,2005年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70.43亿元,增长29.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珠江三角洲12.3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2005年工业增加值是2000年的2.07 倍,年均增幅15.6%。第三产业发展畅旺,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20.86亿元,比2000年平均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6:31.8:35.6提升为23.1:39.8:37.1,快速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比重提高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5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在各区域中最高。
3、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快。山区经济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山区产业升级加快,农村居民加快转移到二、三产业。2005年山区职工人数已达103.62万人,高于东翼的73.42万人和西翼的83.73万人,在职工人数增加的同时职工工资增长较快。山区职工平均工资达到了16430元,高于东翼的14421元和西翼的15202元。2005年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915元,已接近东翼的4099元和西翼的4401元。山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体现在居民消费和储蓄上。2005年山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9.14亿元,已超过西翼;增长15.1%,高于东翼的14.9%和西翼的11.2%。2005年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发展方向选择
当前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类:一种是以增加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以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当前广东在土地、自然资源配置日益受到约束的条件下,继续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加快经济增长已不适合。同时,广东原有的“政策洼地”效应已不存在,东、西、北三地要加快发展,已不能简单“复制”珠三角原有的高速发展模式。同时还要避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和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以及集群内部各企业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避免引发和加剧同业间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对加快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当前东、西、北三地的发展面临三种趋向:
一是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通过资金、市场、人才、原材料等要素的集聚,使众多小企业逐步走上 “专业化、特色化”的联合之路,形成规模优势,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二是提升产业层次。即沿着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
三是发挥“优势互补”,突出地区的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针对三个区域经济特点,我们认为三个区域应选取不同重点发展路径。
(一)东翼加速“横向扩张”
东翼经济基础较好,轻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较发达,外向度高;东翼许多产业集中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家具等。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劳动力素质要求都不高,行业的进入壁垒低。产品多数档次不高,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产品档次低,形不成规模优势。有实力的大企业偏少。品牌效应差。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东翼营业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法人单位835家,数量超过西翼592家和山区566家。但占全部法人的比重东翼只有2.9%,低于西翼的3.8%和山区的3.0%,在全省各区域列末位;东翼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法人单位379家,占1.3%,也低于西翼的1.9%和山区的1.5%。多数企业规模小,产业纽带弱,加工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在成本、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优势。东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4.0%,分别低西翼和山区3.5个和4.4个百分点;东翼工业增加值利润率14.4%,分别低西翼和山区9.5个和2.6个百分点。
今后一个时期,东翼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集团,形成“潮汕企业航母”,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延伸大企业与优秀中小企业之间的有形资产链条,鼓励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使小品牌变为大名牌。推进东翼资产结构、企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西翼突出“纵向延伸”
西翼特色支柱企业作用突出,企业规模大,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海洋产业富有潜力。但西翼有规模优势,缺乏技术优势,产业链条不够长,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目前西翼有明显的石化工业优势和农业生产优势,但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低端产品生产上,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产量低、产品品种少,影响了石化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整体发展。
2005年西翼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总产值达到131.03亿元,占全省27.2%;石油加工业总产值600.54亿元,占全省62.7%;两个行业比重差分别达到7.06%和35.83%,西翼的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加工业在全省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石油开采和加工的主要下游产品是另一番景象。2005年西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64.97亿元,只占全省3.9%;塑料制品业总产值17.92亿元,只占全省1.4%;两个行业比重差分别只有-0.43%和-2.31%,缺乏竞争力。根据全省平均数计算,西翼产值达600亿元的石油加工业总产值利润率只有2.0%,而总产值利润率达9.6%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西翼只有不到65亿元的产值。
同样,西翼农产品产量大,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占全省的27.6%,其行业比重差达到11.07%,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农产品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总产值6.66亿元,占只占全省1.7%;饮料制造业12.34亿元,只占全省的3.9%;两个行业比重差为-0.69%和-0.10%,竞争力较弱。根据全省平均数计算,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利润率只有3.2%,而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的利润率分别达到8.4%和7.0%。
西翼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利润低,既影响企业进一步扩张。区域内留利偏低影响西翼经济发展后劲。
在新一轮发展中,西翼应重点加快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将主导产业集群做专、做精、做深、做透,逐步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关联度,尽量弥补现有产业链的短缺行业及产品。
(三)山区着重“补位发展”
珠三角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对外梯度转移步伐。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土地占用率高的企业加快从珠三角转出。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应立足于填补空白产业,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山区职工平均工资1643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00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
从2000-2005年珠三角和山区的制造业变化数据看,珠三角与山区已呈现优势互补,产业逐步转换。
珠三角与山区有较明显的优势互补趋势。2000-2005年,珠三角工业加快升级,重化工、高度加工、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竞争力增强。对应的是山区这些行业放缓甚至萎缩,逐渐丧失竞争力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行业进行比较:珠三角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比重差上升0.19%(山区下降0.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差上升0.05%(山区下降0.8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差上升0.70%(山区下降10.1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比重差上升0.08%(山区下降1.28%),珠三角与山区在这些重化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呈“一增一减”变化明显。相反,珠三角在一些劳动密集型或占用资源较多的行业,如皮毛制品业比重差下降0.13%(山区上升2.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比重差下降0.09%(山区上升0.94%)、塑料制品业比重差下降0.19%(山区上升0.77%)、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气机械等,珠三角与山区呈“一减一增”的变化,山区成为了珠三角转移这些产业的最好载体。
当前珠三角与山区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但在规模和结构上还没有重大突破。山区各市应加大在规划编制、政策接轨、项目对接、市场一体和产业集聚等方面进行探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和支持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四、发展建议
(一)发挥政府“一盘棋”的调控职能
要从合理的区域发展的需求角度,做好科学规划工作,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将促进短期经济增长与解决长期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有机结合,既要坚持区域重点发展战略,更要采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处理好区域重点发展与平衡发展的关系。形成省内区域一盘棋,“泛珠三角”相互呼应的系统效应,使东、西、北三地成为联接珠三角与泛珠三角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快两个“对接”
一是观念对接。加快观念对接,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观念对接,才有经济对接。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东、西、北三地还要加快力度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要破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竞争规则,信守承诺的新观念;要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树立大开放的的市场观念;以更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引各种人才。
二是产业对接。在推动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延伸加粗产业链条,形成配套协作、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聚集区域和产业集群,以聚集促进集约,以集约促进产业升级。以产业聚集推进产业整合,加快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和培育的职能。充分借助珠三角区的内外辐射力,注重发挥东、西、北三地农产品、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移;主动接受“珠三角”区域优势企业的产品扩散,鼓励企业以资本、品牌、商标等为纽带,相互投资联合;建立融入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和基地群,与珠三角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信息技术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看到,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传统工业在广东工业中仍了很大比重。应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既要不失时机地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又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以逐步改变广东传统制造业获利能力下降的局面。
二是把握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载体,通常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要继续支持重化工业发展,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正视广东省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潜力,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妥善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在积极提升现有产业素质的同时,注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就业容量大的相关产业,尤其要发展加工贸易业。
三是处理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要重视服务业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让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而制造业企业活动的外置又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相关、双向互动。
(四)加快四个“提升”
一是提升科技支撑力。深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进一步提高R&D经费支出比重,增强科技发展后劲。着力搞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增强科技创新活力。建立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
二是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档次的提高,深加工、精加工以及相应的设计、运输、包装、储存、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将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也将随之体现在这些扩展的环节上,这些扩展的环节会使原有内置于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服务活动通过专业化分工而逐步外化,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体系。
三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认真研究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附加值含量的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落户我市,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四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