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1034 1
2006-12-13

挤出效应及其三种类型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杠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对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理论作出了分析和论证,探讨了其形成机理,指出当前我国应当创造有利条件发控制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功能,尽可能避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给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字】:挤出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

一、挤出效应的含义:

政府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依然不变。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二、.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

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

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三、挤出效应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理论:

1.挤出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1/[1-β(1-t)]*[1-β(1-t)h/dk+1]

2.挤出效应的三种类型:

a.凯恩斯区域——无挤出效应

如图一:

(图一)

作用理论:

一方面,LM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像r这样低的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这时,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入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在手中。这样,如果国家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果的。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修过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

如图二:

(图二)

另一方面,IS线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明显的变化。在投资需求停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发生明显的影响。垂直的投资需求曲线产生曲线产生垂直的IS曲线,这时,即使货币政策能改变利率,对收入也没有作用。

如图三:

(图三)

b.中间区域—— 不完全挤出

如图四:

(图四)

作用理论:

一方面,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月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如图五所示:

(图五)

另一方面,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此时,图形如图四

c.古典区域——完全挤出

如图六所示:

(图六)

作用理论:

一方面,LM垂直,说明货币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就是说,理论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不会再跌的程度。因此人们在不愿意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候,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将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钱。为此利率一定要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有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就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

另一方面,IS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产生“挤出效应”。 

  以上这些就是“挤出效应”及其三种类型的作用理论。

【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之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13 16:10:00

写得还算不错,只可惜有代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